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聽起來很可怕,讓人敬而遠之,但是從科學角度,細菌某些時刻還是人類的「好朋友」呢,過度消毒、過度遠離細菌對孩子來說不僅不是保護,甚至容易得病,今天小編為您推薦的這79個衛生保健知識,說不定會顛覆您的保健理念。
很多人認為孕婦或孩子用的東西都必須消毒:
如無特別說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下同
很多人在家裡常備抑菌用品,出門總要帶消毒紙巾:
很多人會阻止孩子用手抓食物或撿食掉在桌上的食物:
還有很多「講究衛生」的習慣:
特別講究孩子吃喝的「乾淨」,做飯、飲水必須用純凈水;不管霧霾是否嚴重,空氣凈化器總是開著;從不帶孩子到農村等「髒地方」玩;見寵物色變,從不讓孩子接觸動物;從不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孩子被人抱一下摸一下會緊張老半天……
更有甚者,因為有人「講究衛生」,而有人不講衛生,就產生矛盾、爭執甚至一家人干起架來:
這些都對麼?對孩子好麼?我們真的需要特別注意衛生,創造特別乾淨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嗎?
我們來看幾張照片:
呃(⊙o⊙),可能有人要著急了:這些外國小朋友的父母是不是瘋了,怎麼可以讓孩子這麼任性啊?!孩子吃到髒東西怎麼辦?拉肚子生病了怎麼辦?
可是,如果小編說,這些父母的做法可能才是對的,才是對孩子好,你會不會覺得詫異?確實,從「衛生假說」的觀點看來,這些孩子能多接觸微生物,可能幫助他們少過敏。
簡單說就是:太乾淨,免疫弱,易生病!
今天,向大家介紹79個關於衛生假說和微生物的知識,希望能幫助你孕育99分的超優寶寶。
下面正式開始介紹79個知識,但要插播一個重要聲明:以下內容只為傳達知識,不為指導醫療,不能照此治病。有過敏等症狀患者,有任何行動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知識01家庭成員越多,孩子越不易過敏
一開始,英國科學家Strachan研究了17414名出生於1958年的英國人,發現在23歲時,有兄弟姐妹的人得花粉過敏的機率比較低;後來又發現,寵物等「家庭成員」,也有類似「功效」。
為此他在1989年提出一個假說:孩子在生命早期接觸的微生物少,後期更容易得過敏性疾病。後來,不斷有科學家驗證、修正並挑戰衛生假說;現在,衛生假說還在不斷發展中。
知識02
感染寄生蟲的孩子,不易過敏
2002年,科學家對比了西方孩子(衛生條件良好、嚴格接種疫苗)和非洲孩子(衛生環境惡劣,感染寄生蟲)的皮試結果,發現非洲孩子能更好抵禦過敏性疾病。科學家通過嚴謹的研究和分析,發現這與非洲孩子的免疫系統和細胞被寄生蟲訓練過有關。
知識03
農場裡的孩子身體好
科學家發現,在農場裡長大的孩子,很少得過敏或哮喘。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媽媽,都能更多接觸微生物,這幫助他們的免疫系統更給力。進一步發現,懷孕期間和孩子一歲前,多接觸微生物很關鍵;而長期持續接觸牲畜、奶製品、動物飼料里的微生物,則更有好處。
知識04
灰塵和毒素,對身體有好處
科學家發現,農場裡更常見的灰塵和細菌內毒素居然是讓老鼠避免過敏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細菌內毒素,跟老鼠體內一個特殊基因互相配合,巧妙地避免了過敏機制被觸發。
順便說一句,研究里的內毒素是細菌脂多糖,很多女人說排毒,要排的應該有它。
知識05
太乾淨,皮膚接觸的微生物太少,並不是好事
