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上天派來折磨老娘的嗎?
你個小妖精這麼晚了還不睡!」
經常聽到很多新手爸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到底怎樣你才肯睡覺啊!!!!
我們先了解下不同年齡階段寶寶的睡眠時間需求表,從10小時到16小時不等。
寶寶的睡眠需求
寶寶的睡眠周期
寶寶的睡眠不像成人,它們通常以60分鐘左右為一個周期,也就是說每隔60分鐘左右可能會醒一次,這時候如果寶寶沒有喝水、尿尿等生理上的需求,就會自動再入睡。在轉換周期,寶寶可能有輕微的哭鬧,不少寶親認為是寶寶餓了就喂奶或抱起來,其實是不對的,這樣做是在打擾寶寶的睡眠進程。
如何哄寶寶入睡
言歸正傳,如何哄寶寶入睡?須區分6個月以下和6個月以上,哄睡的方法不一樣哦。
6個月以下
1襁褓巾or 身體下墊毛巾
6個月以下的寶寶,我們常常會發現他明明睡得很熟,但是往床上一放,馬上就醒過來了。讓很多麻麻鬧心,為什麼寶寶一定要抱著睡?其實這並不是寶寶對抱睡有依賴,而是因為寶寶的前庭覺較為敏銳。
所以,媽媽在抱著寶寶哄睡時,可以在寶寶的頭下、身下墊一塊大一點的毛巾,寶寶睡著後,連同毛巾一起放下,這樣寶寶對動作和溫度的感知就不會太過敏銳,降低醒來的幾率。
另外,用襁褓巾裹住孩子(不要裹的過緊哦)可以模擬在子宮裡的感覺,使孩子有安全感。它能用來幫助寶寶平靜,防止寶寶哭泣
2吮吸安撫法
許多父母對於是否要讓寶寶使用安撫奶嘴感到疑惑與擔心:讓寶寶吃奶嘴好嗎?事實上,近幾年的實證發現,給睡眠中的寶寶吸吮安撫奶嘴,可以避免嬰兒猝死症的發生。哄睡時,可以試著給他吸吮乳 頭或者奶嘴讓他平靜下來,待到孩子心滿意足自然可以安然入睡了。
3白噪音催眠法
啥是白噪聲?就是一些規律的噪聲,比如廣播調到沒台時的吱吱聲,電風吹,吸塵器等聲音。為什麼白噪聲這麼有用呢?據說電吹風等白噪聲和羊水晃動的聲音接近,寶寶會釋然安靜入睡。
但注意長期處在噪音環境對寶寶有害,所以音量不可持續過大睡著後也不可長開。
另外,因為白噪音的原理是模擬子宮環境,所以其實嬰兒過了第四期也就是3個月之後,它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爸媽不要因為白噪音省事而過於依賴是關鍵。
4XU-拍法
哭鬧時,在耳邊發出噓噓~西西~斯斯~嗯嗯~哦哦~之類持續或有規律節奏的聲音,同時在背部中間有節奏感的輕拍。
其出發點是嬰兒無法同時關注三件事,當想哭,卻同時聽見聲和被有節奏輕拍時會注意力轉移,不集中在哭上,從而有機會平靜下來。
注意聲音要輕柔,離耳朵可以近一點,但不要對準耳膜。哭得厲害可以大聲一點蓋過哭聲,否則無法引起注意,大聲時要遠離耳朵。拍要有力但不能過重,屁股等其他部位拍也有效果,越是專心注意哭之外的事情,越是有可能平靜。
六個月以上
6個月以上的寶寶自我意識和思維都開始逐步顯現了,寶親哄他們入睡,需要更高的科技含量哦。
1講故事
寶親可以去書店買本關於童話故事的書,故事的情節不會過於激烈,寶寶知道父母陪著自己,睡得更香更踏實。
2陪伴入睡
睡在寶寶身邊,最好不要說話,集中精力,屏住呼吸,假裝睡著。雖然寶寶會抓你的嘴巴和臉,但不要動,繼續裝睡,一會兒寶寶也會跟著睡著。
3建立良好的睡前習慣
和寶寶一起建立一種睡前習慣,睡前習慣就是給寶寶一個睡覺提示,例如關電視——給寶寶洗澡或洗腳——放輕音樂——關燈——輕輕拍打肩部——入睡。每天按照這個節奏,到點兒孩子就睡了。
櫻桃說
只有當過媽的人才知道,有一種幸福,那就是:孩子終於睡著啦!
