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性黃疸幾個關鍵問題!

今天,就一個母乳性黃疸的病例,把母乳喂養性黃疸的幾個關鍵問題,在這裡分享給大家,共同學習提高。

作者:@白衣奶爸

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2016年開年之初,在住院部接觸到幾個黃疸查因來就診的寶寶,其中剛好遇上2個是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一般預後良好,大多數膽紅素水平不會太高,經觀察或停母乳後,可逐漸回降正常。其中一些知識還是值得我們回顧學習的。

今天,就一個母乳性黃疸的病例,把母乳喂養性黃疸的幾個關鍵問題,在這裡分享給大家,共同學習提高。

病例:

患兒小L,女,33天,因 「皮膚黃染25天」入院。

嬰兒血型AB型,RH(+),足月因臍帶繞頸2周於我院剖腹產出生,羊水清,約600ml,阿氏評分1分鐘 9分(皮膚扣1分),5分鐘 10分, 10分鐘 10分,否認窒息搶救史,生後24小時內有排胎便,出生體重3.66kg,生後母乳喂養,嬰兒吸吮力好,每1~2小時喝奶1次,每次喝奶約半小時。患兒於出生後第8天出現全身黃染,近25天來黃疸無明顯消退或增加。自發病以來,患兒無發熱、咳嗽,無腹瀉、嘔吐,胃納睡眠可,大便黃軟,4~5次每天,小便無明顯異常。

患兒新生兒篩查正常。患兒母親血型A型,Rh(+)。孕期體健,我院產檢未發現異常。

體格檢查:T:36.7℃,P:135次/分,R:35次/分,BP:90/50mmHg,Wt4.5kg。營養中等,對外界反應好,全身皮膚、鞏膜輕~中度黃染,腹不脹,未見胃腸型,肝肋下1cm左右,脾未捫及,腹部未觸及異常包塊,腸鳴音正常.

輔助檢查:2016-01-02門診查生化示:TBil 284.50umol/L, DBil 8.53umol/L,IBil 274.97umol/L

診治經過:考慮患兒出生後母乳喂養,一般狀況好,且黃疸是生後28天開始出現,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考慮為母乳性黃疸可能性較大,予完善必要的檢查後,暫停母乳喂養3天,後複查膽紅素下降明顯,患兒無出現其他臨床症狀,考慮母乳性黃疸診斷較為明確。寶寶已出院。

一、母乳喂養相關黃疸的定義和分型:

1、母乳喂養相關黃疸:過去報告母乳喂養相關黃疸占母乳喂養的0.5%~2%,近來報道高達30%。母乳喂養相關黃疸可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

2、早髮型:(Breast feeding jaundice )也叫做母乳喂養性黃疸,由於母乳攝入不足,腸肝循環增加,導致TSB水平增高(動物實驗證明,熱卡攝入不足,飢餓,可引起腸道膽紅素的吸收增加)。黃疸一般出現在生後3~4天,早期開奶和增加哺乳次數,可促進胃腸動力和減少膽紅素的吸收,有助於預防母乳喂養性黃疸的發生。如達到干預標準,則按2014年中華兒科雜誌《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進行及時干預。(參考表格在文末)

3、晚髮型:(Breast milk jaundice )也叫做母乳性黃疸,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是母乳中含有一些因子,增加了腸道未結合膽紅素的吸收。通常發生在出生後第一周後期,到第二周左右到達高峰,然後逐漸下降,如果繼續母乳喂養,黃疸可能會持續3~12周才消退。而如果停止母乳喂養,改用配方奶喂養,TSB可在24~72小時內明顯下降,恢復母乳喂養後,TSB可能會略有回升。根據2014年中華兒科雜誌《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當TSB<257umol/L時,不需要停母乳,>257umol/L時,可暫停母乳3天,改用人工喂養。TSB>342umol/L時,則需加用光療。

二、懷疑母乳喂養相關黃疸需完善的檢查:

根據昆士蘭2012年指南所示,一般懷疑母乳性黃疸的寶寶,需完善的檢查包括:血常規、血清膽紅素、外周血塗片、網織紅細胞計數、Coombs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甲狀腺功能,複查新生兒篩查項目結果(G6PD、PKU、CH、CAH等等)。

在必要時(尤其是存在結合膽紅素增高的情況下),需完善肝膽脾B超檢查,申請單應提示B超科大夫重點關注肝內外膽管、膽囊情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20190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