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明天再做"的時候,你要這樣告訴他…

最近,收到很多家長的疑惑,孩子一回家就玩遊戲,定好的計劃一拖再拖,體重超標卻難擋甜食,自控能力差成了家長最為頭痛的問題之一。不可否認,自控力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的影響之大。擁有自控力的孩子,在生活習慣、學習能力上表現的會更為優秀。

1、自控能力是有限資源
大部分家長認為,自控是孩子的一種能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始終能做到自控,這其實是對自控力認識的一個誤區。父母要求孩子40分鐘的課堂一定要全神貫注,不能有一點點走神。但實際上,前二十分鐘孩子能做到自控,全神貫注聽課的,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孩子的自控力在慢慢下降,後半節課更多是在自我鬥爭。
研究表明,自控不是一種可以隨時支配的能力,而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看到客廳一團糟,你的情緒很容易失控。這是因為,一天疲憊的工作已經消耗了你有限的自控力資源,失控也再所難免。既然自控力是有限資源,那就一定要把好鋼用到刀刃上。比如:孩子上課的時候,不應該要求整堂課都全神貫注、一絲不苟,而應該要求孩子在課程內容的重點、關鍵點,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自控力從早上到晚上會逐漸減弱,把孩子最拖延或者最不願意做的事集中到早上來做,效果會更好。比如:我的一個學生,平時做數學題非常容易走神,他就把數學作業放到早上自控力最強的時候來完成。
2、"明天再做"的魔咒
對於孩子的明天再做,相信大部分家長內心是拒絕的,因為事實不止一次的提醒著我們,孩子明天還是不會做的,他明天還會這麼說。但即使我們不相信,好像對此也無計可施。
各位家長,可以回憶一下,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今天不去健身了,但我保證明天一定會去。想到之後能彌補過錯,今天就會變得比較放縱,自控力也消失的無影無蹤。而且最尷尬的是,今天不會做的,明天一樣不會做。"明天再做"像是一個魔咒,緊緊把人套牢。
如何打破"魔咒"?首先,在意識上,就應該告訴孩子:明天和今天毫無區別,今天不會做的,明天你依然不會做。其次,減少行為的變化性,一開始就要求孩子每天按計劃完成當天的作業,不允許今天不做,明天做兩天的,力求每天的節奏都是一致的。

3、壓力越大,自控力越強?
大部分家長都認同,"不給孩子壓力,他就不自覺;這次原諒了孩子,下次他還會這樣"這樣的說法。但研究表明,這種做法,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可行的,但隨著孩子長大,這種做法,會降低孩子的積極性和自控力。
我曾經的一個學生,一個非常乖巧的女孩,開始作業交的非常準時,完成的也是一絲不苟,後來因為一次課程沒聽懂,拖欠了一周的作業,孩子非常自責和焦慮,我打電話過去,都是媽媽接聽,媽媽說孩子感覺很愧疚不願意面對我。最後,這個乖巧的女孩退了課,選擇通過逃避,來減少內心的愧疚。所以,對於自制力強或者高年級的孩子,引導孩子原諒自己的錯誤,走出自責和愧疚才是正確的做法。
今日事今日畢,從小養成好習慣,讓孩子擁有自制力,對以後在面對學習、生活,甚至於長大後面對社會都會是很好的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2150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