2012年,有一個大規模的研究發現,家庭環境髒一點,空氣里的微生物就會更多樣,家庭成員的皮膚表面微生物也會更加多樣化,這樣有助於降低過敏反應的發生。
知識06
順產的孩子,不易過敏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順產嬰兒能在出生時,從母親生殖道獲得第一批非常珍貴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定殖在孩子的皮膚、呼吸道、口腔、腸道等部位後,很快能給力促進免疫系統的健康發育,讓他們不易過敏。
知識07
微生物不給力,身體的毛病不單是過敏
生活方式、衛生習慣、飲食、藥物等都會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讓人的免疫系統有不同的響應,或是超敏(過敏)反應,或是免疫缺陷。
而微生物和免疫系統的一些變化,與胰島素抵抗、身體的慢性炎症反應都有關係,可能促進代謝綜合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可能就此發生。
知識08
衛生假說,說的是不要太講究衛生的故事
很多過敏性疾病,特別是哮喘,發生在呼吸道。傳統衛生假說,貌似主要關注微生物對呼吸道的影響。
知識09
你的好壞細菌、好壞脾氣,可能都會「遺傳」給孩子
2013年,美國科學家Gordon和同事通過在小鼠身上的實驗,認為:家人對孩子微生物的影響可能是持續終身的;自媽媽傳遞給孩子第一波微生物開始,家庭成員(包括寵物哦)就可能將自身微生物源源不斷傳遞給孩子;孩子成年後,體內的微生物結構與其他家庭成員最為接近。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全家人和全家人的微生物都要努力哦。
知識10
謝謝寵物和灰塵,帶給孩子乳酸菌哦
家有寵物,室內灰塵也會多一些。有科學家發現,搭灰塵便車、住在灰塵上的細菌有很多很多,而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益生菌——乳酸桿菌。孩子在吃進灰塵時,能順帶吃進去乳酸桿菌哦,這樣對早期腸道微生物的建立很有好處!
知識11
和諧家庭,處處充滿愛和細菌
2014年,美國科學家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有趣的論文。他們研究了N個家庭的門把手、臥室地板、廚房地板、廚房操作台、電燈開關以及人的手和腳,每個地方都累積發現幾千種微生物(是所有參與家庭中發現的總和,單一一個家庭沒有這麼多),其中廚房地板、臥室地板和家庭成員腳上的微生物最接近。
知識12
親朋好友多串門,交流感情,交流細菌
養有寵物,有更多孩子,都會增加家裡的灰塵和微生物,這會讓家裡看起來不那麼乾淨,但卻可以有效促進孩子免疫系統正常發育,預防過敏的發生(當然,要特別注意,如果家庭成員已出現過敏症狀,灰塵增加可能讓症狀嚴重)。
而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往往也會讓家裡亂起來,但客人們帶來的有益微生物,往往也是對孩子的健康有好處的。
知識13
「髒一點」不代表不整潔。
當然,這是熱心腸先生要特別補充的:家庭環境可以髒一點,不代表不需要培養孩子的整潔意識。有效規整和收納,整齊有序,這是對孩子習慣和性格的培養,這是除了身體健康之外,非常重要的引導和教育。
知識14
髒一點,但依然堅定拒絕二手菸
衛生假說,說生活環境可以髒一點,但這個髒,主要是能夠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豐富起來。而二手菸創造的髒環境,充滿化學物質,會毒害孩子,影響他們的健康。所以,我們宣傳衛生假說,並不是沒有原則地創造髒環境。
知識15
抗菌和消毒用品,節制,節制,再節制!
