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關於寶寶安全感系列的文章中,我們寫了傷害孩子安全感的六大行為,從媽媽們的反饋中得知媽媽們都很棒,非常注重孩子安全感的培養!
前天剛從美國回來,時差還沒有完全適應過來,大半夜打開後台,有幾個媽媽留言問:王榮輝老師,我家寶寶一走就哭,是不是安全感不好呀?
我發現很多媽媽在理解孩子安全感問題喜歡與孩子是否哭鬧聯繫一起,其實我們不能簡單的判斷哭就不好、不哭就好!關鍵看哭或不哭的行為之下的真實情緒、以及情緒的調節情況。
真正安全感好的寶寶是那些能夠準確感知、表達自己情感,並能較快適應新環境的孩子。
今天我就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和大家分析下關於母嬰分離,寶寶到底是哭好、還是不哭好?
此觀點來源於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伯克的嬰幼兒發展心理學著作,是目前發展心理學主要的基本觀點。
通過對母嬰分離的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簡單的判斷寶寶的母嬰依戀類型,而母嬰依戀是寶寶安全感的基石。
今天王榮輝老師就要和大家談談什麼是依戀,母嬰依戀的形成階段以及寶寶依戀的類型。
什麼是依戀?
依戀是人對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種強烈而深刻的情感聯結,與這個人交往帶來的愉快體驗,面臨壓力時會從這個人得到安慰。
而母嬰依戀就是嬰兒對母親強烈而深刻的情感聯結,這種依戀可以給嬰兒帶來愉快的體驗、幫助他們緩解壓力。
母嬰依戀一般要經歷這幾個階段。
每一個階段對於後一個階段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常說3歲前的母嬰分離對安全感的建立影響較大。
是不是所有3歲的孩子母嬰依戀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每個寶寶在和媽媽分離時的表現都不一樣?這種不同的表現其實和他們的母嬰依戀類型有關係,通常我們把母嬰依戀分為四種類型:
依戀類型
安全性依戀:媽媽離開時可能會哭也可能不哭,媽媽回家時他們能急急地尋求接近,哭泣也立即停止。約65%的兒童屬於這個類型。
迴避型依戀:媽媽在時孩子似乎漠不關心,離開時孩子也不哭,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與媽媽的反應一樣。
媽媽回來後他們迴避媽媽、或者緩慢的接近媽媽,當媽媽主動抱起他們時他們常常不願意靠近。美國約20%的兒童屬於這個類型。
拒絕型依戀:分離前他們主動尋求與媽媽接近,媽媽離開時會大哭,媽媽返回時他們又表現出拒絕的行為,推、打媽媽,被媽媽抱起後大部分繼續大哭,不容易被安撫。約10%的美國兒童屬於這個類型。
混亂型安全依戀:這是最糟糕的情況,是最沒有安全感的。當嬰兒和媽媽重聚時,嬰兒表現出許多的困惑、相互矛盾的行為。如媽媽抱起他們時,他們表現出費解、抑鬱的表情。受到安慰侯反而會意外的哭泣,或者表現出冰冷的態度。大約5%-10%的兒童屬於這個類型。
所以並不是和媽媽分離時會哭泣的寶寶的安全感就不好。如果寶寶的哭泣只是在表達「媽媽,我不想讓你走,我就想和你在一起!」。
跳妞小時候就是我關門的瞬間還哭著喊著「我要媽媽!」,結果門一關我還沒進電梯就聽到她說:」我是阿姨的寶寶!」
媽媽一走她能馬上調整自己適應新的環境,我們就沒什麼太擔心。
母嬰依戀是一種內部心理模型,而內部心理模型則是人格定額一個重要部分。這種心理模型指導著未來的親密關係。
很多媽媽問,那這個模型是否不再能改變?
其實不是的,隨著嬰兒的認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提高,隨著他們與父母的交往、隨著他們與兄弟姐妹、其他成人和朋友形成親密的紐帶,他們會不斷修正並擴展內部心理模型。
--End--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1332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