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底有沒有吃夠奶?這個問題真能把一個詩書滿腹從未向無知低過頭的新手媽媽給問倒了。當媽以後,這世界上最難的問題莫過於「寶寶到底要什麼?」 寶寶不會說話不能表達需求的現實情況無法改變,那就只有靠咱們自己的科學養育知識咯。今天就來把困擾了媽媽們半世紀的「如何判斷寶寶吃奶有沒有吃飽」的問題徹底搞清楚。
◆ ◆ ◆
這些才檢驗寶寶吃夠奶的唯一標準
第一,體重的變化。如果嬰兒增重正常,這裡的正常指,出生後頭幾天體重減輕不超過7%-10%,並於兩周內回到出生體重。嬰兒出生後頭四個月,體重大概每個月增加0.5到1公斤,一般三到四個月的時候是出生體重的2倍,6個月之後體重增速會變慢,一歲時達到出生體重的2.5到3倍。(這只是個平均概念,但每個寶寶都是獨立個體,必須尊重個體差異)這裡有很多數據聽起來都很暈,所以再次建議媽媽們去下載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生長發育曲線圖來記錄寶寶的生長曲線,(或者是OK媽之前推薦過的APP「成長記錄」,)以便動態地去監測寶寶生長發育情況。
第二,看尿不濕,也是大小便的情況。通常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內解一次尿,第2天約兩次,以此類推到出生後5天,一周之後純母乳的寶寶吃飽的情況下,通常會在24小時內排出6到8次清澈的尿(尿色清亮或淡黃),若尿液濃縮的,呈深黃色到橘色(尤其是滿月的嬰兒),才考慮攝入不足。(OK媽補充:很多媽媽會問,寶寶都穿著尿不濕,怎麼知道尿了幾次。其實很簡單,一般寶寶的尿不濕鼓包了我們就會給換,一天換6片以上就是正常。這裡說的鼓包,當然也不是特別大的那種,通常是1-2次尿後會鼓包。以我家娃兒為例,一般換上一片新的尿不濕,第一次測試線由黃呈綠也就是表明尿了時會感覺並不太多,並不需要馬上換,等第二次測試線更綠了會有點鼓包了,這時我才會給娃更換新的尿不濕。)
也可以以大便來判斷。第1到3天會排出深綠,幾乎黑色的胎便,第4到6天左右顏色變淡,越來越黃,在6天後一天至少有3到4次大便,或者更多。就代表寶寶是吃飽了,若出生後5到6天還在解胎便或者出生後頭兩到三周大便次數很少,也需要注意是否攝入不足。但滿月後的純母乳寶寶大多會經歷「攢肚」過程,即幾天十幾天甚至二十幾天不拉大便而拉一次就分量十足且是金黃色稀軟便,因此純母乳寶寶滿月後不能根據排便次數來判斷奶攝入量是否足夠。
第三,看寶寶的精神狀況。寶寶精神狀態好也是讓媽媽可以確定寶寶吃飽了的參考,但寶寶吃完奶能一覺睡幾個小時可絕不是判斷標準。每個寶寶都有個體差異,有的寶寶喜歡一頓吃飽3小時不餓,而有的寶寶則偏愛吃吃睡睡,而且睡覺時間也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有沒有人陪睡,溫度是否合適,是不是做夢了,是不是正巧處於大腦快速發育期,等等等等。
其實只要在產後做到三早,早準備,早接觸,早吮吸,保持至少8到12次甚至更多次的喂奶,這裡強調至少,和母乳喂養按需喂養不衝突。能做到這些,大部分寶寶都是能吃飽的。因為新生兒的胃真的很小,並不需要很多奶水。
下圖就是模擬寶寶胃容量的教具(由貝親提供),看得出新生兒的胃容量真的極小,所以新生兒很容易就吃飽了,而由於母乳非常利於寶寶吸收這一特點,又決定了寶寶很快會感到餓,於是就需要頻繁哺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少量多次,少食多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2151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