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要是經常流口水,有的時候嘴角一直都掛著口水,可能會讓媽媽覺得在大家面前很尷尬。其實要跟各位爸爸媽媽說的就是,寶寶流口水是正常的,爸爸媽媽不用過於擔心。通常情況下,四個月左右的寶寶唾液分泌旺盛起來就會導致有流口水的現象出現,這時候寶寶還沒學會下咽,所以口水很自然往外流,這時候就需要媽媽來幫寶寶做好護理。
1、用柔軟的棉手絹給寶寶擦口水
寶寶流口水,一般都是從嘴角開始往下流,流到下巴,肚子上都是水,要是爸爸媽媽不能夠馬上幫寶寶擦乾淨的話,也許會讓空氣裡面的灰塵附著,如此一來容易讓寶寶嬌嫩的皮膚出現濕疹之類的皮膚問題。因此,媽媽要準備好一條幹凈柔軟的棉製手絹,在寶寶流口水以後要溫柔地擦試乾淨。千萬要記住不能夠用力過大,因為現在寶寶的皮膚是很脆弱的,要是不慎的話就會擦傷寶寶皮膚。因此媽媽要多點耐心,多關注寶寶,一有口水就馬上擦乾淨。如此一來寶寶的皮膚就不會受到濕疹或是細菌的威脅了。
2、寶寶流口水不要過於擔心
寶寶流口水是正常現象,各位爸爸媽媽不用特別擔心。一些年輕媽媽看到寶寶流口水會覺得是不正常的,會特別著急,覺得寶寶是缺少什麼營養物質或是微量元素,是因為身體不太好,於是就去各處尋找治療辦法,採用豬尾巴之類的東西讓寶寶吃。其實給寶寶亂吃什麼奇怪的東西反而不利於寶寶生長。寶寶在還小的時候流口水原因是寶寶口腔唾液分泌發育,但是寶寶那時候還不會自己吞咽口水,不知道可以把口水直接吞進肚子裡,也不知道可以把嘴巴裡面多餘的口水吐出來,只能在口水多了的時候,讓口水自己流出來,在寶寶大一點學會了吞咽了以後,流口水的現象就自己會消失了,各位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3、注意口腔衛生和護理
寶寶長牙的過程中也會流口水,原因在於寶寶在長牙的時候,牙床會覺得痒痒不是很舒服,這個時候本能驅使,寶寶就會用舌頭去舔牙床,這樣一來的話,唾液分泌就會更加多了,寶寶又不會吞咽,然後多餘的口水就流出來了。到了這種時候,爸爸媽媽就要時刻關注寶寶的口腔健康,關注一下寶寶是否舔破牙床,引起口腔炎症。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媽媽教會寶寶用軟毛刷刷牙,同時也可以幫助寶寶刷牙。少吃糖和油膩食物,這類東西不適合長牙,多吃水果蔬菜,適當運動對於牙齒的萌出有很大的幫助。
4、注意好寶寶小手衛生
在日常生活裡面會有很多的時候會出現寶寶感染。寶寶會被病毒和細菌感染的原因是因為寶寶把附著有病菌和細菌的小手會放到嘴巴裡面舔咬。爸爸媽媽平時要多關注寶寶的小手健康,飯前便後遊戲結束都要洗乾淨手,要是看到寶寶把手指放到嘴巴裡面咬的話,要及時制止寶寶,並且教育他。最好也不要讓寶寶用髒手拿食物吃,在寶寶還小的時候最好就讓他養成健康洗手,健康用手的好習慣,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減少被病菌和細菌感染的機會,讓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寶寶愛流口水的時間
新生兒時期:新生寶寶一般不會流口水
由於口水是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在新生兒時期,寶寶的唾液腺還不發達,分泌的唾液較少,因此寶寶嘴裡沒有多餘唾液流出。另外,新生寶寶只吃母乳、奶粉或者流質食物,這些食物對唾液腺的刺激不大,所以唾液腺的分泌量就很少。
4~5個月:唾液腺收到刺激,口水開始多
寶寶4~5個月時,輔食的添加對寶寶成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寶寶飲食中逐漸開始補充了含澱粉等營養成分的食物,唾液腺受到這些食物的刺激後,唾液分泌明顯增加。此時的寶寶,口腔小而淺,吞咽反射功能還不健全,不會用吞咽動作來調節口水,所以只要口水多了就會流出口外。另外,不少寶寶喜歡吮吸指頭、橡皮奶嘴等,這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
6~7個月:乳牙初萌刺激牙齦上的神經,口水增多
寶寶通常會在7個月左右時開始長第1顆牙齒。乳牙萌出時,小牙頂出牙齦向外長,會引起牙齦組織輕度腫脹不適,從而刺激了牙齦上的神經,導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這也是為什麼有經驗的長輩看到小寶寶流口水了,不僅不皺眉還會流露出喜悅的表情,寶寶要長牙可是件高興的事情呀!
