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之窗,一雙明亮動人的眼睛總能吸引人們關注的目光。漂亮的眼睛除了遺傳因素外,更需要有好的眼部保護。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上很多不同的問題。當眼部出現異常時,媽媽們又可以如何應對呢?
比如寶寶經常性揉眼睛這可能是:
生理原因
睏了或者養成的壞習慣
寶寶想要睡覺的時候就會經常揉眼睛,並且過一會兒就會睡著了,這樣的揉眼睛是正常的,媽媽們無須擔心。
護理:無論如何應減少寶寶揉眼睛的頻率,畢竟手上有細菌,容易帶到眼睛中去。在寶寶哭鬧而開始揉眼睛時,媽媽們應該及時用紙巾擦乾寶寶的眼淚,保持眼周清潔,這樣能有效減少揉眼睛的機會。
病理原因原因一:皮膚濕疹
寶寶眼部皮膚過敏的話,眼周會有明顯的過敏性紅斑。眼周皮膚濕疹,皮膚容易瘙癢,這時候寶寶就會不自覺用手去揉。
護理:寶寶長濕疹的原因比較複雜,一般與母乳媽媽的飲食習慣又或者是寶寶添加的輔食有關,媽媽們應逐一排查濕疹原因。平時要勤給寶寶剪指甲,貼身衣物應該以純棉的為宜。
原因二:新生兒產道感染
主要是寶寶在出生的時候,經由母體產道時,受到感染引起的,症狀表現為眼部有少許眼屎。
護理:媽媽們可以用乾淨的面紗在開水中浸濕,再擰乾後由內側到外側清潔寶寶的眼皮。但要注意,開始清潔寶貝眼部前,先徹底清潔媽咪的雙手。
原因三:輸淚管阻塞
症狀表現為一隻眼睛總是流眼淚,並且有很多眼屎。輸淚管的出口有一層膜,在胚胎末期或剛出生後,會自然消失,如果沒有消失的話,寶寶出生2周後會經常眼淚汪汪,並且有眼屎,不舒服就會想要用手去揉。很多嬰幼兒都有一側鼻淚管不通,分泌物堆積在眼內,引起不適。
護理:如果是這個原因的話建議應先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大約有90%的寶寶會在1歲前自然痊癒,如果2歲還未痊癒的話則需要做手術治療。
原因四:結膜炎
症狀表現為寶寶的眼白部分看起來是粉紅色的,嚴重的時候眼睛分泌物會將眼睫毛粘合在一起,還特別喜歡揉眼睛。
寶寶喜歡在地上爬,然後又用手碰觸眼睛,這樣就容易因為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結膜炎。寶寶也會因為眼睛不舒服常揉眼睛,有時伴有流淚。
護理:平時要注意寶寶的眼部清潔以及護理,治療方面應該根據醫生診斷用眼藥水或眼膏治療。
原因五:倒睫毛
寶寶的睫毛較長,眼瞼(俗稱眼皮)脂肪較多,瞼緣較厚,容易使睫毛向內倒卷,再加上寶寶流淚較多,因此睫毛在眼睛表面刷掃的時候容易導致眼睛不適。倒睫毛在嬰幼兒中比較常見,如果不是很嚴重會經常摩擦到角膜,家長都不必過於擔心。
護理:隨著寶寶長大,絕大部分的倒睫毛是可以恢復正位的,但如果經常戳刺眼睛,並且怕光流淚明顯,則需要進行矯治。切忌自行拔出或者剪去倒睫毛。
寶寶揉眼睛最重要的還是小心紅眼病,這時候家長更加得注意這些
1.別讓另一隻眼被感染
寶寶得結膜炎後,如果已經上幼兒園了,要第一時間接回家治療調護。患病初期,另一隻眼睛還沒受到感染時,應防止健康的眼睛被傳染。在沖洗或滴眼藥時,應將寶寶的頭偏向患側,睡覺時頭也應偏向患側,以防分泌物流入健康的眼中。
2.眼睛用藥
結膜炎的治療主要是局部用藥,如用抗生素類的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眼藥水和抗病毒類的無環鳥苷、病毒唑等眼藥水。眼部可根據不同病原菌選用多種抗生素眼藥水點眼,每2小時一次,臨睡前塗用消炎眼膏。如無全身感染症狀,不需要口服及靜脈給藥,如果嬰幼兒紅眼病較嚴重,而滴眼藥比較困難時,可以口服磺胺乳劑等。
