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描述的是這樣一個道理:孩子從生下來起到3歲之前,是個最為重要的時期。所謂「三歲看大」,指的是孩子到3歲時,就已打下了人格構建的基礎。0—3歲模式期教育就好比給建造高樓大廈奠基,基礎的偏正、堅固與否直接關係建築的質量和安全。那麼,三歲之前,父母對待孩子的模式到底決定了孩子什麼呢?
1瑪格麗·馬勒簡介
馬勒通過對母嬰相互作用的重複、外顯行為的觀察,瑪勒推斷有所謂「前語言期的心理過程」(preverb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正在孩童身上發生。她的這些關於生命頭三年所發生內在心理事件(intrapsychic events)的描述和整合陳述給予有關發展和客體關係的研究一個非常重大的貢獻。馬勒把人從出生到3歲,也就是36個月共分為四個期,也就是四個過程。
2第一期:自閉階段
第一期是 0-2個月這個階段,馬勒叫自閉階段或自閉期。因為人一出生到2個月絕大多數時間是睡覺。這個時期馬勒認為,這樣的孩子和外界沒有任何的交流和交通,用精神分析的行話說,0-2個月的孩子和客體是不建立關係的,是沒有交流的。一直到嬰兒開始對著母親微笑,開始所謂的人類的「第一次社交反應」。
3第二期:共生階段
第二期是共生期,共生階段(2-6月):微笑預告了自閉狀態結束,微笑也預告了這個孩子從此結束了單元關係進入兩元關係,進入和母親的關係。在這個階段,孩子和母親是共生的,孩子會覺得母親是附屬的自我,母親的存在就是我的存在,母親的疼痛就是我的疼痛,他不能把自己和母親分開,非常典型的就是微笑反應,2-6個月的孩子微笑不分人。
這個時候的嬰兒是分不開母親和外人的差別的,不僅僅和母親共生,可能和這個世界也是共生的,這個時候當母親把他摟在懷裡的時候,這個孩子是很聽話的,一般是不動的,這種不分陌生人還是熟悉人,不分母親還是其他人的微笑,是真正關係出現的一個微笑,是最早人類社交的標誌,這個階段叫共生階段。
4第三期:分離個體化
第三期是分離個體化時期(6個月-2歲),就是今天要講的分離個體化時期,一個孩子他想健康的發育無論是他的軀體還是認知的發展,以及和母親這個伴侶關係的認同,最關鍵的功能就是和母親強大的信息交流,所以我們說母親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母親不能和孩子產生非常貼切的、及時的信息的交流,將來這個孩子可能會在心理上出現問題。
當這個孩子從六個月到2歲的時候,要完成非常長的一個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分離個體化的過程,2-6個月的時候是和母親融合在一起的,6個月開始這個孩子要變的更獨立、更個體化。
從認知和知覺這個層面上說,這個孩子逐漸開始區分母親和我是不一樣的人,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意識到:我咬母親一口,我不疼,這個時候第一次感覺到我和母親不是一體的。
這個時候孩子看到母親會微笑,看到陌生人的時候緊張焦慮, 6個月孩子開始區分自己的母親和別人不同一樣,也開始區分母親和自己有差別,這是人類走向個體化獨立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很多精神分析學家把這個時期叫陌生人焦慮期,孩子開始害怕陌生人,探索母親和陌生人的差別。
馬勒把分離個體化分為幾個亞型:
4-1實踐期
孩子開始從和母親的融合共生開始孵化。有經驗的母親會發現6-10個月的孩子不象6個月前靜靜的躺在你懷裡,孩子開始不聽話,他會拚命的掙脫母親的懷抱,要看世界、周圍其他的人,開始和周圍的環境探索和發生關係,馬勒觀察到這個時候,這個孩子的掙紮實際是想取得一個更好的體位,來看清楚母親的臉,好母親應該用很好的角度讓孩子看清楚你的臉,從母親的臉色上開始找到自己的形象,第一次的鏡像反應就出現了。
如果母親是憂鬱的、痛苦的,壓抑的、婚姻關係不好,總之有很多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看到母親的臉的時候,就會給自己的內心留下很多陰影,母親的臉色恰恰反應了孩子的心理狀態。
所以這個階段母親一定要是開心的,穩定的,一定要是感覺好的母親。但是實際生活中總有一些不順心、不高興的事情,所以母親們不一定都能做到。那麼,結果就是母親在多大程度上做不到,孩子就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發展的影響。