家裡可以有一些抗菌抑菌製品,以備傳染性疾病流行、家庭有人得病時使用,但日常不要經常給孩子使用。
學會與微生物和諧相處,從不是時刻想著消滅它們開始。
知識16
別太糾結公共場所的衛生
我們不能避免要在公共場所給孩子換尿不濕,很多人總會擔心衛生問題。其實你不必要糾結,該換就換,很多地方可能不會像飛機上的設施一樣高級,但只要簡單清潔,就可以使用。
大人不要總是緊張兮兮,徒增不必要的煩惱,疑神疑鬼別太疑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種類真的比你想像的少很多。
知識17
帶孩子多與大自然和土壤接觸
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驚人,與它們多接觸,對孩子多樣性微生物生態的建立具有巨大意義。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去農場,要避免接觸到動物糞便,裡面可能有寄生蟲卵。
知識18
對「臭男人」的「臭」可以有底線
其實,除了有傷口恢復需要提高衛生標準,除了臭腳、香港腳、傳染病不可忍受,老公、婆婆等家人或保姆帶孩子時,邋遢點髒點你就忍了吧,這樣能多給孩子一點微生物,對孩子可能是有好處的!
知識19
幾千種微生物,時刻與你如膠似漆
人的消化道、口腔、鼻咽、皮膚、生殖道遍布微生物,它們種類繁多,種類豐富的微生物無處不在,時刻與你如膠似漆,不可分割。它們絕大多數都不是病原體,很多還是你的朋友!
知識20
它們的數量超過100,000,000,000,000個
在你體內和體表,有超過100萬億個微生物;而你自己的細胞只有約10萬億個。不誇張地說,你並不是你自己,你是你和你的微生物的集合體。
知識21
「你們的」 基因,99%以上是微生物的
你約有兩萬五千個基因,每種微生物一般有幾千個基因,成百上千種微生物累加起來,有幾百萬個基因,超過人自身基因的幾百倍!微生物的基因數巨大無比,它們強烈影響(甚至主宰)著你的命運。
知識22
形態多樣的微生物,對你的好處多多
巨量的微生物,形態多種多樣,而它們對你的好處更是多多:有些微生物幫你消化你自己無法利用的食物(如植物纖維),有些會幫你合成維生素,有些會幫你吸收礦物質,而有些則會幫你抑制致病微生物。
知識23
腸道里的微生物,舉足輕重
對比其他部位微生物,腸道微生物被了解得最深入,也被發現確實有核心重要性。有一些激進的科學家甚至這樣說:腸道微生物主宰人的健康。
知識24
它們甚至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黏液層」是第一道腸道(免疫)防線。
好細菌是確保這道防線堅固的中堅力量,它們利用膳食纖維,生成脂肪酸,保持黏液層的厚度,這樣,一些能致病的壞細菌就無機可乘,不會傷害你的腸道,確保你的身體健康。
知識26
最壞的細菌,攻破腸道第二道防線
「腸-血管屏障」是第二道腸道(免疫)防線。
腸道里的細菌進入到血液,往往代表有杯具的事情發生,後果比較嚴重。
知識27
第三道防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如果因為第一道防線不給力,第二道防線被攻破,抗生素作為第三道防線(注意,這可就不是人體自身的免疫防線了)可能就不可避免。但抗生素上陣,特別是一些廣譜抗生素,可是殺敵一千但一定會自損八百的,幹掉很多壞細菌的同時,很多好細菌也會陣亡,第一道防線會雪上加霜。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據表明,保持孕婦和孩子健康的根本,是要努力實現腸道里第一道防線能固若金湯。
知識28
別不把細菌生態當系統
細菌所構成的生態一般叫「微生態」,這個生態里的成員,基本上你肉眼都看不到,但它們的複雜度可一點都不遜色於你熟悉的熱帶雨林。雨林生態系統要健康,物種要足夠豐富,食物鏈等系統運營要順暢;而微生態里,細菌種類要豐富,競爭與互利關係同樣至關重要。超強微生態,確保第一防線堅不可摧!
