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發現了,寶寶睡覺時總是蜷腿,看起來就像」青蛙腿「。為什麼寶寶睡覺總是」青蛙腿「呢?
寶寶天生是「O型腿」
仰面朝天,小小的手彎曲著舉在耳邊,盤開雙腿甜甜地睡著的小寶寶簡直就是小小的天使,為什麼寶寶出生後是「O型腿」的呆萌模樣呢?這是因為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胎寶寶一天天長大,子宮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
為適應宮內發育的需要,胎兒在子宮內四肢蜷縮,兩隻胳膊彎曲著,大拇指握在拳頭裡,大腿屈曲外展,頭部常常向一邊傾斜。這種姿勢雖然最大限度地縮小了下肢在子宮內的占位空間,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雙下肢為適應這種姿勢,儘可能地雙腳向內彎曲,由此帶動小腿從膝關節起向內彎曲,膝關節會輕微變形。胎兒的骨質富於軟骨,在外力作用下也使小腿發生變形。
打成「蠟燭包」影響寶寶正常發育
有的地方的老一輩人,認為剛出生的孩子,把小腿兒綁起來能防止孩子「羅圈腿」,其實新生寶寶四肢呈屈曲狀,是胎內姿勢的延續,不用去強行矯正:如果非要把小胳膊、小腿拉直了,再用襁褓裹緊,打成「蠟燭包」,不但不能把寶寶的腿綁直還可能影響寶寶腿部的正常發育。
用布條等物品捆綁新生兒手腳可能導致寶寶四肢淤青,如果寶寶四肢長期血液循環不暢,甚至存在面臨截肢的風險。此外,四肢被捆還容易造成孩子手腳活動不靈活,影響孩子生長發育。孩子四肢被捆不能自如活動,對大腦發育也是極其不利。
所以,對於天生的「青蛙腿」,新手爸媽要做的就是,讓小寶寶穿上舒適的連衣衫褲或睡袋式的衣服,自由地揮拳、踢腿吧,這樣既健身又益智,寶寶也更開心。
了解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相對於寶寶的腿像只小青蛙一樣伸展在床上,新手媽媽要擔心的倒是寶寶的腿不能這樣伸展的問題。如果寶寶雙膝外側能同時接觸床面,像只小青蛙一樣,說明寶寶的髖關節沒問題;如果哪條腿的膝外側不能平放在床面上,就有可能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而在媽媽肚子裡10個月蜷成一團的姿勢,出生後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欣喜的父母會有些遺憾地看到,自己的寶寶有著兩條不太直的腿:膝關節還不能完全伸直,而且兩個膝蓋不能完全併攏,小腿向內翻著,一副天生「羅圈腿」的可憐樣。
雖然寶寶剛出生的時候的腿看上去有點彎,不過這種生理性彎曲會隨著寶寶的發育慢慢消失。所以父母們不要急著給寶寶強行糾正,否則還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男女孩比例為1比4,在寶寶出生時就已形成。主要原因是母親在懷孕2~3個月時,因孕媽媽的感冒、發燒或其他疾病導致胎兒生長停頓了一下,關節未正常發育,就出現了脫位。年輕的爸爸媽媽必須注意檢查一下,並及時治療,否則小寶寶長大後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時就會感覺酸痛難忍。
當你發現寶寶的臀紋不對稱;寶寶不太願意做要把兩腿分開才能做的事情;給寶寶換尿布時,聽到關節有響彈聲 到了學步期,寶寶卻不太愛走路,寶寶走路時,老是一隻腳疊在另一隻腳上,寶寶走路時,一搖一擺像只小鴨子;寶寶的兩下肢不等長,根據寶寶的月齡,如果有1~2項情況發生在自己寶寶的身上,就要考慮他是不是髖關節脫位了,爸媽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斷寶寶是否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方法
判斷寶寶是否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讓寶寶躺著,將她的雙髖朝兩邊展開(膝蓋呈直角,大腿與身體垂直)。如果寶寶的雙腿硬硬的,不能展開,基本可肯定是此病;
如果寶寶兩條大腿的條紋不對稱、腿有長短,也往往是此病。但由於有些輕度脫位、半脫位的很難靠手法檢查確診,而且寶寶腿上脂肪多、腿的長短也較難明確。因此,6個月以下的嬰兒可做超聲波檢查確診。
要注意的是,由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骨骼未鈣化、骨化中心尚未出現,拍X光片只有一片空白,因此不要讓寶寶白白遭受X光的傷害。10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用X光確診。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3~6個月的寶寶診斷明確後,可用專用弔帶固定,3個月後95%以上可治癒,這種治療方法不損傷關節、併發症少。
1歲左右、開始走路的寶寶,則需要先將脫位的關節整復,然後上3個月的蛙式石膏,再用蛙式支架固定9~12個月,才能恢復正常。2歲以上的孩子則要動手術、再上石膏。4~7歲的孩子必須通過手術才能痊癒。做同樣的手術,寶寶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年齡越大,手術創傷越大且效果越差。
在寶寶學步階段,媽咪也要注意寶寶腿部的發育,同時避免使用學步車,因為學步車能導致寶寶腿部畸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2295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