再往下分化時,這個嬰兒除了探索母親的臉外,又開始探索母親更多的地方,他會在母親的身上爬上爬下,抓頭髮、鼻子、眼睛、耳朵,甚至把母親的頭髮放自己的嘴裡等,這個時候實際是在探索母親和自己的差異和差別,是個體化的開始,在孩子的認知和知覺的發育過程中第一次覺察到了我和母親不同,逐漸讓他的心理產生獨立和分化的過程。
在這個階段,如果母親沒有意識到,很容易對孩子的作為感覺厭煩和拒絕,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探索,孩子往往會抓住一個床單、毛毯、枕巾、更多地是抓住玩具(比如泰迪熊玩偶)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親這個客體,讓這個孩子探索世界。
另處一個客體關係理論家溫妮科特把它們(床單、毛毯、枕巾、玩具)叫做過渡客體,這些過渡客體是必要的,是對母親的補充。如果這個孩子太依賴過渡性客體,無論是吃飯、睡覺、母親把他抱到外面的時候,一直抓著不放,這時我們要反思是不是過渡性客體的替代作用過多了,這意味著母親在孩子身邊的機會或時間太少了,如母親急忙上班、掙錢可能會減少與孩子軀體接觸的機會,影響孩子正常心理發育。
你會發現6-10個月的孩子更多的關注父母以外的人,儘管陌生人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恐懼,但是他們會依託父母探索世界。如果這個時候父親能及時出現,也能替代母親,做一些工作,如果這個時候母親、父親都不在,孩子的正常發展就會遇到極大地阻礙。
這個階段,孩子可能會呈現出對陌生人又好奇有害怕的矛盾狀態。父母必須允許孩子在好奇時探索,害怕時給予保護,不能對孩子的害怕退縮進行大人式的指責和嘲笑。否則,孩子就會在個體化分離孵化期產生創傷。
4-2實踐期
個體化分離時期的第二個亞型:10-16個月-實踐期
孩子開始走路、說話,一搖一擺學步,這樣就加大了孩子對自己身體、肌肉感覺各方面的探索,促進了神經系統的發育。
當這個孩子學步的時候,母親會帶著這個孩子,有時會放手,孩子走出幾步會回到母親懷裡,似乎母親是基地、港灣、堡壘,馬勒叫做感情上的充電,反覆的感情充電,讓這個孩子一步步的遠離母親、一步一步的獨立、一步一步的分離個體。
當孩子能夠站立起來的時候,孩子會用新的角度看這個世界,他感覺自己更有能力,這個時候能夠行走的孩子及能夠說話的孩子,他的自戀達到了最頂峰,同時他的自戀的需要達到了最頂峰。這個時期,如果母親或父親不能滿足孩子這個時候的自戀需要,長大就會產生病理性的自戀或產生極度的自卑。
一個好母親這個時候要充分的滿足這個孩子無所不能的自戀的需要,因此母親要進行及時的、精確的、共情性的證實,好母親是共情大師。如果這個母親共情能力不夠,她共出的情感是不精確的、遲到的,不能證實孩子內心的自戀的情感與需要,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會出現心理障礙。
當這個孩子站起來看世界的時候,當陶醉於無所不能的自大或過度自戀的眼光會看到自己探索這個世界的驚奇性、好奇性、興奮的喜悅性,他開始去感覺這個世界的情感,這個時候自大的、全能的、無所不能的自戀的需要,是及時需要母親來證實的,證實他對這個世界產生的情感。
如何平安度過這個時期,心理學家們推薦給父母們兩個經典的遊戲:
第一個遊戲是藏貓貓遊戲。這個遊戲是在實踐期(10-16個月)非常重要的一個遊戲。孩子藏起來,讓母親找;更多的是孩子把自己的眼睛捂起來,孩子心裡有個意象,當自己的眼睛被自己的手捂起來的時候,看不到母親了,就意味著母親消失了,他捂起來的時間越長,他內心的焦慮越嚴重,他突然把手鬆開,看到母親,累積的能量突然釋放,他的喜悅、驚奇、甚至伴隨著尖叫。
不要小看這個遊戲,其實這個遊戲可以檢驗這個孩子可以離開母親多久,在母親離開時能堅持多久。這也意味著孩子在意象上、心理上能獨立多久。這個時候的孩子在跟小朋友玩的時候會玩一會兒,又看看母親在不在,再玩一會,再看看母親在不在跟前,這就是孩子心理成長和個體化成長的一個過程。如果這個母親沒有意識到或沒有耐心,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第二個遊戲就是「你來抓我呀」。孩子在開始跑的時候,他想掙脫母親的拉扯跑出來,說「來你抓我呀!」,他想逃離母親,突然引起母親的注意,突然跑掉,媽媽會跟在後面,突然把他抓起把他抱起來,再放下,孩子又會跑、母親再次抓住他,這個時候孩子是快樂的、興奮的,是愉快的,因為他在逃離母親然後又被抓住後,他會體驗到他可以操作母親這種控制感和自尊感。我們會看到很多神經症患者他們在長大後沒有這種自尊感和操縱感。
