隨著寶寶長大,母乳和配方奶已經無法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需要另外給寶寶增加輔食。輔食對快速成長中的寶寶來說到底有哪些好處?各月齡寶寶添加輔食的特點是什麼?一起來看看。
寶寶添加輔食的好處
1、滿足寶寶生長需求的營養
6個月後,單純從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獲得的營養成分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求,世衛組織建議嬰兒從6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在母乳喂養的基礎上攝入輔食,幫助寶寶及時攝取均衡、充足的營養,滿足生長發育的需求。
2、培養味覺習慣
6個月~2歲,是寶貝味覺發育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寶貝有了對各種食物的品嘗體驗,在他以後的日子裡,他就會樂於接受各種食物。假如我們給他的食物比較單一,寶貝的味覺發育就可能不夠發達,那麼對於他從未體驗過的食品及其味道,就會有抗拒心理了。
3、訓練咀嚼和吞咽能力
寶寶不斷長大,他的牙粘膜也變得堅硬起來,尤其是長出門牙後,如果及時給他吃軟化的半固體食物,他會學著用牙齦或牙齒去咀嚼食物。咀嚼功能的發育有利於頜骨發育和乳牙萌出。
從習慣吸食乳汁到吃接近成人的固體食物,寶寶需要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從吸吮到咀嚼、吞咽,寶寶需要學習另外一種進食方式,這一般需要半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4、促進牙齒髮育
輔食的添加和牙齒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適時添加和轉換輔食形式為牙齒萌和生長提供足夠營養,而牙齒的萌出又促進寶貝更好地咀嚼,以利吸收和利用。
5、促進腸道發育
寶貝吃進去的食物在經過口腔的咀嚼和胃的初步消化後,要在腸道內進行再次消化、腸道將食物分解成各種營養素,配送到寶貝身體各處,所以腸道是營養的中轉站,它的發育對寶貝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6、促進語言發育
添加輔食對寶貝的智力發育,特別是語言發育非常有幫助。因為不同硬度、不同形狀和大小的食物可以訓練寶貝的舌頭、牙齒以及口腔之間的配合,促進口腔功能、特別是舌頭的發育,使表達語言的"硬體設備"趨於成熟。
7、為"斷奶"做好準備
嬰兒的輔助食品又稱斷奶食品,其含義並不僅僅指寶寶斷奶時所用的食品,而是指從單一的乳汁喂養到完全"斷奶"這一階段時間內所添加的"過渡"食品。
各月齡寶寶輔食添加要點
14—6個月的寶寶
輔食添加以嘗試吃為主要目的,讓寶寶逐漸熟悉各種食物的多種味道和感覺,適應從流質食物向半流質食物的過渡。主要給寶寶提供流質及泥糊狀食品,依次提供米粉,蔬菜泥,水果汁(先從兌水開始,然後再喝原汁),接下來是果泥。
初次給寶寶寶喂輔食的時間,最好在早晨喂完奶後用小勺給寶寶少量喂食,這時寶寶比較警醒並願意接受新事物。
一開始最好給寶貝添加少量蔬菜汁或水果汁。當寶寶適應後,才開始添加第二種,一般不主張過早添加肉類食品,而每天添加的澱粉類(粥、米糊、麵條等)的總量也不應該超過50克。
每頓的輔食中,食物的種類不應該超過2種,避免過多飲食導致寶寶的不適應或厭食。
製作水果泥蔬菜泥之前一定要仔細削皮,蒸熟或煮透。避免進食容易引起過敏的麵粉類食物。
在這個階段,媽媽要注意的事項是:
蛋白至少要等到寶寶1歲以後,有過敏家族史的寶寶喂蛋黃的時間最好推遲到8個月以後。
水果:酸味重的水果如橙子、檸檬、獼猴桃先不要給寶寶吃。
蔬菜:如胡蘿蔔、馬鈴薯、青豆、南瓜等。
寶寶一開始可能不喜歡父母用小勺喂他,因為本來流暢的吸吮因為不得不等待每一勺食物而被打斷。
但是新食物的滋味對寶寶而言很特別,他如果感到陌生的話,可能要15-20次才能適應並且享受起這種新的刺激。
媽媽們往往在喂到5-8次時就放棄了,使寶寶喪失了接觸新食物的機會。所以家長最初喂食寶寶吃輔食一定要有耐心,並堅持。
27—9個月的寶寶
除繼續熟悉各種食物的新味道和感覺外,還應該逐漸改變食物的質感和顆粒大小,逐漸從泥糊狀食物向幼兒固體食物過渡,以配合寶寶的進食技巧和胃腸功能的發育,使輔食取代一頓奶而成為獨立的一餐;同時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
寶寶可以開始吃魚泥、肉泥、肝泥、蔬菜、水果等。
寶寶已經開始長牙,能吃很多東西了,而且身體每天所需要的營養素有1/3是來自輔食。這一階段家長不僅僅要讓寶寶的胃腸能夠接受越來越多種類的輔食,同時要鍛鍊寶寶用手拿東西吃的能力。
有效地使用手指進食是寶寶智能發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這需要手眼協調,靈活的手指和一定程度的不依賴父母。比如可以讓寶寶自己拿著一小片饅頭或餅乾隨意啃。
