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4周歲的小女孩華華很粘人,總喜歡和叔叔、爺爺抱一抱、親一親,家人本來覺得孩子很活潑開朗。

可是今年三月,奶奶給她洗澡時發現她下體出血,起初以為是擦破表皮的外傷引起,沒在意。四月初,華華出現第二次出血,奶奶摸到其乳房有腫塊,才慌了起來。昨天,爸爸媽媽帶著她到省中醫院就診。
磁共振檢查顯示,未發現華華的腦垂體有異常或病變。但B超顯示,她的子宮和卵巢已經開始發育,出現女性特徵。而且乳房發育已到B3期,乳暈加深。給她診斷的陳主任說她是假性性早熟,「小女孩喜歡粘著叔叔、爺爺,可能是在發育過程中分泌激素等,讓她開始出現性別意識。」陳主任說,初步考慮應該是攝入外界激素導致,只有找出這個病源才可能根治。」

「女孩發生性早熟的要遠遠多於男孩,而且年齡偏小。陳主任曾經接診過最小的患者,是一名僅僅23個月的女孩,月經來潮兩次。」陳主任說,這名小女孩是因為誤服了過量的避孕藥所致,避孕藥當中含有雌激素。

浙江省蕭山市的11歲半歲男孩小波,生殖系統已經發育的和成年男性一樣,然而此時小波的身高只有155cm,經過醫院檢測鑑定,小波身高很難再發育。

最近幾年兒童性早熟接診數直線上升,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早發育?及時就醫最關鍵


其實,家長們根本就沒考慮過孩子早發育的問題,更多是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營養補充等。
到底什麼是兒童性早熟?性早熟是指青春期發育初始年齡提早。女孩8歲以前出現明顯性乳房發育,男孩9歲之前就已經出現喉結、嗓音變得低沉等第二性特徵,就被認為是性早熟。

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第二性徵變化,如果女孩8周歲前乳房就發育,男孩9周歲前睪丸就增大,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帶孩子到專科醫院就診。
在身高方面,每個階段下孩子身高如果在標準身高之下,也要引起家長重視,及時就醫。

「性早熟」分真假性 千萬別忽視 性早熟是分真假性的,中樞性性早熟俗稱真性性早熟,而非中樞性性早熟則被稱作假性性早熟,此時要根據兒童發育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治療。

真性性早熟就要及時到醫院接受治療,抑制性徵發育,防止孩子快速增長。而假性性早熟,它不是真正的性腺成熟了,而是由於體外有異常過多性激素來源所致,如誤用含性激素藥物和食品、營養品、化妝品等。在這裡提醒家長們,一定要嚴把孩子入口食物關。 容易引起性早熟的因素
家禽脖子

雞鴨鵝等家禽的脖子少給處於青春發育期孩子吃。現在的家禽多是被「催熟」的,而禽肉中的「促熟劑」殘餘主要集中在家禽頭頸部分的腺體中,因此,長期吃雞鴨鵝的頸部,就成了「促性早熟」的高危行為。
反季節的水果
冬季的草莓、西瓜、葡萄、西紅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蘋果、桃和橙等,幾乎都是在「促熟劑」的幫助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因此也必須避免給孩子食用。
油炸類食品
特別是炸雞、薯片等。高的熱量會在兒童體內轉變為多餘的脂肪,引發內分泌紊亂,導致性早熟;而且食用油經反覆加熱使用後,高溫使其氧化變性,也是引發「性早熟」的原因之一。
標榜「長高長壯」的口服液、鈣片等
這些口服液或鈣片中有相當部分含有激素。孩子服用後在五六歲時長得比同齡的孩子高大壯實。但等孩子進入正常發育階段時,反而不見長。因此不能盲目在市面上給孩子購買口服補液、鈣片等營養品。
牛初乳、蜂王漿、花粉製劑、雞胚等補藥
市面上牛初乳品牌繁多,紛紛標榜能夠提高嬰幼兒免疫力,很多心疼孩子的媽媽買給孩子服用。其實牛初乳即是剛生完牛寶寶的牛媽媽頭一周的乳汁,裡面的促性腺素含量極高,對於嬰幼兒可能沒問題,但是對於接近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其身體較為敏感,長期大量服用容易提早進入青春期。
老火靚湯煲湯方式不當,也會增加性早熟的風險
如果煲湯時連動物的內臟一起煲的話,其中的甲狀腺、性腺等含有激素的物質,會析出通過進餐進入人體,因此給孩子喝的湯要少放動物內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9129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