孩子的喜悅並不是僅來自於操控感和自尊感,很多時候是能操縱母親,也能和她融合,這個感覺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快樂的。
這個時候母親的狀態很重要。一個好母親能夠容忍孩子進一步的脫離,但是同時也會站在那裡等待孩子充電,而且還用欣賞的目光看著孩子探索外界的世界,母親是穩定的,不焦慮的、臉上堆著慈祥的、欣賞的表情,母親鼓勵孩子不斷的去學習、做逃離的遊戲。
這個時期要其餘母親通常是深情的看著孩子,內心有同理性,同理心,共情性的支持,因為孩子這個時候是需要逃離的興奮和喜悅的。好的母親會遠遠的站在那裡,以孩子在遊戲中的喜悅和快樂來參與這種喜悅與快樂,這其實是共情的過程。
這個過程很重要,如果母親做不到,對孩子可能就是一個創傷;如果母親能夠以同理心的狀態來欣賞孩子逃離自己的喜悅感和驚奇感,就會讓孩子更加有能力的對自己在更大範圍里探索,而得到更高的自信感和更強烈的操控感,這些穩定感、操控感、自尊感、快樂感都是人長大後必備的,這非常重要。
但是大多數母親對小孩子這種無所不能的探索會感到焦慮、恐懼和害怕。這個時候的孩子是最淘氣的,會給父母帶來更大的擔心和焦慮,孩子可能會從椅子上掉下來,可能會跑到大馬路上,可能會玩尖銳危險的東西等等,這對父母是考驗。
絕大多數父母是有能力輕易阻止孩子做危險的事情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父母會在此階段和孩子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如果是老人帶孩子,往往怕跟不上孩子,把他們綁在身邊,孩子就失去了探索實踐的機會,孩子會失去操控感、穩定感、自尊感、愉悅感,這個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問題。
回頭再看2-6個月,當孩子處於共生期,實際是孩子的需要同時也是母親的需要,有部分母親非常需要孩子不能離開她半步,這個孩子也沒有探索的機會;還有一種母親,在這個階段會把孩子推開,推開孩子是母親避免和孩子逐漸分離的痛苦,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撫養,是怕將來會產生這種分離的痛苦。
另一種母親的做法,孩子需要充電,什麼時候需要回到母親的懷抱充電是孩子決定的,孩子如果有這種操控權,就能體會到操控能力,所以這個母親一定要穩定,要再等待孩子走出去,再回來,而不是主動把他抓回來。
焦慮的母親當孩子跑出去的時候,為了自己的需要把孩子抓回來,這個時候孩子的感覺和自己回來是不一樣的,感覺自己是被操控的,和好母親讓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好母親讓孩子的感受是,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操控的,不要小看母親這樣的特點,我們就是一點點的從這個狀態上長大的。
焦慮的母親可能會以自己的需要出發,在自己需要和孩子親密的時候,他會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把這個孩子抱起來,結果就打斷了孩子原本正在進行的快樂的實踐過程,孩子的自尊感、把握感,操縱感就消失了,代之是被操控感,會影響到他將來應對這樣的世界。
馬勒提出一個建議,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學會了走路,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有能力離開父母了,所以作為父母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父母對孩子的這個能力和離開的恰當的反應,應該是溫柔的、穩定的、抱有情感的和他接觸,推孩子一把,讓這個孩子進一步的進行快樂的實踐。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提供了一個可以信賴的期待,能夠提供支持和推動的話,能夠有一個期待,期待這個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逐漸長大,擴大這個孩子的把握感和駕馭感,獲得自尊的技巧的話,這個孩子就是幸運的,如果做不到,這個孩子就麻煩了。實踐階段是推動孩子探索世界,以及提高自尊感的關鍵期,關鍵期意味著這個時期做這個事情是最恰當的,過了這個階段也可能有機會彌補,但是畢竟大不相同。
