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見過的新生兒9大異常現象

對新出生的小嬰兒,出現種種與成人不同的現象,新手爸媽難免手足無措,心裡七上八下。但新生兒9種看似異常的情況其實是正常現象。

想無微不至照顧新生寶寶的同時,新手媽媽們一定要先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即使是健康的寶寶,也會出現一些不同於成人的生理狀況會讓爸爸媽媽擔心害怕,下面介紹新生兒9種看似異常的正常現象。

1.體重下降

新生兒在出生一周後體重減輕,是因為寶寶在媽媽體內一直泡在羊水裡(100%濕度),再加上寶寶進食還沒上軌道,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膚排出肉眼看不見的水分等,使體內水分丟失,造成體重在出生一周內減輕。減輕的重量最多可達到出生時體重的10%。隨著寶寶漸漸適應,到了第10天,體重就會增加。若在10天後出現體重不增、甚至下降,則可能是喂養不當或受疾病影響。

2.吐奶

未到3個月的寶寶,賁門肌肉尚未發育健全,且新生兒胃容量較小,所以,大部分寶寶都會在喂奶後、哭鬧多動或輕拍背部時,從嘴角慢慢溢出或多或少的白色奶汁。因此,喂完奶後,家人可用手輕拍寶寶背部幾分鐘,避免寶寶過度哭鬧。隨著月齡的增長,吐奶症狀會逐漸緩解。但奶水若是噴射出來的、吐出量很多,或是吐出帶有黃綠色的物質,就需進一步檢查。

3.頭頂腫起

陰 道分娩的新生兒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這是由於分娩過程中胎頭在產道內受壓引起的。有的嬰兒出生後頭部出現柔軟的腫塊,這是分娩時受壓而引起的頭皮水腫或血腫,一般在出生後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腫塊進行性增大或在10周後仍未消失,要及時就醫。

4.長馬牙

新生兒的齒齦邊緣或上顎中線附近,常會長些乳白色顆粒,表面光滑,數量從1到數十顆不等。這些顆粒在臨床稱上皮珠,俗稱馬牙,是牙齒髮育最原始的組織,在胚胎髮育6周時,由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增質變厚形成。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針挑或用布擦,以免損傷黏膜,引起感染。

5.尿色發紅

新生兒在最初幾天尿色發深,稍有混濁,有時尿布上可看見淡淡的紅色,屬正常現象,一般5~6 天后會消失,但如果10天後仍有此情況,則為異常,要及時就醫。

6.鬥雞眼

一般而言,新生兒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來有點鬥雞眼,且眼部肌肉調節不良,常有短暫性斜視,屬正常生理現象,尤其好發於臉型寬闊、鼻樑扁平的寶寶。父母應常抱寶寶看室內或外面各個地方,促進寶寶的眼珠不斷轉動,防止鬥雞眼。但是如果寶寶1 歲以上仍存在鬥雞眼,需要到醫院眼科檢查。

7.擁抱反射

3~4個月以下的嬰兒,當母親或家人突然走到孩子身旁或發出響聲,會發現孩子出現兩臂外展伸直,繼而屈曲內收到胸前,呈擁抱狀,我們會以為孩子發生抽筋。其實這並非是抽筋,而是一種生理現象,醫學上稱為擁抱反射。若缺乏這種擁抱反射則說明孩子一是大腦神經系統沒有發育成熟,二可能是神經系統有損傷或病變,顱內出血或其它顱內疾病。

8.生長痛

有些幼兒白天玩的時候好好的,到了晚上會訴說腿痛,父母仔細檢查未見紅、腫等現象,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生長痛。其原因是幼兒生長發育快、腿部的負擔過重,下肢骨端充血,從而引起腿痛,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這種生長痛的特點是小腿輕度脹痛,以午後和傍晚較重,但隨著孩子的長大會逐漸消失的。

9.呼吸暫停

仔細的母親有時會發現,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呼吸不但不規律,有時甚至會出現呼吸暫停的現象,並為此驚慌和不安。其實,呼吸不規則和呼吸暫停是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常見的現象,這與他們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成熟有關。呼吸暫停時間一般不超過10秒鐘,且無其他任何不適症狀,可以認為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憂心忡忡。

對於寶寶的這些「異常」現象,年輕的爸爸媽媽應注意識別,以便更好地做好家庭護理,使寶寶健康地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100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