當你使出渾身解數,在小傢伙終於沉沉睡去的那一刻,整個世界都靜了。
趕快拿出手機,刷會兒朋友圈,寫個育兒日記,再追兩集肥皂劇,瞧瞧微博上今天又有哪些新鮮事……哪怕困得睜不開眼,也要盡情享受這真正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刻。哪怕,這一刻也許很短暫。
哄寶寶入睡的一些注意事項
1.環境不宜過分安靜
孩子一般在3~4個月時就開始自覺地培養「抗干擾」的調節能力了,然而研究表明,約有30%的嬰兒並沒有學會「抗干擾」——孩子往往一有「風吹草動」便難以入睡,或在熟睡中被驚醒。
其實,嬰兒自會在自然的「家庭噪音」背景下入睡,家長大可不必在房間裡特意踮腳走動,不敢發出任何一點細微的聲響。否則,孩子很可能養成這樣的不良睡眠習慣:只有在人為、刻意製造的「極度」安靜的環境里才能入睡,而這種環境在現實中卻是難求的。
2.被子不宜太厚
有些家長在寒冬為了讓孩子睡得暖和,特意為孩子蓋上厚厚的被子,殊不知太厚的被子往往過重,甚至可能引起呼吸不暢。讓孩子從小就在過分溫暖的環境下入睡還可能降低人體對寒冷的抵抗力,造成孩子長大後「弱不禁風」。
3.不宜在哼唱聲中入睡
孩子在媽媽搖籃曲的哼唱聲中入睡自然美好甜蜜,但讓孩子習慣於只有聽到哼唱聲才能安然入夢就不宜提倡。
孩子必須培養的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即:以「自然」的方法自行入睡,及醒來之後仍能「自然」地重新入睡。
4.白天不宜睡得過久
白天睡得過久的孩子大多晚上睡不好,甚至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弄得家長夜不成眠。研究證實,晚間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僅生長發育比較緩慢,而且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和運動技巧都相對較差。
5.不宜經常更換照看人
有的家庭因為大人工作忙,而不得不常常更換照看孩子入睡的大人,有時是爸爸,有時是媽媽,有時是奶奶,有時又換成保姆……
殊不知,對不足半歲的孩子來說,往往把照看自己入睡的人視作「最親的親人」,故在心理上很難對頻繁的轉換迅速作出調整。
6.不宜睡得太晚
占相當比例的嬰幼兒之所以睡得太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晚睡導致的。據統計,我國0~2歲嬰幼兒每天睡眠時間比美國同齡孩子平均少1個小時,首要原因之一即是,孩子的父母親鍾情於「夜生活」而普遍睡得晚,孩子也由此相應縮短了晚間的睡眠時間,種種「行為性失眠」便由此發生。
7.不宜在睡前對孩子過分「在旁關照」
在讓孩子感到十分舒服的「睡前儀式」
(如輕拍或按摩孩子背部,放輕柔舒緩的音樂等)之後,家長可在孩子仍然醒著時離開。
否則孩子就會習慣於將自己的入睡與家長的「在旁關照」緊緊聯繫在一起,只要家長不在,他就會惱怒不已、嚎啕大哭起來。
8.不宜依賴「搖睡」
每當孩子哭鬧時,一些年輕媽媽便使出「看家本領」:將孩子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里搖晃個不停,甚至孩子哭得越凶,媽媽就搖得越起勁。
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孩子十分有害,因為過分猛烈的搖晃動作會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受到震動,輕者影響腦部的生長,重則使得尚未發育成熟的大腦與較硬的顱骨相撞,最終造成顱內出血,這對10個月內的孩子尤為危險。
9.不宜讓孩子俯睡
一些年輕媽媽喜歡讓孩子俯睡,還誤認為這種睡姿可以讓孩子睡得安穩,少了哭鬧,但實際上這種睡姿最不安全。
因為孩子的口鼻等呼吸器官最易受阻塞,甚至導致猝死。同時這種睡姿還可能使得腸胃等消化器官受體重的壓迫而引發消化不良。
10.不宜亮燈睡
有的家長為了方便自己照看孩子,喜歡讓臥室整夜燈火通明。但嬰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遠遠不如成年人,如果夜間睡眠環境如同白晝,孩子的生物鐘就會被打亂,不但睡眠時間縮短,生長激素分泌也可能受到干擾,最後導致孩子個子長不高,或低於正常體重。
11.不宜摟著孩子睡
有些年輕媽媽愛子心切,喜歡緊緊摟著孩子睡覺。但這麼一來,被摟著的孩子便呼吸不到足夠的新鮮空氣,吸入更多的是媽媽呼出的廢氣,對孩子的生長和健康都很不利,同時還可能傳染到媽媽的疾患。
此外,摟著孩子睡還會使其自由活動的空間受到限制,甚至難以伸展四肢,使孩子的血液循環和生長發育都受到負面影響。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