4-3整合期
個體化分離時期的第三個亞型:16-24個月-整合期
當這個孩子發展到16-24個月的時候,叫整合期。馬勒發現,這個時期孩子對母親的依賴和需要增加了。其實,這個粘上父母是正常的需要階段,很多父母害怕了,認為孩子是不是退行了,變小了;很多工作忙的父母對孩子反感了,孩子運動功能發展,對這個世界探索增加的時候,他的認知能力、感覺能力、智力也會增加,然後進入整合階段。這個已經能夠獨立走路的孩子,似乎能夠包容自己與母親的分離,似乎能夠意識到離開母親也能生活了,不是那麼可怕了,但是同時有另一種感受和體驗,就是孤獨感。
16-24個月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知覺功能、運動功能都發展很好,感覺和母親分離了,但是同時孤獨的體驗要比任何時候都嚴重。所以他會感覺很孤獨,這個時候他會感到對母親的需要增加了,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像前一個階段對挫折無動於衷,看起來很脆弱,和小朋友有爭執就會回去找父母,好像是變小了,自我的情感的充電和逃離的現象也被尋求身體上跟母親分離的活動代替了,這個時候的孩子對母親更加需要,這個時候可能會給母親帶來更大的煩惱,對母親的要求和挑戰更大,對母親的情緒的穩定性和包容性的需要更強烈。
馬勒描述了這樣的孩子,20個月大的男孩,不斷的干擾母親,打斷母親,不斷的在母親讀書、洗衣、工作的時候打斷她,他會不顧一切的在母親工作的時候爬到母親的胸前引起母親的注意,溫柔的依靠在母親的懷裡,如果母親主動的抱他,他會把母親推開,從母親的懷抱中掙脫出來,但是他掙脫出來後也不會自己玩,還會在母親身邊轉來轉去,這個時候的孩子是尋找母親,這個時候的孩子似乎需要母親更多的親密,但似乎又要逃離這種被親密控制的感覺,而處於一種矛盾的整合期,把獨立、親近、疏遠整合起來,是這個時期非常重要的任務。
在整合期,母親最重要的就是情緒的穩定性,因為這個時候,這個孩子第一次在他的生命過程中體驗到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衝突和失衡。這個時候,他的心理發育已經趕上了身體發育,客體關係已經建立,他會產生一種憂慮的情緒,正是這種若即若離的內心衝突的活動,讓他在精神上和母親共生的結合分離出來,所以說這個孩子在不斷的試探,通過行動和目光接觸,來調整新的分離的體驗。
這個時候存在一個風險,需要好母親來避免的,母親很可能把孩子實質上的一種進步或心理發展中正常的現實誤解為孩子的退行,然後母親會對孩子不耐煩,甚至產生粗暴的反應。因為這時母親要幹活,他要干擾,母親可能會產生不耐煩和情緒上的不穩定,如果這樣做了,會讓自我功能沒發育起來的孩子感覺到一種被拋棄的情緒當中。
這時(16-24個月)特別需要母親的理解和共情性的證實,需要母親溫柔的理解的證實,這個時候實際馬勒命名為心境的易感期,這點上母親需要更加接納,更加在情緒上的理解和共情態度,否則在這個點上容易出現心境障礙,心境障礙是除了精神分裂症比較嚴重的精神障礙,抑鬱症和躁狂症的根源可能就在這裡,就在整合期的這個點上。
4-4客體永恆性階段
發展中的個體性以及客體恆久性發跡於整合期之分合反覆接近尾聲的時候。個性一定會伴隨一種逐漸增強,在任何處境與情緒下都很穩定的「自己是誰」的意識。客體永恆性的意思是,維持客體穩定形象的能力,特別是維持母親的穩定形象 ,無論她在或者不在,是滿足的角色,還是剝奪的角色。
客體關係理論家認為人要被誕生兩次,第一次是軀體的誕生,溫妮科特把這個誕生叫做毛坯房誕生,第二次是心理誕生,意味著毛坯房的裝潢,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裝潢成非常漂亮的房子,這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也叫靈魂的誕生。軀體誕生需要十月懷胎的孕育,靈魂誕生也有一個孕育的過程,這就是母親的關懷和容納,母親準確的及時的共情性的證實、母親的包容。
【正面管教體系】
「正面管教」體系基於「個體心理學」理論,四十年前創建於美國。正面管教為了幫助家長解決孩子挑戰而設計:能讓身心疲憊的育兒過程,轉化為家長和孩子都放鬆、享受的美好過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