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媽說
現在的孩子基本從小都包著尿不濕,習慣了大小便就便在裡面,讓他們學會說出來要大小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的寶寶是不肯脫掉尿不濕的,已經變成了一種情結。
結果就是,很多寶寶脫掉了紙尿褲之後,有個階段就會時不時尿褲子,讓爸媽很是困擾……
今天就有位媽媽來分享她訓練孩子學會自主大小便的過程,其他爸媽也可以試試看。
「爸爸媽媽,我會自己上廁所啦!」(驕傲的大笑)
「媽媽,幼兒園裡的小朋友都是自己上廁所的!」(神氣自豪的表情)
終於,我們等來了這一天。為了等待這一天「自然而然」地到來,我們給予了兒子完全的尊重和無條件的信任。
小故事 過早訓練寶寶如廁的後果 鄰居的兒子叫琪琪,比我們家桐桐小 3 個月。但他們家人卻在琪琪 20 個月左右開始就穿起了典型的中國式「開襠褲」。 不出 3 個月時間,琪琪便基本可以主動說出如廁的需求了。
可他們全家為此花費了太多額外的精力。 比如,一天可能被尿濕 7、8 條褲子。比如,琪琪不小心尿在了地板上,於是一個人躲進窗簾布裡面,等到大人發現他,他會把自己包得緊緊的,說:「不要過來不要過來。」因為他自己尿在了地上,知道大人又要「罵」他了。 最令我不能接受的是,有一次我帶著桐桐去小區的遊樂園那邊和琪琪一起玩。發現穿著開襠褲的琪琪,一屁股坐在了全是泥土垃圾的健身器材上,讓我簡直有種無法直視的感覺。 大人不可能分分秒秒都盯著他,一不小心,他就這樣坐上了髒兮兮的地方……
一、順其自然 or 人為訓練
「都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上廁所呀?還在包尿不濕呀?」
面對周圍質疑的聲音,我從未有過一絲動搖。
自桐桐出生以來,我基本都以「順其自然」的原則去考慮育兒問題。
能以自由、快樂的心態去做的事情,我決不願接受多一絲的累贅或強迫感。
直到今年 5 月初,我的一位曾經做過幼教的好友提醒我:
進幼兒園,兩件事是最最重要的。一是獨自吃飯的能力;二就是自己大小便問題。雖然學校有保育員,但是自己會,才是最好的。不然受罪的就是桐桐了。
好友的話,讓我如夢初醒,徹夜難眠。
其實,我一直想讓桐桐自然而然的離開尿不濕,也是考慮到他生性敏感且膽小。對他來說,也許「順其自然」會比「強迫」更有效。
但我不得不考慮好友善意的提醒。加上自今年過完年以來(也就是桐桐 30 個月左右),其實他已經在如廁方面完全有自己的意識了。
於是,我想,是時候進行一些「人為訓練」了。
二、如廁訓練記
我買了兩樣輔助工具:
如廁訓練內褲(特意買了桐桐喜歡的圖案)
小馬桶(類似下圖這種)
訓練階段一:
1. 先用托馬斯小內褲代替尿不濕,勉強接受!
2. 等桐桐自己喊要尿尿了的時候,嘗試讓他脫了內褲尿在小馬桶,拒絕!並且要求包上尿不濕。
以上兩個狀態,維持了整整一個月。這時候的桐桐,已經 33 個月了。
令人欣慰的是,每一次小便或大便之前,他都會精確地表達自己想要排泄的意願,雖然還是必須包上尿不濕才願意。
訓練階段二:
1. 善意的謊言:沒有尿不濕了,尿托馬斯上面吧!不會漏的!
憋了一會,真的尿了。當然,是在我豐富生動的表情,以及堅決表示一定不會漏在地上的前提下。
看吧,其實他已經很懂了。他覺得尿在尿不濕里,習慣了,很安全,不想亂尿,更不想尿在地上。
2. 嘗試把托馬斯脫了讓他尿,不接受!