母乳(或其他乳品)每天喂三次或兩次,兩次輔食在喂完奶隔開一小段時間後進行。輔食逐漸從泥狀變成稠糊狀,如蛋羹、碎豆腐、碎青菜、肉鬆等。訓練寶寶將食物放在嘴裡後會動上下顎,並用舌頭頂住上顎將食物吞咽下去。
開始添加容易消化吸收的雞肉、魚肉逐漸過渡到較難吸收的豬肉、牛肉、動物肝等。在每天添加的輔食中,蔬菜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可以開始少嘗試吃一些生的食物,如番茄及水果等。蛋羹由半個雞蛋過渡到整個。
這時候的寶寶已能坐得較穩了,喜歡坐起來吃飯,可把寶寶放在兒童餐椅里讓他自己吃輔食。當他被放進椅子裡戴上圍脖,並看到準備食物的情景,就會開始期待食物了。
在這個階段,媽媽要注意的事項是:
1、不能過早添加調味料,以免妨礙寶寶的味覺發展
2、不要把食物弄得過細,使寶寶失去了訓練咀嚼及吞咽的能力。
3、食物的顏色要鮮艷,吸引寶寶的興趣。
310—12個月的寶寶
不僅要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還要繼續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以促進咀嚼肌的發育、牙齒的萌出和頜骨的正常發育與塑形,以及腸胃道功能及消化酶活性的提高。這時,單純吃泥糊狀食物雖然能夠滿足營養均衡的要求,但是其餘的任務卻很難實現。可以適當增加食物的硬度。
這一時期要注意飲食的營養素均衡,寶寶這個時期需要補充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以及各種營養元素。每天可以按照三次輔食、一次點心、兩頓奶的飲食規律給寶寶喂食。
還要注意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輔食最好是帶有咬勁的細碎狀食物。已經長出好幾顆乳切齒的寶寶如果已經學會了咀嚼動作,會用牙齦磨碎食物,每次喂輔食可以吃小半碗,就應該開始訓練寶貝自己吃飯和咀嚼,這樣有助於寶貝的上下顎及腦部發育。給寶寶提供一些有咬勁的食物,如肉或魚可撕成小片,蔬菜可切成片或絲等。
進食的時間可以調整成與大人的三餐時間一致,另外在早晚十點鐘各加一餐。進食的內容可為三餐奶兩餐輔食,如果寶寶輔食吃得好,將一餐奶改為輔食,以免影響寶寶吃輔食的量。輔食的內容主要有稠粥、菜泥或碎菜、蛋羹、爛麵條、豆腐末、肉末或肝泥等等。
寶貝吃了一段時間輔食後,常有慾望想要自己拿湯匙吃。但是寶寶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有限,無法自如使用像勺子或叉子之類的器具,可能會經常弄得很髒。媽媽要多點耐心,不要責備寶貝,以免影響寶貝的動作和心理發育。
多鼓勵寶貝這樣做,並且可以一邊自己喂,一邊讓寶寶嘗試自行動手。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相約幾個年齡相仿的寶寶在一起進食,通過寶寶的競爭意識及互相學習能力,使寶寶更愛進食。
41歲及以上
1歲以上的寶寶可能容易出現偏食現象,為了保證寶寶營養吸收均衡,媽媽們可以選擇各種不同形式的輔食,提升寶寶食慾,擴大寶寶對於食物的接受程度。
寶寶添加輔食的8個注意事項
1、一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如果隔4~6天沒有問題,再添下一種。
2、如果寶寶暫時不接受輔食將其吐出來,那就下次再嘗試,有些新食物要試很多次才會被寶寶接受。
3、添加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比如米粉,開始只喂寶寶一小勺,第二天喂兩小勺。等寶寶食慾和大便都正常了,對新食物適應了,再慢慢加量。
4、不要只給寶寶吃米粉,不吃五穀雜糧。其實米粉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營養價值不高,還是要給寶寶添加蛋白質和五穀雜糧。
5、父母在給寶寶添加輔食時最多的就是蛋黃。其實含鐵量豐富的食物有很多如魚肉、豬肝、雞血、鴨血、豬血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補鐵食品。
6、很多家長只給寶寶喝湯,如菜湯、肉湯、魚湯等,甚至用湯來泡飯,認為營養都在湯里。實際上,湯里的營養只有5%~10%,更多營養是在肉里和蔬菜里。
7、寶寶晚上常哭鬧,胃口不好,認為是缺鈣。其實缺少維生素B1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而維生素B1在五穀雜糧中含量最高,所以,給寶寶吃五穀雜糧非常重要。媽媽可將燕麥、小米粉、玉米粉等熬成糊,給寶寶食用。
8、有的家長認為寶寶月齡小,因此很多食物不敢給寶寶吃。其實只要慢慢添加,一般大人能吃的,寶寶都可以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