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症狀,也可以說是疾病的信號,若腋下超過36~37℃即為發燒。輕度發燒對人體危害不大,一旦出現高燒或持續長時間不退,則會影響正常的新陳代謝,使體內調節功能失常,對肝、腎、腦組織等主要器官造成損害,進而影響小兒健康。
造成小兒發燒的原因很多,須綜合其他症狀表現和檢查,才能鑑別診斷。如果發燒情況嚴重持續不降,又有腹瀉、大便臭味重、有粘液或兼有膿血者,大半是痢疾,應及時去醫院作糞便化驗檢查。若是病症來得突然且伴有中毒症狀,應注意傷寒、副傷寒、急性細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病。
如果是冬春季節或夏末初秋季節出現高燒,伴有嘔吐、疲憊、面色灰暗或孩子頸部發硬的現象,應懷疑是日本腦炎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須儘快就醫,必要時須抽腦脊液化驗,才能確診。若孩子發燒同時出現尿頻、尿急、排尿時哭鬧等症狀,則應懷疑是否為尿路感染、腎盂腎炎等疾病,應儘早留尿化驗檢查。
發燒是保護機制濫用發燒藥易傷身
並非每一種發燒型態都適合用西藥快速退燒。中醫觀點認為,發燒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一種免疫反應,每用一次退燒藥退燒,無疑是一場對幼兒自體免疫的挑戰,因此除了腦炎、腦膜炎或其他40℃以上惡性高熱症,通常不建議利用西藥或點滴快速退燒。
中醫理論認為,若多數因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外感風邪性發燒,許多家長習慣到藥妝店或藥局購買退燒的成藥,成分多為阿斯匹靈類,幫助快速退燒,但幼兒的發育狀況不如成人,若劑量不對或是藥物種類錯誤,都有可能會導致雷諾氏症、過敏、昏眩和肝腎功能損傷。
中醫快速退燒3法:汗、吐、下
醫師表示,對寶寶寶和幼兒來說,較適合的居家退燒法就是「去除外感風邪」,在排除惡性高熱症和病菌侵襲腦部的發燒型態後,可透過「汗、吐、下」三法,幫助體內病毒和細菌的排除,緩解發燒,避免體溫反覆性升高。
不過,嘔吐退燒的方式看起來較難受,通常不被幼兒和家長採用,目前臨床較少用。而下瀉退燒法,通常是因幼兒或寶寶飲食吃太好、無法正常消化肚子裡的食物,平日大便如羊屎狀,常因便秘而導致發燒,此時可經醫師評估,適度使用浣腸通便藥物,利用排便的方式排空腸胃,清除體內的發燒物質。其他如急性蕁麻疹所引起的腸胃不適和發燒,也可透過「下法」緩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246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