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反而越好奇,怎樣阻止孩子去做一件事?辦法在這裡!

棋子傀儡| 2016-08-08| 檢舉

那是心心第一次打點滴,上吐下瀉加上滴水不進,導致輕度脫水。不喝水,和我們錯誤的喂藥方式有關。

嬰兒的藥通常不苦,混在奶里,融在水裡,很容易就能喝掉。但心心敏感,喝藥時,察覺到水的味道不太對就不願意再喝。見她不喝藥,我心急如焚。姥姥姥爺勸我,把她抱手上,鼻子一捏,藥就能灌下去。他們說:「你小時候都是這麼做的,沒有孩子會心甘情願地喝藥。」

無奈之下,我決定試驗一次,她大哭,奮力反抗。藥雖被吐出來不少,但還是喝進去了30%。之後幾次喂藥,我都這樣逼迫她。藥雖灌了一些,水再也不願意喝,她總害怕我拿的白開水也是藥。於是,脫水了。

有了一次失敗的喂藥經歷,我不禁想:強迫真的有用嗎?那些在醫院哭天搶地不打針的孩子,其實害怕的並不是打針本身的那麼一丁點兒的疼痛,而是與父母不恰當引導相關的,無法克服的打針時緊張、害怕、抗拒的心理。

于是之後心心的又一次咳嗽,我長了個心眼。

喂糖漿前,我故意自己先喝一口,誇張地裝做很好喝的樣子。她立馬來了興趣:「寶寶也要喝!」

「不行,這是媽媽的!」我拒絕她。

她更好奇了,繼續要求:「寶寶也要喝!」

於是我倒了規定的2.5ml的藥量遞給她。緊張的看她喝完。誰知,她竟然覺得味道不錯!2.5ml太少了,她還要喝。

我立馬見好就收:「不可以了,等到下午才能喝。」

我放到柜子里,她還不死心地跟我爭取。于是之後的每次喂藥,都像是一次「恩賜」,被她搶著喝完。

難道是這次的藥好喝一些嗎?當然不是!只是孩子的心理:越禁止越好奇,越強迫越反抗。

每個爸媽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執拗無比,我經常看到:

吃飯時,越不讓孩子碰勺子,孩子反而會使出全身力氣去搶奪;

出門前,越是催促,孩子反而不緊不慢甚至故意拖沓;

小區里,越不讓孩子戲水,孩子反而賴在水塘邊寸步不離。

如果說簡單粗暴的禁止強迫都無效,那如何能阻止孩子做一件事呢?

正面的引導

每天傍晚,心心都在小區里玩得不願意回家,催促她,她權當沒聽見,誘惑她回家吃東西,她也不為所動。有段時間,無奈之下,我甚至出門不給她帶水喝,這是唯一能讓她跟我回家的辦法。但乾等著她口渴還是太被動了些。

於是最近我想出了兩個遊戲。一個是「你追我趕」,讓心心追逐我,我故意裝作跑不動的樣子,見「實力相當」,她更是開心的奮力奔跑,然後稀里糊塗就跟我跑回了家;二是「躲貓貓」,我會沿著回家的路,躲在路邊的小樹邊,作為「躲貓貓」的資深玩家,她當然興奮到不行,躲個七八下,就跟著我躲回了家。

既然催促無效,那不如試試這樣的正面引導。

孩子路過井蓋,你是告訴他「不要踩」,還是正面引導他「繞過去」呢?

孩子想打人,你是立馬警告「不要打」,還是正面提醒「輕輕摸一下」呢?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通常會忽略你說的「不」,而只會聽到後面的「要踩」和「要打」。這些時候,有意識的正面引導非常必要。

適當滿足能減少孩子的好奇和嚮往

心心有段時間愛玩巧虎的光碟,光碟被磨壞了,看的時候總是很卡。於是被我禁止。自從禁止之後,她的眼裡似乎只有光碟最好玩,所有的玩具都黯然失色。光碟包不小心放在桌邊時,她總是第一個發現,馬上去拿,放在桌子中間,她也會想辦法爬上去取。

每次被我看見,強勢奪走時,都會引來她的嚎啕大哭。後來我一想,其實光碟包里也有一些沒什麼用的光碟,何不拿下來給他玩呢?於是我取出一些,誰知她玩了一小會就不再感興趣了。

這些沒用的光碟放在她能輕易拿到的地方,從此巧虎光碟倖免於難。

別讓你過於堅定的禁止,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適當滿足反而能讓孩子正確看待。

規矩要有,但別過分強調

心心每天看20分鐘動畫片,要關掉時,她總是戀戀不捨。見她不情願的樣子,我就會跟她重複一遍我們的規矩:每天只能看20分鐘,什麼時間看你自己安排,但看完就沒有了。

漸漸我發現苗頭不對,她每天睜開眼第一句話就是:「看電視!」雖然說什麼時間看她來安排,可是一起床就看電視,還是讓我接受不了。

昔日愛看書的「學霸」去哪了?我好懷念。

仔細一想,或許是我一遍遍的重複,讓心心覺得看電視是最有趣的事。這樣的禁止加深了她的興趣。

於是我調整戰略,規矩當然還是要有,只是我再也不跟她「念經」了。關電視時,她還是會有點小情緒,表示理解後,轉移一下她的注意力就好。同時,更加高質量的陪伴,更多的在小區玩耍。很快,她的「症狀」緩解了,有時候甚至一天都不會再看電視。

禁止的事情,少出現在孩子眼前

小區的步行街里,有各式各樣的遊戲機,搖搖車、心心看別的小朋友總是在遊戲機前拍拍拍,自己也模仿起來,雖然她完全不知道遊戲規則,但一頓亂拍亂搗鼓就能讓她意猶未盡。

我不喜歡她玩這些遊戲機,希望她能更多的運動,在大自然里玩耍。

我開始有意識的不帶她去步行街,而是帶她穿梭於樹影斑駁的石頭路上,帶她去小區池塘邊用樹枝拍水,帶她玩鞦韆和滑梯。

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合她的環境特別重要,好過她碰了不該碰的東西再去阻止。當我們很少去步行街了,自然她接觸的就少了。

孩子通常「吃軟不吃硬」,除非你硬到讓孩子害怕,孩子就會本能地趨利避害。但這樣生硬的禁止,卻容易引起孩子長大後的補償心理,變本加厲地去嘗試小時候未曾滿足的體驗。相反,若是我們能「軟」下來,智慧地帶著孩子繞過不好的行為,反而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0896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