知識29
好細菌,偏愛吃素
第一防線里的好細菌,有吃肉的,也有吃素的,但吃素的會多很多。這些好細菌高高興興地吃素,將長的植物纖維分解,將短纖維轉化為短鏈脂肪酸,能讓第一道防線保持穩定。
這就是為什麼,在人的飲食結構中,增加了蔬菜、水果、粗糧等高纖維的食譜更健康。
知識30
要有更多好細菌去拉攏中間派細菌
孩子多交上進的朋友,性格和行為不容易變壞;腸道第一防線里很多中間派細菌,也需要有好朋友(好細菌)的交往和鼓勵:保持腸道黏液層細菌種類豐富多樣,讓更多有益菌跟中間派玩耍,中間派就不會像孤獨的孩子一樣變得煩躁,變得不開心,甚至會有過激行為。
知識31
壞細菌只會乘虛而入
第一道防線是重中之重!我們可以把它與有壞孩子存在的地鐵站台類比,人多這些孩子不會亂來;但如果列車把其他人都拉走了,壞孩子可能就會開始幹壞事,亂塗亂畫。而如果我們用抗生素等把腸道里的很多細菌都消滅了,壞細菌也會這樣乘虛而入。
所以,不讓壞細菌有乘虛而入的機會,最強大的辦法是保持微生態平衡而穩定,好細菌多多,壞細菌動彈不了,就像站台保持人來人往,不給壞孩子亂塗亂畫的機會一樣。
知識32
馬上開始改變細菌,一點都不會晚
改變腸道微生態,建立強大的第一道防線,並不需要漫長的實踐和等待。飲食、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的改變,都可以立即發生,腸道微生物的改善,也可以很快響應。比如,擁抱健康而平衡的飲食後,腸道微生物在幾個小時內可能就會有可喜的變化。
知識33
孕育一個腸道微生物給力的孩子不容易
這張圖,建議你好好看看,充分了解下決定孩子微生物好不好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上圖看到,至少有九種因素會影響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的構成。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多樣化而健康的微生物,家長們要充分了解這些影響因素。
知識34
孕婦的微生物給力,胎兒也給力!
保持孕婦腸道微生物多樣化至關重要。
懷孕期間,孕婦應該努力實現腸道微生物的多樣化,孕婦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通過母嬰屏障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有些科學家認為,胎兒很可能會從母體得到部分腸道微生物,也就是說,胎兒的腸道可能並不是完全無菌的,而這些微生物,可能對胎兒發育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知識35
孕婦的飲食習慣非常關鍵
很多中國家庭給孕婦準備的食譜,充滿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很不科學!一方面是營養過剩,孕婦和胎兒都會迅速胖起來,不利於順產;另一方面,對微生物有利的營養不夠,不利於腸道微生態平衡,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另外,孕婦因為激素分泌水平的變化和胎兒占據更大的空間,容易便秘。這時候,更需要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入,促進腸道蠕動並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防止孕期便秘發生。
知識36
孕期飲食無小事,別因無知誤大事!
