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經常發生這樣的場景:
當孩子遇到挫折痛哭的時候,大家總是說:「好啦好啦,不哭了不哭了。」
可是孩子明明傷心難過,為什麼就不哭了呢?
讀完此文真心讓人恍然大悟。。。
父母總是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樂。然而,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著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相對於笑,哭可能更接近於我們的本質。
哭是我們來到世間的第一聲報到,哭曾是嬰幼兒與成人溝通的唯一方式,哭幾乎是嬰兒的全部語言。哭也是我們表達情緒的重要方式。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你是怎樣面對孩子的哭呢?你允許孩子哭嗎?你能夠像愛笑顏時的孩子一樣愛哭泣的孩子嗎?
如果你只愛笑臉的孩子,註定無法讓孩子真正地幸福,因為他可能有一顆低抗挫力的玻璃心。

母親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是在滿足「好媽媽」的體驗
哭可以緩解情緒壓力和緊張,在哭泣悲傷的過程中,幼兒逐漸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現實,哭泣使幼兒在面對自己弱小的基礎上,從中恢復過來,逐漸變得真正的強大。
然而,當孩子因為悲傷、沮喪、生氣等哭泣時,愛孩子的母親真的允許孩子哭泣嗎?
三四歲的童童(化名)想搭一個像自己一樣高的塔,然而,搭著搭著積木總是倒塌。
終於童童有些生氣地大哭:「我搭不那麼高」,媽媽看到童童因為搭不高而哭泣,心疼極了,趕緊過來安撫童童:「寶寶,不哭,這些積木不好,媽媽給你買些可以搭的很高的積木,要不,媽媽幫你搭怎麼樣?」
童童反而更生氣了:「不要,我不要」。
媽媽:「寶寶不哭了,我們吃點好吃的怎麼樣?」
童童:「不吃,我就要搭很高很高的塔」
媽媽:「看動畫片?你不是最愛看動畫片嗎?」
童童聽到看動畫片,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臉。放鬆的親禁不住抱著童童親了一下。
看到孩子的笑臉,媽媽不再糾結難受,舒了一口氣,心情也陽光起來。
此情境中母親的反應很常見。乍一看,甚至可能會感動於母親對孩子的愛,因為母親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設法把孩子帶離痛苦,重獲笑顏。是的,看到孩子明媚陽光的臉龐難道不是母親最大的欣慰嗎?
然而,細緻地體驗這個化哭泣為笑顏的過程,其中最多的卻是母親的焦慮,而並非溫柔的容納。真實往往很殘酷,覺察和面對並不容易,這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困難所在。
童童的內心可能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我是全能的,我想做什麼都可以做成。我現在卻搭不成想要的高塔,這怎麼可能,難道魔法失效了,我不是全能的,我生氣又難過,哭泣,我不是全能的,不是全能的好可怕......
媽媽來了,她看起來很緊張焦慮,看來這件事真的可怕,她和我都無法面對,她好像不願意看見我哭和難過,哭是不好的,這會令她不安和難受,看,她在努力地哄我開心。但是,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悲傷,她不看。什麼?看動畫片,這個想法不錯。我一笑,媽媽不焦慮了,她還抱著我親了一下,我開心她愛我。我哭泣,她焦慮。
母親的內心可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寶寶搭不好生氣哭泣,心情不好,我好難受,見不得孩子掉眼淚。孩子好可憐,這麼小就要承受這種無助,我真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我是個愛她的好媽媽,我要讓她開心幸福陽光,我要把她帶離痛苦。看,她笑了,我心裡踏實了,舒服了,禁不住親一下表達我此時的心情。
從這個很難覺察的心理過程可以看出,母親自始至終並未看到孩子的內心需要,而主要看到自己的需要,順著自己焦慮的感覺,通過控制孩子的表現和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調節到一個舒服的狀態:我是一個好媽媽,犧牲自己給孩子開心和幸福。
只可惜,這終究是個美麗的幻想。