只要讓他光著屁股直接尿,就不行。
訓練階段三:
1. 「利誘」
「桐桐,你要是尿一次小馬桶。媽媽幫你買輛寶馬玩具跑車,怎麼樣?」(桐桐最愛車)。
「好!」
「那你什麼時候尿小馬桶呢?」
「嗯…. 明天吧!」
於是,明日復明日,從來沒有實現過諾言。也「騙」了我好幾次買玩具車。
2. 找到孩子的「痛點」+ 利誘 + 持續溫暖的鼓勵
「桐桐,再不尿小馬桶,幼兒園就不能去了哦!」(桐桐很想上幼兒園)。
當桐桐急著想尿尿要包尿不濕時。我說「沒有尿不濕了,只能尿小馬桶了。」
一開始,桐桐會急的哭。幾次下來,其實小孩心裡已經慢慢接受了,只是身體一時還無法接受。
某一天,桐桐又要尿尿了。我說:「快,尿小馬桶吧,尿完媽媽馬上幫你去買車車,買你最想要的那輛寶馬遙控車。」
桐桐猶豫了下,好像還是不願意。
我繼續說:「我們桐桐要尿小馬桶咯,因為我們尿小馬桶就可以去幼兒園了呀。」
然後有一天,他真的尿了小馬桶。
而且晚上都是一夜到天亮!!!沒有尿床!!!
三、我的心得分享
通過這次成功的如廁訓練,結合看過的書,以及身邊寶寶們的真實經歷。我想分享四個關於寶寶如廁訓練的心得給大家:
1. 在 1.5 歲以前,儘量讓寶寶享受尿不濕的自由自在。
從嬰幼兒的心理發展來講,0 ~ 1.5 歲是嬰兒與母親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關鍵階段。
這一時期的嬰兒主要用口來感知世界,是通過與母親的親密關係來與世界進行連接。
這個階段的寶寶,語言能力、動作能力和身體控制力都還未發展成熟。而且他們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達到能夠控制大腸、膀胱和肛門組織的狀態。
所以,給孩子百分百的尊重和用心的照顧,讓 TA 可以在紙尿褲里隨意大小便,讓 TA 對這個世界多一些安全感。
2. 1.5 ~ 3 歲,何時訓練如廁——要看寶寶的發育水平
1.5 ~ 3 歲是分離獨立期。
這一時期的嬰兒通過掌控自己的肢體與外界產生頻繁互動,在能力的全方位發展中實現逐漸分離和獨立。
那究竟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寶寶使用馬桶呢?
我的建議是,要看寶寶是否已經能理解大人的話語,並有模仿能力。
此外,也要看寶寶控制大小便的括約肌是否已發育成熟,寶寶是否已能穩穩地坐著。
3.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父母應該是幫助者而非訓練者。
桐桐每次說:「寶寶要尿尿了!」
我就會誇張的說:「哇,寶寶這麼聰明啊,知道自己要尿尿了哦,那我們尿小馬桶吧?」
如果桐桐不答應,想要包尿不濕,我就不再強制他的意願。
但我每次都會加上一句:「那寶寶什麼時候尿小馬桶呢?明天…...好,那就明天吧!」
這樣一來,他的小小心理其實已經在慢慢地接受了,只是身體還未做到而已。
我在桐桐面前,從來沒有給他施加壓力,只是幫助他,就像他的一個好朋友。
一直以來,我從不強迫他,都是採取循環漸進的模式。
生活中遇到新奇的事物,只要我說:「你可以嘗一下,很安全」。他就會無條件的信任我。
這樣的信任感,作為媽媽,覺得無比自豪。
4. 相信孩子。對他說:你可以的!
整個如廁訓練過程,雖然比別人家都來得容易。但我也說了不下 100 遍「你可以的」。
鼓勵對一個大人有多重要,對一個小孩子就會更加翻倍的重要。
不僅僅是如廁問題,包括生活中很多事情,如果桐桐對我說:「媽媽,我不行。」
我一定會微笑著對他說:「寶寶,你可以的!」
當他嘗試著去做,並且真的成功的時候。他就會哈哈大笑,臉上掛著無比滿足的表情,真得比吃到一塊巧克力還開心 100 倍。
在育兒這條路上,我從不趕鴨子上架。
一直以來,我都以「自然漸進、無條件信任、微笑、鼓勵、幫助」的節奏,伴隨桐桐慢慢地成長。
每一個降臨在這個世上的寶寶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小天使。
面對這些小天使,為何我們不選擇讓彼此都能更融洽、更舒服的方式,去守護他們天真純潔的小世界,靜靜陪伴他們的成長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975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