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媽:「宮縮的疼痛早就讓你麻木了,而且醫生一般在側切前都要打一小針麻藥的,所以切的時候你一點兒也感覺不到疼的。」
曉川媽:「我側切的時候打了局部麻藥,沒什麼感覺啊!宮縮最疼的是寶貝出生前的最後一個鐘頭,醫生沒法幫你,要自己拚命使勁往下生。」
哆媽:「生過的人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沒生過的人想像得很恐怖,其實到產床上的時候媽咪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
依依媽:「宮縮到最後,那裡已經被撐得極薄,神經都麻痹了,所以不疼,與正常時候在那裡剪一刀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彤欣媽:「宮縮疼痛的時候側切,幾乎沒什麼感覺;縫的時候有點兒痛,不過看著寶貝就開心了。」
芊媽:「幾乎不怎麼痛啊,只聽見「咔嚓」一聲,然後轟然一下,就感覺到寶貝出來了,順產側切沒那麼可怕的。」
瀚天媽咪:「側切的時候都感覺不到痛了,感覺一會兒寶貝就出來了,這個不用怕喲!子昂媽咪:「宮縮比側切疼多了,到時候你都感覺不到側切的疼痛了,我是醫生說要幫我縫時,我才知道被剪了一刀的。」
流言: 最近,一篇有關側切的網文又被廣為傳播,其中提到了「所謂側切就是順產的產婦生孩子頭快露時,醫生把外陰用剪子剪開,把孩子強行取出。」「100個順產的初產婦中約有99個會被側切」,等等(全文請看 這裡 )。
真相: 所謂側切,是會陰切開術的一種。會陰切開術根據切開位置的不同,有正中切開,中側切開,斜側切開等不同的術式。由於斜側切開不易傷及其他結構,所以採用最廣,故側切也就成了會陰切開術的代稱。
【側切示意圖,圖片編譯自wikipedia】
什麼時候要切?有什麼用?
「所謂側切就是順產的產婦生孩子頭快露時,醫生把外陰用剪子剪開,把孩子強行取出。」在這篇網文的第一句話裡面就有錯誤,如果是面臨軟產道(包括子宮下段、宮頸、陰 道及外陰)過窄而不採取措施,任其「正常分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行取出。
之所以要進行側切這樣一個操作,是因為有時候會遇到母親會陰過緊,胎兒過大,或者母子情況緊急需要迅速完成分娩等情況。在這些情況下進行側切就成了一個必要的手段,若是強行分娩的話,則可能會造成會陰軟組織的撕裂傷。側切雖然也會造成一個傷口,但是這樣一個傷口的方向和大小都是可控制,能夠避開重要的結構(如肛門括約肌等),而且切口整齊,恢復也更容易。反之,如果在需要側切的時候不進行這個操作,就可能造成撕裂傷,這樣的傷口通常是不整齊的,縫合起來難度高,而且產生的疤痕組織可能更大。如果傷及肛門括約肌甚至直腸等結構,可能會造成大便失禁等嚴重後果。
【陰 道口和肛門口離得不遠,如果分娩中出現嚴重撕裂傷,可能會波及肛門旁的肛門括約肌甚至是直腸,造成大便失禁等嚴重後果。圖片編譯自wikipedia】
有這麼一項統計:瑞典1995-1997年的2883例分娩中,僅6.6%的初產婦沒有出現任何的撕裂傷,而有16.6%的初產婦出現了廣泛的撕裂傷[1]。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產婦出現會陰撕裂傷的危險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另外,流言網文中質疑到:「咱們媽媽那代人以及之前的,都是自然順產的,哪有什麼側切、剖腹產啊!不也是好好的,沒出現什麼撕裂、什麼肛瘺的!」。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考慮到目前新生兒的個頭普遍比以前要大(以遼寧省人民醫院1990-2004年的統計為例,不同年代的足月新生兒體重均有明顯差異[2]),而較大的嬰兒更難順利產出。
其他國家怎麼做的
目前世界上產婦側切率根據國家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根據一項統計在2000年前後,世界各國的初產婦的側切率在63.3%到近100%之間。這項統計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側切率高於已開發國家[3]。而中國(不包括港澳台地區)2001年的總體數據(包括初產及經產婦)是82%[3],考慮到國內產婦大多是初產,我們可以直接對比這兩個數字,可見我國的側切率差不多是中等程度。
對於側切這樣一種操作,醫療界對它的認識也在不斷的變化中。導致高側切率的「常規會陰切開(routine Episiotomy)」就來自於曾經流行的「積極處理分娩模式(Active management of labor)」理念。在這種理念中,孕婦的整個產程都應處於醫學監控之下,並且積極採用醫療措施[4]。這種處理模式首先得到了歐美國家的認可,因此就出現過側切的廣泛應用。
經過進一步研究之後,目前包括WHO在內的各種醫療管理指導機構都推薦,側切應在相應的指征下進行,也就是說要限制側切的使用範圍。一些已開發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操作指南並實施[3]。以WHO發布的一份指南為例,會陰切開術被認為僅應在下列情況中使用:1.經產道生產的情況複雜,包括臀先露,肩先露的難產;2.產道原有疤痕(會降低產道的韌性,更容易撕裂);3. 出現胎兒窘迫(包括在母體內因為缺氧導致的一系列症狀)[5]。在同是WHO發布的另外一份略早的指南中,認為如果可能出現嚴重的撕裂傷,也應進行會陰切開[6]。
法國對側切的指征採取了更嚴格的限制之後,總體側切率從43.48% 下降到 32.32%,同時輕度的會陰撕裂傷(未傷及肛門括約肌)從27.56%上升到36.61%,而重度的會陰撕裂傷比例和新生兒缺氧的發生比例沒有明顯的變化[7]。從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法國這個已開發國家採用了更嚴格的操作指證後,依然有約三成的側切率,並且這還是包括了初產婦和經產婦的整體比率,所以流言網文中所說「絕大多數產婦(90%以上)根本不需要側切」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其次,側切率下降之後,發生輕度會陰撕裂的幾率有明顯上升,再次證明側切的確有保護作用。
美國的情況和法國差不多。在1979年美國的總體側切率(包括初產婦和經產婦)是60.9%,但在2004年下降到24.5%[8]。在06年的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認為,現有的數據並不支持每個產婦都做陰 道側切,但也不是說完全不要做,比如在避免產婦產生嚴重的撕裂,或在有助於加快困難的分娩時,側切還是很有必要的[9]。
由此可見,因為我國的醫療理念和已開發國家不盡相同,加之醫患關係的緊張也使得醫生傾向於採用保護性的措施,這都使得我國採取側切的幾率比已開發國家高。但側切決不是流言中所說的那樣,「是顆毒瘤」。
結論: 必須承認,相對已開發國家我國側切率的確比較高。但是,側切的適用範圍並不是像那些網文中描述的那樣小,國內醫院也並不會進行近100%的側切操作。同時,即使是在理念與技術都比較先進的已開發國家,側切仍然有不小的實施比例。因此,沒有必要談「切」色變。真正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積極地與醫師溝通,了解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才是正確的做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0660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