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不同氣質的孩子就像是栽種不同的花種
安全堡壘就像在孩子手中放了一條牽引繩,
堡壘越安全,繩子就越長越堅固,探索範圍會變大。 父母要先察覺親子雙方的異同,因為了解孩子氣質不同,
對於一些"較不討喜"的氣質傾向就能有正向的解讀。
如果說養育不同氣質的孩子就像是栽種不同的花種,那親愛的父母,你是什麼樣的園丁呢?你們的家又是怎樣的花床呢?你會不會說:[要是寶寶像XXX一樣好帶,我這個媽一定好!],言下之意是:[我知道我不是個好媽媽,但是這是因為........],千錯萬錯,竟是孩子的錯?
一切都要從"察覺"開始!父母要先察覺親子雙方的異同,而不要責難彼此的差異,否則只會互相為難而已。
父母如何去察覺呢?舉例來說,不妨問問自己:
1、你喜歡見到許多新朋友嗎?還是見到陌生朋友會讓你有些焦慮?
2、去陌生地點遊歷令你興奮?還是你寧願安靜在家?
3、你喜歡生活中充滿意外的驚喜?還是你寧願一切按部就班?
4、你總是笑臉迎人嗎?還是你奇怪為甚麼會有人老是笑嘻嘻?
5、遇到鄰居你會主動聊天?還是你總希望是一個人搭電梯比較清靜?
6、你覺得你"識時務"嗎?還是朋友總說你太白目了?………….
有許多像這樣的問題,父母可以問自己;同時也藉此觀察孩子,如此一來,對自己或對孩子就會有一個簡單的輪廓。當然可以進一步思考氣質的9個向度: 活動量、規律性、適應性、趨避性、反應強度、主要情緒、堅持度、分心度、敏感度;那就會更清楚了!
家長們或許聽過"依附關係"這個名詞,簡單說,依附關係就是孩子對生活中特定人物(親子的話就是指父母)的強烈情感連結,這種依附關係是互相的,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附,父母也會對孩子產生依附的,而依附關係的安全與否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巨大,其影響將延續到成人期,以及與下一代的依附關係。
安全型依附是指孩子把父母當成"安全堡壘",每當他見不到父母時,他會焦慮哭鬧,但只要見到父母,他就放心地繼續玩耍了,也就是,孩子越是想向外探索,他就越會期待有一個堡壘可依靠,如果這個堡壘不可靠(例如:父母態度變來變去或陰晴不定),那麼孩子就不敢向外探索,安全堡壘就像在孩子手中放了一條牽引繩,堡壘越安全,繩子就越長越堅固,探索範圍會變大。
像開頭指出的,父母把親子關係不好怪罪於孩子的氣質,有沒有可能?當然有!如果身為家長的成人,沒有深入了解,孩子與所有人一樣都有個別差異,而只是一昧的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就會危害到安全型依附的產生。
《安娜•卡列尼娜》一書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很巧的,依附關係亦然,安全型依附都相似,不安全型依附則有許多原因,研究者 Crazyna Kochnaska 說,氣質大膽的孩子(蒲公英型)若與父母有不安全依附,那麼他會出現"逃避"(當然啦!父母既不可靠,我還不如躲遠一點自己玩,反正我膽子大!),而慢熱型的孩子(蘭花型)若也有不安全依附將變得"抗拒"(唉!反正你們都不懂我,我也不理你!)。
別再把慢熱的孩子說成是"扭扭捏捏"、"不大方";也別把玫瑰寶寶(磨娘型)定位為"惡劣難搞";更別一股腦說好動的蒲公英寶寶是"前世冤家",先花點時間"察覺"彼此的差異,再尋找相對應的好方式來教養,有些研究顯示,父母親因為了解孩子氣質不同而對於一些"較不討喜"的氣質傾向有了正向的解讀,因而使孩子的發展與親子關係均更美好。
例如:
◆一歲的小光媽抱怨:[哪有這麼難搞的?一定要這個玩具?別的都不行?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好,你到底是什麼轉世?]。
◆兩歲的小光媽繼續抱怨:[不想要就哭,搖頭搖得像個波浪鼓,想要什麼就一定要,什麼都要聽你的嗎?]
◆三歲時小光媽開始咆哮:[回家了!那麼不聽話,你自己留在這裡,我不管你了。]
如果小光媽對他的氣質多一些了解……
◆一歲的小光媽這樣看:[你喜歡同樣一個玩具,很堅持喔!想不想跟媽媽交換這個呢?現在還不想嗎?好,那明天喔!]
◆兩歲的小光媽說:[你要吃A還是B?兩種選一個吧!]
◆因為小光堅持度高,出去玩以前,媽媽要運用三歲孩子能懂得方法先約法三章。
小光媽這樣告訴小光爸:[孩子堅持度很高,玩積木時很認真呢!],
她也說:[溜滑梯時玩得很認真,不喜歡被叫回來呢!不過還是回家了!你也要稱讚他喔!]。
這樣一路繼續演變,結局應該大不同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