※眼藥膏:給寶寶上眼藥膏的具體方法是:把手洗凈,輕輕把寶寶的下眼瞼扒開一點,沿著眼瞼擠出一小段藥膏。寶寶一眨眼,藥膏就能進到他眼睛裡面去了。為了避免影響寶寶看東西,一般在睡前塗眼藥膏。
※眼藥水:點眼藥水的話,需要兩個人配合。操作者與助手對坐,寶寶仰臥於助手的雙膝上,助手兩腋夾住寶寶的雙腿,寶寶頭部固定於操作者的膝間。助手扶住寶寶的胳膊和身體,固定住寶寶後即可進行滴藥。也可以將寶寶仰臥於床上,一個人固定其手臂、上身和腿部,另一人用手固定其頭部,再滴藥水。可以滴在寶寶的內眼角,這樣當他睜開眼睛時,藥水就會流進眼睛裡。
3.正確清洗
分泌物增多時,每日用生理鹽水或3%硼酸溶液沖洗眼睛3~4次,若分泌物不多,可用消毒紗布或消毒棉簽蘸上述溶液清潔眼部。清洗眼部時不要用硬性的布去擦眼,不要碰及黑眼珠(角膜)。須用柔軟的經過消毒的紗布(家庭里可用煮沸消毒―煮沸半小時即可)蘸生理鹽水或藥液,擦去眼睫毛上的分泌物。
發病初期眼瞼腫脹可以給寶寶冷敷,利於消腫退紅,但不要包紮,也不要熱敷,因為能加劇充血,使炎症擴散,甚至引起併發症。
4.清潔用品
寶寶使用的毛巾、手帕要分開,每次使用過後要用開水煮5~10分鐘。給寶寶洗眼後,家長的手要用肥皂清洗2~3次,才能接觸其他物品。擦拭眼的分泌物不要用手帕,可用清潔的衛生紙或餐巾紙。
5.飲食清淡
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注意多給寶寶吃蔬菜、新鮮水果等,保持大便通暢。讓寶寶多喝水,防止上火加重結膜炎症狀。
另外寶寶這些身體部位出現問題,可能是:
1:肚子痛
消化不良:寶寶吃撐了或吃得過於油膩,就會出現消化不良。腹痛主要表現為脹痛,肚子像個小鼓,拍一拍「砰砰」響,疼痛的程度比較輕,寶寶會比較「賴」,不愛笑、不愛玩兒。
腹部受涼:如果寶寶吃多了涼東西或睡覺時沒有蓋好小肚子,也會肚子痛。疼痛的程度稍重一些,寶寶會哭鬧。媽媽還能聽到寶寶肚子裡「咕嚕咕嚕」響,大便很稀。一般排便後腹痛可以緩解,不再肚子痛。
腸絞痛:多發生於6個月以內的小寶寶,可以反覆發作。這種疼痛非常劇烈,寶寶哭得特別厲害,甚至有出冷汗、面色發白的表現。腸絞痛多發生在吃奶以後,按摩腹部及俯臥位能緩解疼痛。
腸道感染:當寶寶受到細菌、病毒等感染,發生腸炎、痢疾時,都會有腹痛,伴有腹瀉、嘔吐、發燒等。這種腹痛常為陣發性的,所以寶寶的哭鬧也是一陣一陣的。排便後腹痛可以暫時緩解,但過一段時間還會痛。
2:耳朵痛
中耳炎:最容易發生在感冒以後,寶寶會有耳痛,除了哭鬧,表現出用手抓耳朵或在枕頭上摩擦一側耳朵。媽媽還能發現有分泌物從寶寶的耳朵流出來,對聲音的反應不如以前靈敏。
3:頭痛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寶寶發生腦炎、腦膜炎時,會出現頭痛,表現出煩躁、尖叫、用手打頭或用頭撞擊物體。常常伴有發燒、噴射性嘔吐、意識不清。
頭部外傷引起的顱內出血:寶寶碰到頭,絕大多數情況下最多有點兒皮外傷,極少數情況下會造成顱內出血,引起顱壓升高,寶寶就會有頭痛。但是最能引起媽媽注意的是寶寶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昏迷、煩躁不安,同時可能有抽搐、嘔吐。
4:肢體痛
外傷引起的關節扭傷、脫臼、骨折:寶寶在外力作用下,可能造成肢體損傷,都會引起劇烈疼痛。如果受傷的過程媽媽沒有看到,就要通過寶寶的一些表現了解他是否有肢體疼痛。比如某個部位寶寶突然拒絕別人碰、拒絕活動某個關節,如果強行觸碰或活動,寶寶大哭不止。另外,肢體某個部位出現腫脹、不正常的彎曲或活動異常,也常常出現在扭傷、脫臼、骨折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3605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