孕婦往往在很多碎片時間,閱讀和吸收網際網路和電視上的養生知識,或是被動接受落後的飲食和備孕觀念。但懷孕了到底應該吃什麼,怎麼吃,營養平衡要遵循什麼原則?每一位真正負責任的孕婦,都應該好好閱讀中國營養學會權威編著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知識37
孕期科學營養,為孩子抗食物過敏打基礎
孕婦在懷孕期間飲食多樣,很可能幫助孩子從胎兒期即開始認識過敏原,幫助建立免疫耐受,避免孩子出生後的食物過敏。當然,這也一般都有微生物的參與,幫助消化長鏈條結構的食物,加工食物抗原,誘導免疫耐受相關的信號分子,微生物可能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哦。
知識38
孕期也可以湊熱鬧,多接觸微生物
我們的女性祖先,懷孕期間生活在大自然里,要參與打獵、勞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帶著胎兒和大量的微生物親密接觸,有一些免疫機制會被保留下來,讓孕婦、胎兒與微生物有有效地互動。
而一些現代中國女性,懷孕期間處處小心,連小區里正常的社交活動都不去參與,與微生物的互動缺乏,可能對胎兒發育沒有好處。
當然,如果是在流行疾病爆發的季節,適當減少與人群的接觸,這個還是必要的。
知識39
孕期,一定慎用抗生素
孕期,最重要是要用科學的生活、飲食方式確保微生態的平衡,讓強大的微生物防線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擾。不到萬不得已,孕婦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不要沒有醫生指導自己使用抗生素。
知識40
孕期心情愉快,陰 道細菌棒棒噠
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學家Bale和團隊發現,焦慮的母鼠陰 道里乳酸桿菌少,而乳酸桿菌是新生小鼠腸道里重要的有益菌。母鼠不能在生產的時候通過陰 道把更多乳酸桿菌傳遞給後代,就會讓它們更容易焦慮煩躁。而這一點,對雄性小鼠的影響更為明顯。
所以,懷孕期間思想壓力大,甚至有抑鬱傾向,可能不利於陰 道微生物的生長,進而會影響孩子出生時定殖的腸道微生物,影響孩子的神經系統系統發育和性格。
知識41
陰 道細菌,簡單一點更健康
我們上面多次提到細菌要多樣化,但對於女性而言,陰 道里的細菌,卻可能需要簡單一點。上面這張圖,清楚表明健康女性陰 道中的細菌,最主要的力量是乳酸桿菌。科學家越來越相信,確保陰 道中的微生物以乳酸桿菌為主,讓陰 道微生物的組成簡單一些,可能是女性更健康的標誌。
在順產過程中,媽媽陰 道里的乳酸桿菌,會大量傳遞到孩子的口腔、腸道、呼吸道和皮膚表面,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微生物結構。
知識42
所以,順產好
上面這張圖對比了順產(A)和剖腹產(B)對孩子接觸陰 道微生物的不同,我們可以看到,順產的孩子能從母親的產道中獲得足夠多的腸道微生物,有利於正常的免疫系統發育。
知識43
剖腹產孩子,在少年階段易生病
順產和剖腹產的孩子,生命早期的腸道微生物不同,造成一些疾病的發生機率不同。科學家已經有了一些靠譜研究,我們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一個研究數據:剖腹產的孩子在少年階段患過敏和腸道疾病的比例,都比順產孩子高出不少。
用科學的方法備孕,在孕期定期做好產檢,關注胎兒體格特徵,儘量避免剖腹產,對孩子微生態的建立很重要。當然,高危產婦以及醫生認為必須要剖腹產,謹遵醫囑。
知識44
哪些部位的微生物最重要?
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微生物,生長在口腔、鼻咽、腸道、皮膚、泌尿系統等處,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它們先主要會從母親的生殖道中來,而在發育成長過程中,飲食、周邊環境和不同部位間相互遷徙,都會讓這些部位的微生物發生變化。
知識45
哪些「第一次」不容忽視?
知識46
哪些腸道微生物成長知識必須掌握?
看到這裡,想必你已經基本掌握了孩子出生前要知道的微生物知識。孩子面臨出生,媽媽要開始哺乳和育兒,又需要知道哪些知識,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微生物,擁抱健康呢?