拒絕面對孩子的沮喪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嬰兒期獲得的全能感(即感覺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適應的,然而,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提高,活動範圍的擴大,正常的現實生活一定會提供幼兒逐漸打破全能感的機會。
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這是造物主自然安排的學習體驗挫折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接受自己並非全能的,面對並接納自己的有限的基礎上,逐漸鍛鍊了強健的內心,抗挫力,或者稱為從挫折中恢復的能力就是這樣鍛鍊起來的。
有的父母為了鍛鍊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創造挫折,倒實在是沒有必要,因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經足夠。
這種強健是建立在真實的、自我是有限的基礎上,而不是在能幹的父母的幫助下,繼續維持全能幻想的自信,虛假的自信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在這個謊言再也難以為繼時引爆。
悲傷哭泣是面對挫折的開始,因為接受自己是有限的過程,同時也是哀掉自己失去全能感的過程。哀掉通常比維持表面上的歡笑更能給人們實在的力量感。而母親見不得孩子難過,在焦慮的驅使下剝奪了孩子從挫折中恢復的寶貴經歷和體驗。
一些少有經歷過挫折的、學業非常優秀的、尤其是名校的大學生,隨著與社會接觸面的擴大,遇到再也無法繼續維持全能幻想的事件時,如交友、戀愛、工作、融入新的環境等,看起來陽光優秀的一個人,像是忽然陷入精神疾患狀態,著實令人費解,實際這個炸彈在早年就埋下了,只不過現在引爆了而已。
因為一般長度的人生,幾乎沒有人可以一輩子不遭遇挫折。
當孩子哭起來,你最起碼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先檢查孩子身體方面是否受到損傷,或環境是否有危險。如有,要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
2、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給以忠告。
既然你來到孩子身邊準備傾聽他,孩子就會尋求你的幫助。你的忠告,或明顯的不安,只會妨礙他理解所發生的事。例如,如果孩子哭是因為奔跑時摔倒了,你只需摟著他,聽他哭。你可能很想責備他的不小心或想告誡他要當心有水的路面。不要這麼做,孩子哭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你的存在上,對四周事物全不在意。他已把注意力收攏在康復過程的進行上,否則無法完成該過程。不要對他說什麼他要是小心些就不會摔倒之類的話,因為那會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哭的時候,聽不進你的忠告,你的任何責怪也只會加深他受到的傷害。等孩子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會急切地想知道剛才到底是怎麼回事,所以你只需點到為止,說句「瞧見你剛才摔倒的地方了?那兒有水」就足夠了。暢快的哭泣已經盪去孩子由於意外的摔倒所感到的緊張與困惑,他現在能自信地回答:「噢,我是在有水的地上滑倒的。媽媽,下次在有水的地方我會跑慢一點。放心吧!」
3、靠近孩子 ,輕輕地摟住他,讓你們的目光相接
撫摩和愛撫的目光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持。摟住孩子並注意相互位置,讓他在願意時能望到你的眼睛。不要讓他趴在你的肩頭上哭,或一直把頭埋在你的膝頭上。要溫和地鼓勵他抬頭望著你,感受你對他的愛。如果他能注意到你充滿愛撫的目光,就
可能哭得更厲害。不過也許他根本就不望著你,那也沒關係。他的注意力是在自己的壞情緒上,他還沒有把它們清理完。足夠的哭泣和你的耐心傾聽終會使他放鬆下來,恢復與你的全面接觸。
孩子哭的時候,情緒會隨之放鬆。他在宣洩悲傷的過程中,能敏銳地感受到你的反應。溫柔的觸摸,輕撫他的面頰,把他摟在懷裡輕搖,不時地輕吻他的小手,都會把你的關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言語幾乎是多餘的。孩子對你的感情可能沒有什麼對應的表示,但只要你看到孩子越來越放鬆,就知道他已經接受了你給予的每一分愛。
4、和藹地請孩子把他的煩惱告訴你
放聲大哭的孩子總不是無緣無故地感到委屈的。委屈越深,孩子越不容易開口談。你要對他說你想了解他的煩惱,然後,就耐心地聽他說。有時候,你說完以後,孩子只是大哭不止,好久也說不出一個字來。不定期的,你仍然能憑藉他的表情、哭泣的聲調、他看你時的眼神等大致推斷出他的煩惱所在。所以,你要保持對他敏銳的觀察,不論他能開口談自己的煩惱與否。哭在前,談在後,然後是新的認知——這就是一般的規律。
