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媽媽發現寶寶臍帶脫落後,有時肚臍會突然鼓起,尤其是在哭鬧、便秘、用力後。這是怎麼回事呢?會對寶寶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嗎?
其實,新媽媽不必過於緊張,這就是傳說中的臍疝,新媽媽快來學習吧!
寶寶臍疝如何識別?
臍疝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病,是由於臍環關閉不全或薄弱,腹腔臟器由臍環處向外突出到皮下而形成。
直徑大多在1厘米左右,也有3~4厘米的。
一般來說,早產兒由於身體發育機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寶寶更容易得臍疝氣。
寶寶臍疝一般在咳嗽、打噴嚏、哭鬧時鼓起來;當寶寶安靜時,用手指按壓肚臍,小腫塊會消失。
寶寶臍疝怎麼辦?
當寶寶發生臍疝,家長不必過於擔心,一般隨著腹肌逐漸發達,疝孔逐漸縮小,在寶寶1歲以內大都能自行恢復,不必進行特別處理。
不過,新手爸媽要注意寶寶的內衣材質要柔軟無刺激,以防摩擦到臍疝部位。
如果寶寶在1~2歲,還有小臍疝(直徑在2厘米以下者),可採用束帶膠布或繃帶包紮等辦法壓迫疝環,但需注意每1~2周更換一次,且要仔細觀察貼膠布處有無皮炎,以防止臍部受壓引起臍炎等病症。
同時,還應預防寶寶發生喘咳現象,防止便秘,應儘可能減少寶寶哭鬧。
預防寶寶臍疝這麼做
臍疝一般不影響寶寶生長發育,其自愈幾率極高,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來預防:
儘量保持寶寶心情舒暢、減少寶寶哭鬧次數;預防和治療寶寶喘、咳病症、防止寶寶便秘等,以降低寶寶腹壓,緩解寶寶臍疝的發生。
溫馨提示:
寶寶臍疝部位的皮膚經常會發亮,同時顯得很薄,讓新媽媽們擔心怕被撐破,實際上,由於皮膚的彈性與韌性,並不存在因臍疝被撐破的可能性,所以,新媽媽也不必過於擔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