小兒流口水是何原因? Go Top
嬰兒口腔淺,不會調節口腔內過多的液體,因而就會發生流口水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齒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嬰幼兒逐漸學會用吞咽來調節過多的液體,這種流口水現象逐漸消失。以上流口水現象是正常的。
寶寶流口水如何護理 Go Top
1.寶寶口水流得較多時,媽媽注意護理好寶寶口腔周圍的皮膚,每天至少用清水清洗兩遍。讓寶寶的臉部、頸部保持乾爽,避免患上濕疹。
2.唾液中含有口腔中的一些雜菌及澱粉酶等物質,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不精心護理,口周皮膚就會發紅,起小紅丘疹,這時需塗上一些嬰兒護膚膏。
3.不要用較粗糙的手帕或毛巾在寶寶的嘴邊抹來抹去,容易損傷皮膚。要用非常柔軟的手帕或餐巾紙一點點蘸去流在嘴巴外面的口水,讓其周圍保持乾燥。
4.為防止唾液把頸前、胸上部衣服弄濕,可以給寶寶掛個全棉的小圍嘴,柔軟、略厚、吸水性較強的布料是圍嘴的首選。
5.寶寶在乳牙萌出期齒齦發癢、脹痛,口水增多,可給寶寶使用軟硬適度的口咬膠,6個月以上的寶寶啃點磨牙餅乾,都能減少出牙時牙齦的不適,還能刺激乳牙儘快萌出,減少流口水。
6.如果皮膚已經出疹子或糜爛,最好去醫院診治。在皮膚發炎期間,更應該保持皮膚的整潔、清爽,並依症狀治療。如果局部需要塗抹抗生素或止癢的藥膏,擦藥的時間最好在寶寶睡前或趁寶寶睡覺時,以免寶寶不慎吃入口中,影響健康。
特別提醒:流口水在嬰兒出牙期較明顯,這個時期口腔是嬰兒獲得滿足的重要器官。唾液增多會減輕齒齦的疼痛感,口水增多是生理現象,不是疾病,沒必要治療,只注意護理就可以了。流口水的狀況到寶寶年齡稍長、吞咽能力及嘴唇的閉合能力增強、牙齒逐漸萌芽、口腔容積深度逐漸增加後,會有所改善,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不過,如果寶寶到了2~3歲牙齒長齊後,口水仍流個不停,就要小心寶寶有罹患口腔、咽喉黏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需要去醫院檢查治療了。
口水的異常情況 Go Top
其實在媽媽心裡,寶寶的口水流得再多,髒衣服再多也無所謂,只要寶寶健康快樂,媽媽就會高興快樂。所以,媽媽最擔心的就是,寶寶流口水是否因疾病引起的?是的,在某種情況下,寶寶流口水是疾病的一種反映,媽媽一定要學會判斷,以便及時得到治療。
如果你的寶寶是新生兒,口中的唾液量很明顯比其他新生兒多,常常以口水吹泡泡,而且喂養也很困難,這種情況就要及時去看醫生了。
寶寶平常顯得全身軟弱無力,喝水或吃奶時吮吸力較差,容易嗆咳;口水似乎是持續而不間斷地流;運動發育比其他寶寶慢。此時應懷疑寶寶是不是有先天性腦部疾病或後發性腦部傷害,例如腦性麻痹、智能不足或新生兒窒息等等。
寶寶幾乎天天有持續性的不明原因發燒,體溫超過38攝氏度,除口水很多以外,也很容易流汗,但淚水很少或完全沒有,皮膚也會出現一些斑點,表示寶寶可能罹患一種先天性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的疾病。
孩子傷風、感冒、鼻塞、呼吸不暢時,常用嘴呼吸,口水就會從口角流出。
寶寶的嘴唇、口角或嘴巴周圍出現水泡,表示寶寶的口腔可能有潰瘍,有可能患了口腔炎。
頜面部外傷、口腔粘膜受損、破潰、發炎或爛牙等病變,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會流口水。有的還帶有黃色或淡紅色粘液,有臭味,這時應到口腔科診治。
由腦炎後遺症,面部神經功能不良及呆小病而致調節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調而引起的流口水,則應去醫院明確診斷進行治療。
寶寶流口水的中醫治療 Go Top
中醫對小兒流涎症有獨到的經驗和見解,認為主要是「脾失調攝」所致,可分寒熱兩種情況。屬熱者流出的口水粘稠,口角潮紅糜爛,多兼有口氣臭穢、小便短赤等症;屬寒者,流出的口水清稀,口角雖然糜爛,但局部灰白不紅,常伴有腹部脹滿、食欲不振、四肢不溫、大便溏薄等表現。下面介紹幾則簡便驗方。
1、青果10克,石斛15克,燈心草2克,生地15克,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再與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可連用7-10天。適用於偏於熱證者。
2、兒茶5克,冰糖適量(以甜為度),煎湯代茶飲服,連服5天。適用於熱邪壅滯者。
3、炒白朮12克,益智仁8克,共研細末,分成12包。每日2次,每次1包,用溫開水調服或加入飲食中食之均可,適用於寒證流涎。也可每天用白朮粉10克加食糖適量,一起蒸食,堅持服用,療效理想。
此外,無明顯寒熱者,還可選擇外治方法:
用天南星30克,研末醋調,晚間敷湧泉穴,以布條纏扎,每次敷12小時,一般2-4次可愈。
用白礬30克,加清水煎沸,倒入盆內,待溫後浸泡雙腳,每次3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3-5次即可見效。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