知識47
母乳喂養好,要多好有多好
知識48
母乳里微生物種類眾多
母乳里有上百種微生物!這顛覆了很多人認為母乳中沒有微生物的認識,這些微生物和母乳中有的低聚糖(益生元)一起,促進嬰兒腸道微生物的正常生長。
知識49
母乳喂養幫助孩子遠離過敏
知識50
母乳喂養讓嬰兒的鼻咽微生物更加多樣
孩子喝奶的時候,有益微生物會進入鼻咽。有科學家發現,在嬰兒6周的時候檢查鼻咽微生物,母乳喂養的孩子鼻咽微生物的多樣性,明顯高於奶粉喂養的嬰兒,而這樣的多樣性,對抗呼吸道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知識51
媽媽的科學飲食,始終至關重要
如同在懷孕期間一樣,媽媽對孩子微生物的影響巨大,母乳的成分、體量都很關鍵。而且我們前面提到,家人的微生物生態會決定並長期影響孩子的微生物,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更為直接。
哺乳開始後,媽媽要始終堅持健康而平衡的飲食,產出好奶,造出好的母體微生物,讓孩子更加健康。
知識52
塑造孩子給力的腸道微生物,你可能只有一年的窗口時間
從母乳喂養開始到添加輔食(固體食物),大概需要6個月左右時間,到一歲的時候,很多孩子的飲食可能就以固體食物為主了。這個階段非常關鍵,是微生物生長的黃金時間,更是免疫、神經系統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出生後第一年的微生態建立,至關重要。
知識53
最重要的窗口期甚至可能只有三個月
科學家們發現,在孩子三個月大的時候,如果有4個屬的微生物發生變化,孩子後期發生哮喘的機率就會增加。這給出了一個驚人的提示,或許對孩子意義重大的微生態建立時間窗口,只有短短的三個月?
不過,所有希望孕育超優寶寶的人都不要太擔心,順利度過窗口期的竅門其實就是擁抱科學,堅持母乳喂養、堅持母親的多樣性飲食、堅持創造良好的家庭微生態,孩子的健康,並不是那麼難。
知識54
從添加輔食開始,飲食逐步多樣化
在添加輔食之前,母乳主導孩子腸道微生物的建立,孩子的健康你交給母乳便是。而添加輔食後,母乳以外的食物對孩子微生態的建立開始變得重要。逐步開始在輔食中添加多樣化的蔬菜、粗糧、水果,讓孩子習慣於多樣化的高膳食纖維飲食,有利於孩子腸道微生物多樣化的建立。
知識55
零食、飲料、加工肉類等,可能毀菌毀腸
食品添加劑、乳化劑,在孩子愛吃的零食、飲料、香腸和培根等加工肉類中常見,為孩子和微生物的健康,要避免多吃它們。
自然、新鮮的食物始終應該是家庭飲食結構的主角。
知識56
早點讓孩子抓吃食物
嬰幼兒不像大孩子和成年人那樣有使用工具的意識,孩子的天性是使用手抓取食物。可以鼓勵孩子早些動手進食,抓食物,一方面增加進食的樂趣,另一方面又能多吃一點微生物。
知識57
理性給孩子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是好東西,孩子如果腹瀉,現在最好的藥物之一是益生菌。
但也有它們的問題,作為外源補充的微生物製劑,很多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如果給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好的腸道微生物的培養,要長期基於飲食來進行,益生菌是補充角色。
知識58
膳食纖維是微生物最好的食物
水果、蔬菜、粗糧,都富含膳食纖維,這些纖維可以被孩子的微生物利用,促進腸道健康。除此以外,低聚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或果膠等益生元,也是優質的膳食纖維,可以融入孩子的日常飲食,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腸道微生物。
知識59
給孩子接種更多安全的疫苗
能讓孩子生病的病原微生物種類並不多(特別是跟幾千種和人共生的微生物比起來),而且對主要的病原微生物,人類都已經有了很多認識,開發了很多疫苗。
我對接種疫苗的建議是:除了計劃內免疫,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擇接種自費疫苗,讓孩子對更多病原微生物有抵抗力。
知識60
除了打疫苗,能少去醫院就少去
注射疫苗要去醫院,但除此以外,在孩子出現發燒、咳嗽等情況時,應選擇多觀察,發現孩子狀態良好,要考慮等待孩子自愈。
有強大而多樣性的微生物生態,孩子的一些疾病往往是免疫系統的實戰演習,只為證明孩子免疫系統已經完全建立,而不需要你帶他們到醫院去處理。
你特別要知道,中國醫院裡,一般人很多,在擁擠環境中,病原微生物可能比較集中,交叉感染髮生的機率高。
知識61
太早使用抗生素可能影響一輩子
2014年,《細胞》雜誌介紹了這個在老鼠身上做的實驗:給幼鼠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影響會長期持續,甚至終身。這再一次警示我們,給孩子使用抗生素,要慎之又慎。
知識6
危急情況使用抗生素後,要提前考慮怎樣恢復有益微生物
孩子可能因為嚴重的細菌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這時候一定要多提前考慮如何幫助孩子恢復微生物生態。
在醫生指導下攝入益生菌,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補充益生元,可能都是值得嘗試的。另外,更嚴重的腸道微生物受損,也有醫生在用「糞菌移植」幫助恢復微生態。
知識63
別讓壞細菌毀了孩子的牙
寶寶健康,擁有一口整齊漂亮的牙齒必不可少。然而,根據我國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中國5歲兒童齲齒(蛀牙)的發病率竟然超過50%,也就是一半以上兒童的牙齒都遭到了口腔壞細菌的暗中破壞!
