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幼兒血便的症狀很多,新手媽媽可得多注意!
台中一歲的女童晴晴,連續一個月不斷的解血便,每次一上廁所就鮮血滴不停,甚至拉出圓形物體,因為沒有哭鬧,初步診斷為蛋白質過敏,改餵母奶,但就醫後症狀不但未改善,女童還出現貧血,甚至便出一顆約2公分「血塊」,媽媽馬上帶著「血塊」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就醫。直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就診後,初步排除血便最常見原因-缸裂,醫師進一步大腸鏡檢查, 確認女童罹患「幼年型大腸息肉」,排出的血塊其實是自行脫落的「大腸息肉」。因為息肉已經自行排出,自然脫落,所以治療大腸傷口後,停止便血,女童已經痊癒。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腸胃科醫師王佩琳說,造成兒童血便的原因很多,息肉僅是其中一種。女童罹患的『幼年型息肉』並不少見,有些研究指出發生率約3%,常見於1至7歲的孩童,一般是偶發性的幼兒型息肉為1、2顆,不是遺傳性疾病,且大多為單顆,大小通常不超過2公分,好發在直腸及乙狀結腸。其與一般血便常見原因最大不同的表現,在於息肉所造成的出血為「鮮紅色」,且解血便時無疼痛感,8成5以上好發在直腸及乙狀結 腸,其中有1成患者息肉會自行脫落。
王珮琳表示,如果大腸息肉沒有自行脫落,通常一開始進行大腸鏡檢查時,只要發現腸道內有息肉,就會順便進行電燒,去除息肉,但如息肉大於四公分以上,則由外科醫師進行息肉切除手術。

王珮琳醫師說,一般兒童血便最常見的問題仍以肛裂為主,其中一歲以下小嬰兒血便原因,主要是肛裂或蛋白質過敏,和飲食有相關,青少年則除了肛裂外,還有幼童型息肉、細菌性腸胃炎、腸套疊等原因,而青少年則以肛裂或痔瘡、以及大腸癌為主。
王珮琳醫師指出,幼年型息肉大多為良性,幾乎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若大腸鏡檢查發現超3顆息肉,加上家族中有人曾經罹患大腸癌或家族型大腸息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就會上升,建議必須每年定期追蹤檢查。

「息肉我們比較擔心有血管供應,所以我們比較擔心說你便便一直磨到那個息肉的話,有可能血管會破裂,有時會造成比較大量的出血,所以血便的量也是很重要。」
晴晴罹患的「幼年型息肉」並不少見,發生率3%,常見於一到十歲的小孩,偶發性的長在直腸上面,多半是良性,有一成的機會自行脫落,和一般血便不同是,出血呈鮮紅色,而且沒有疼痛感,除非大量出血,否則家長不用太緊張。
民眾 游小姐:「大便的時候就看他是稀狀,塊狀還是條狀,然後注意他平常的飲食。」
中國醫大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醫師 王佩琳:「還有小朋友是添加副食品,如果水分變少,也可能解一些硬便的情況,通常是在飲食的改變上面的時候,小朋友開始解硬便,就會有可能有肛裂的情況。」醫師提醒,常見的血便原因還有肛裂,便便太硬,小朋友上廁所時間拉長,腹部疼痛伴隨哭鬧,飲食上要多費心,而正在餵母奶的媽媽,也要盡量避免喝鮮奶,吃帶殼海鮮,減少造成寶寶蛋白質過敏的血便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9623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