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聞不?好吃不?痛不痛?這些都是誰教寶的

好聞不?好吃不?痛不痛?這些都是誰教寶的

好不好聞,好不好吃,嗯,都誰教寶寶的呀?

嗅覺和味覺唄。

先說嗅覺。

嗅覺的最佳刺激物?當然是氣味啦,

趙伯伯先跟大家說點兒專業知識,來解釋嗅覺是怎麼回事——當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細胞遇到有氣味的氣體時,產生神經衝動,傳到海馬回、鉤回就產生了嗅覺。

再說個冷知識,寶剛出生時,嗅覺中樞及末梢就已經發育成熟了。

這下知道為啥麻麻哺乳時,小傢伙會積極地找乳 頭了吧?人家聞到乳汁的香味啦。

這可是有一個研究證明滴,在新生兒的腦袋兩邊各放一塊奶墊,一塊沾了麻麻乳汁,一塊沾了別人乳汁,

嘿,出生後6天的小傢伙,就能準確把腦袋轉到麻麻用過的乳墊那側。

這麼小就這麼能耐,到3-4個月時,寶就能通過氣味還表達喜惡,

要是麻麻吃過大蒜啊洋蔥啊這些揮發性的東西,氣味會通過母乳轉移,寶一點都不喜歡這種氣溫,自然會影響到他的飲食行為。

靈敏的嗅覺是個好保鏢,能保護寶避免受到有害物質的傷害,也能更好地讓小傢伙了解周圍的人和事物。

味覺呢?

味覺的感受器是位於舌面上的味蕾。

人的味覺主要有四種,即甜、酸、苦、咸,不同的味蕾負責不同的領域,平時嘛就各自藏在舌頭的不同位置,需要幹活了才出來。

具體呢?

舌尖對甜味敏感,舌中部對鹹味敏感,舌兩側對酸味敏感,舌後部則對苦味敏感。(好羨慕舌尖,難怪紀錄片也要取名《舌尖上的中國》)

味蕾也是寶一出生就發育好了的嗎?

差不多,味蕾在胎兒7-8 周時就開始發育,等寶呱呱墜地,味覺已經發育得很完善。

完善到啥程度?說出來你別不信——出生僅2小時的寶就能用反應表示出:咦,甜甜的糖水?好喜歡。檸檬汁?不高興。

所以,新生兒可以很容易學會喜歡一種最初只是引起消極反應的味道,或成人認為難吃口味的食物如特殊配方乳。

也所以,麻麻千萬別覺得「卸貨」了總算能放開肚子吃了,麻麻不同的飲食會讓母乳有不同的味道,呃,誰讓飲食中的味道能轉移到母乳中來呢?

4-5個月大的寶,能敏銳感受到食物味道哪怕一丁點的改變,厲害吧?

說完嗅覺味覺,再來說說寶的皮膚感受。

皮膚感受器位於皮膚下毛神經末梢和觸覺小體,對皮膚觸摸的強度不同,皮膚的感覺也不同。

所謂的皮膚感覺呢,包括痛覺、觸覺、溫度覺及深感覺。

痛覺呢,來得太容易,新生兒就有,但別的感覺,剛出生的小傢伙不敏感,尤其在軀幹、眼、腋下部位,痛剌激後別的都「就那樣」。

新生兒的觸覺嘛,要看地方,眼、前額、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比較敏感,大腿,前臂、軀幹處就比較遲鈍了。

小傢伙軀體的有些反應,就跟觸覺的敏感性有關。

還是拿新生兒舉例,小傢伙對溫度比較敏感,最直接的就是「牛奶太燙還是太冷」?

這當中,冷的刺激又要比熱的刺激更能引起明顯反應。

總之,皮膚感覺對寶的生存和適應,也有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736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