知識64
壞細菌是蛀牙的元兇
2015年,中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子刊發表重磅研究成果:蛀牙兒童的牙菌斑的成熟發育進程,受到了產酸或耐酸優勢細菌的干擾,降低了牙菌斑菌群整體的多樣性,從而導致了「蟲牙」的誕生。
知識65
監控壞細菌,提前預警孩子會不會蛀牙
既然是中國科學家的頂級研究成果,熱心腸先生多放編譯自這篇重磅論文的一張圖,多介紹一個知識:未來,我們或許可以隨時對孩子的細菌進行監測,從細菌組成就可以看出壞細菌會不會讓孩子發展出蛀牙。
知識66
糖,是元兇的最重要元兇
少吃一點糖,少吃一點糖,少吃一點糖,重要的事說三遍!
2015年,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的研究團隊,建立了糖攝入與壞細菌的相互關聯,發現蛀牙的潛在致病菌與孩子多吃糖就是關係密切。因此,想給寶寶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齒,首先從保持寶寶口腔里的細菌健康吧!
少吃糖,多清水漱口!
知識67
早點開始刷牙,使用牙線。保證口腔微生物健康
我們應該在什麼時間開始給孩子刷牙呢?答案是孩子的小乳牙剛冒出來就可以開始;
為保證牙齒健康,能使用牙線麼?答案是能!
知識68
嚴重腸道感染會傷害微生物。並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嚴重腸道感染,如假結核耶爾森(氏)菌感染,會讓腸道的免疫功能受到嚴重損害,並讓腸道微生物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負面影響持續的時間很漫長。
我們很不容易建立起了強大的微生物屏障,但一次嚴重的感染就可能毀滅它們,而要恢復一個受損的生態系統,不是補充一株益生菌,吃一點益生元那麼簡單,涉及到很複雜的生態系統重建。
要阻止嚴重感染,核心是兩點:①要避免直接接觸傳染性極強的病原體;②日常一定塑造好多樣化的健康微生物,微生物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核心屏障。
知識69
從鼻咽細菌組成,可以看出孩子被病毒感染的風險
2015年,科學家通過分析孩子鼻咽微生物的組成,發現嬰兒的鼻咽微生物的組成不太複雜,由6個屬組成,但具體由哪些種類構成它們,決定了孩子是否容易被感染以及感染的嚴重性。
所以,未來我們或許可以通過監測微生物,預告孩子被病毒感染、得呼吸道疾病、後期形成慢性過敏的可能性。
知識70
要杜絕孩子吃到腐爛腐敗的食物
這個無須多解釋,一定要避免腐爛或腐敗的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威脅到孩子。
食物不宜放置過長時間,就是放在冰箱裡保存的也不一定靠譜。我們創造微生物多樣化的家庭環境可以大大咧咧一點,但避免孩子因為吃了腐敗食物而被嚴重感染這件事一定需要認真和細心。
知識71
傳染性疾病流行期間做好必要的應對
手足口病、流感或其他傳染病流行期間,家庭、學校或社區都要相應提高應對級別。家庭里平時不用的抑菌香皂等可以在孩子從學校回到家時使用,同時,在學校、託兒所、幼兒園也應該有科學有效的應對和隔離措施。
知識72
家裡有人得感染性疾病,孩子要做好隔離保護
孩子的免疫系統需要得到訓練,所以感染、發燒等在成長過程是必要的。
