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起來,他們站在自己小世界的中心,希望有自己的主見,也期待去感受自己的力量,所以「自由去探索」、「自主做決定」這些事情一下子變得異常重要。若父母不能夠適應,相反,還在孩子做出嘗試的時候,成為了粗暴的干涉者,那麼,親子間的「戰爭與衝突」,就會隨處可見。
如果你常常犯下面這些誤區的錯誤,那你的孩子總是對你說不,也就可以理解了。
誤區一:事事都提前警告
很多父母以為,不准做的事情要先給孩子警告。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例如你擺了一盆花在客廳,本來孩子沒注意,可是你擔心他去挖裡面的土,所以告訴他:「不要摸泥土,土很髒,裡面有細菌,摸了會生病。」我保證很多孩子都會去挖,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髒是怎麼回事;還有細菌,他也看不到,你說會生病,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所以,不如放開手,讓孩子去探索。你認為阻攔孩子去摸仙人掌,是保護他不受傷害。但是卻會更加引起他對仙人掌的注意和記掛,等你不留神,他一定還會再去碰。相反,若採取我們提到過的「保護性撞牆」,在確保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去感受事物,包括感受疼痛,反倒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同時又能滿足孩子內心對探索的渴求,尊重了孩子身心的發展。

誤區二: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我們都說叛逆期的孩子,不能硬著來,所以經常建議父母們不要直接跟孩子說「不」,要給孩子提供選擇。孩子獲得了自主權,感受到自我的力量,才不至於處處靠與父母對抗的方式去彰顯自己的自我意志。
但是父母們請記得,給孩子抉擇的時候,提出來的條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開空頭支票,孩子才會清楚地知道家長講話算話,慢慢地,親子之間才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如告訴孩子乖乖吃完這碗飯周末就帶他去公園,實際上你周末早有工作安排無法實現,這只是騙孩子吃飯的小把戲,這樣的空頭支票開多了,孩子會更加不聽話,因為他想:「反正大人說了也做不到。」
誤區三:動不動採取高壓政策
孩子說不的時候,家長往往會覺得自己的威嚴受到了挑戰,或者覺得不耐煩,從而採取高壓政策讓孩子屈服,如打罵、吼叫。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打罵吼叫不僅僅會破壞親子關係、還會埋下撒謊的種子,日後讓孩子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罰而不願意說出真相,因此,如果父母能夠改變一下教養態度,讓孩子面對問題時多一些信心和勇氣,那麼他就不需要編造藉口來撒謊。如果總是採取高壓政策,不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消弱孩子的意志力,因為情緒垃圾無法排解,又找不到合適的宣洩途徑。
所以,在孩子面前,請放棄你的家長式權威。蹲下來,去看孩子內心需要什麼。你給了孩子他所需要的,孩子信任你,自然而然會跟隨你的腳步向前走。

誤區四:對孩子不良行為反應過大
微信後台上時不時會接到下面這樣的問題:
一直都在關注積木育兒的朋友,一定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問題的「問題」在哪兒:且不說父母所說的孩子「脾氣倔」是否客觀,僅僅是揍孩子的行為,就已經強化了孩子打人的動作。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榜樣」,只不過是負面的。對於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們尤其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孩子跟父母對著乾的時候,若家長對孩子不良行為的反應越大,越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見後大聲呵斥:你不能這樣做,髒!這一反映導致的結果是什麼?下次孩子想起來的時候,還會去玩垃圾桶,因為玩垃圾桶的樂趣又增加了一個:刺激到爸爸媽媽。所以,當孩子在干「壞事」的時候,父母只需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孩子很快就會忘掉自己剛剛在「鑽研」的東西,這就是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神奇之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7298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