5、如果你發現孩子害怕某個特定的事物,應該向他保證你一定會保護他,不讓他受到傷害
當孩子感到非常恐懼時,你的保證可以提醒他注意「現實是安全的」這一事實。不要期待你這些話會止住孩子哭泣。但孩子在通過宣洩重新獲得安全感的過程中,的確需要聽到你的安撫式的保證。
6、不要對孩子的情緒作評論
這一點太難做到了!我們太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如果我們自己有好心情,別人也該如此。但孩子們的情緒有自己的陰晴雨雪氣象系統,為我們成人經常注意不到的因素所左右。在孩子傷心時對他說「你該感到高興才對」,無異於對一場暴風雪說「快走開」。最好對孩子說,「你這樣傷心我很難過,」或,「你不好受,我就在這兒陪著你,」這樣就給孩子機會去正視和處理他的壞情緒。而類似「別覺得委屈,是你自己先動手的!」和「不就是撕壞了一份作業嘛,別像個愛哭的小寶貝似的沒完沒了 !」這樣的話只會羞辱孩子。你本想幫助孩子擺脫煩惱,可你這樣說只會適得其反。
傾聽孩子,既不意味著你認可他的情緒,也不意味著你縱容他。你只是在幫助他擺脫不良情緒。孩子只在煩惱得不能正常思考時才會哭鬧。煩惱和不安,能壓垮孩子,驅使他做出非理智的事來,所以孩子才力圖把這些不良情緒「哭掉」。他恨自己行為「出軌」,失去自控。你的傾聽可以逐漸減弱不良情緒對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個傾聽過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斷力就會得到恢復。
孩子哭鬧時,你會聽到他抱怨你或其他與自己的生活有重要關係的人。比如,「你不愛我,從來就不愛我!」「我希望你不是我媽媽!」「我恨你,爸!別人的爸爸都比你好!」這些都是孩子在宣洩煩惱時會說的。孩子在試圖「哭掉」煩惱,恢復好心情時,需要「口無遮攔式的自由」。如果他們能哭出來並對你說出自己最糟的感覺,他們的委屈就會漸漸消失。不要對孩子的抱怨太在意。孩子對你的抱怨並不代表對你的全盤評價,只代表他急於排除掉的煩惱而已。只要他擺脫掉那些令他不快的情緒,他就會重新注意到你對他有多好。
7、允許孩子暢快地哭,不要有時間限制
孩子哭起先是為剛發生的事,然後可能是為以前發生的傷心事。如果他是初次得到傾聽,他會哭得很厲害,很久,一般達半小時到1小時之久。為這樣的機會他已經等了很久。你表現得越溫和慈愛,他哭得越久、越厲害,因為感受到了你的支持和關注。我們許多人都
有類似的經歷:困難時刻,他人不期而至的關心會使我們落淚。孩子也是如此,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向你充分顯露他的情感,在哭過之後,越能深深地感受到輕鬆愉快。
說到時間,父母們會覺得很難辦。我們怎麼會有那麼多半個小時來坐下聽某個孩子哭呢?誰去準備晚飯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時間是個昂貴的消費品,大多數人不會輕言為某件事多用些時間,或多做些努力。不過許多父母發現,當孩子煩躁不安時,如果肯花時間傾聽,可以省去其他不少麻煩。比如,你不再需要花時間訓斥他,為他擔心,不停地撫慰他。你只需在孩子發脾氣時坐下來,把他摟在懷裡,允許他哭出內心的委屈,明確意識到這是孩子處理自己不良情緒的機會,也是讓你自己放鬆情緒,通過傾聽,讓自己的愛浸潤孩子心田的機會。
8、孩子大哭一聲之後或許需要睡覺
恢復過程中,睡眠的作用可能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孩子在一場翻江倒海的大哭之後可能連續打幾個哈欠,然後倒在你的臂彎里沉沉入睡。這樣的睡眠很重要。它給了孩子為恢復由於情感傷害而喪失的感知能力所需要的時間與安寧。通常,他一覺醒來,又是個快樂的、充滿活力的孩子。
有時,睡眠只是恢復過程中的一個間歇,並不意味著過程的終結。悶悶不樂的孩子會逐漸地、時斷時續地抽泣著進入夢鄉。醒來時仍然不快活,但已有了新的活力繼續自己尚未完成的恢復過程。
9、傾聽過孩子充分哭泣之後,注意發現孩子身上新增長的領悟力、熱情和創造力,以及他更加充滿活力的遊戲
孩子在成人的幫助下,痛快地哭過之後感到輕鬆,被愛,滿懷希望。他們會通過某些看似微小而意義重大的行為,讓我們了解他們的變化。在對你大哭大鬧之後,孩子可能會輕柔地幫你整理頭髮,勇敢地去和他以前害怕的孩子一同玩耍,自編幾首快活的小調,或把他以前最厭惡的數學作業做完。注意捕捉他渴望生活與愛的天性的閃光。你一定不想錯過他對你表達愛的一舉一動,願意看到他的自信心不斷增長的跡象,這些就是對你的傾聽的報答,是你的努力贏得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0210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