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三」,相信70、80、90後的寶媽們都有過耳聞,甚至絕大部分都經歷過、見證過「洗三」這個中國誕生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
人生大事,莫若生死。新生命的降臨畢竟是添丁進口的大喜事,正式點的「洗三」是有儀式的。
通常嬰兒出生第三天的午飯後舉行,擺香案供品、敬娘娘神像。叩首、三拜之後,「洗三」的序幕才正式拉開。
由家中長輩或接生婆主持,在洗澡盆里,視家中殷實程度,投入金銀錢幣、紅棗花生之類的果子,給寶寶洗澡的同時,口中不間斷的說些祝福話。一方面祈祥求福,圖個吉利;另一方面,洗滌污穢,消災免難。
新中國成立後,「洗三」演變到平常人家,類似於我們小時候,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也可以理解為洗澡了。
想來,出生時受條件所限,簡單擦洗過後就包裹起來了。等到第三天,產婦嬰兒都喘口氣時,再給嬰兒好好洗個澡。主要是用槐條、艾葉、生薑等熬一大鍋水,將嬰兒放到盆裡面沖洗,起到清潔皮膚、祛除病菌和寒氣的功效。
也有老人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不好好給孩子「洗三」,小心以後皮膚不好,愛長痱子、起濕疹,被蛀蟲叮咬。
有沒有科學依據已經不需要驗證了。因為,現在嬰兒出生後,助產士麻利地洗得乾乾淨淨後,才交到父母手裡。第二天,第三天,每天一澡,哪還等得到第三天才洗?並且有了香皂、沐浴液後,艾葉這些土方法更是靠邊站,也就沒有了皮膚過敏這一說。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5592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