但如果家庭中有較為嚴重感染的大人或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做好一定的隔離保護,也是必須的。這些措施包括避免近距離接觸,避免交叉使用餐具,短期內使用抑菌產品等。
知識73
傷口要及時消毒處理
正常情況下,孩子生活環境中的微生物,不會造成孩子感染。但如果受外力所傷,出現了傷口,那麼空氣等環境中、孩子皮膚上的一些壞微生物會乘虛而入。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破損傷口,儘快進行消毒,必要時進行包紮處理。
但需要特別提示:有些破損傷口,消毒後,是需要敞開的,不宜包紮,否則容易導致細菌在封閉環境中過度生長,從而加重傷口感染。這種情況,到醫院找醫生處理是必要的!
知識74
嚴重霧霾,要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孩子
上面我們提到空氣凈化器,熱心腸先生並不推薦家庭里一天到晚都開著它。但如果是在污染物爆表的嚴重污染期間,我建議家長們要讓孩子儘可能不出門,並開啟空氣凈化器。嚴重霧霾,能傷害孩子的並不是微生物,而是高濃度的化學物質。
知識75
避免工業和汽車尾氣等傷害孩子
美國有科學家就發現,住在經常有大卡車經過的公路旁邊的兒童,有過敏或哮喘疾病的比例很高。骯髒的尾氣、有毒的廢氣,是傷害孩子的元兇,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孩子的共生微生物足夠強大,也發揮不了作用。
知識76
落後地區的微生物和寄生蟲,依然是威脅
傳統衛生假說說在發達社會或城市裡,不要太衛生,但在很多落後地區,衛生狀況堪憂,人們依然要擔心飲用水安全,寄生蟲感染嚴重危害著孩子們的健康。
而我們提衛生假說,也不是說要機械地回歸鄉村生活方式更不是要美化髒亂差的環境。
所以,既然我們已經發現微生物是衛生的主角,那可以提出一個能平衡「極其不衛生」和「太衛生」的環境中,應該怎樣讓孩子得到微生物生態平衡的新假說甚至理論出來麼?
知識77
衛生假說本身確實還有很多挑戰
最近,在美國等已開發國家,過敏和哮喘等疾病有下降趨勢;而在拉丁美洲的一些落後地區,衛生條件沒有改善,相關疾病卻也在上升。這可能不能單純用衛生假說來解釋。
傳統的衛生假說太關注呼吸道過敏性疾病和衛生之間的聯繫,而當我們陸續揭開共生微生物的秘密,發現衛生、微生物與大部分器官和相關疾病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知識78
微生物生態平衡,或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
不管是衛生假說,還是各種新發現,可能最終到底要回歸到生態系統這個層面。或許我們不必過於凸顯某些微生物的好與壞,我們最需要理解的是生態系統平衡。
我們對微生物和微生態越了解,越會知道對人的疾病和健康最好的靈丹妙藥很可能就是微生物生態平衡。
知識79
和諧微生態假說?
在中國,平衡也可以說是「和諧」。
熱心腸先生冥冥之中覺得「和諧微生態假說」或許能把我上面介紹的所有知識都給歸納總結了,所以就做了上面這個圖出來,作為這篇超長科普文章的壓軸知識。具體內容有興趣的可以看上圖,就不展開說了。
希望通過今天這79個知識的分享,讓更多人懂得如何與微生物和諧相處,創造出更好的微生態環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