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歡迎個人分享轉發,拒絕媒體轉載!
文丨鴿子醫生
跟孩子分享說道理,不是要父母變成一個囉嗦的人。很多人都不喜歡被囉嗦,包括小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必須要講的不是「我愛你」,而是這個字「不」。
我們把日常生活中的「不」做分類。
第一類「不」:不要吃手;不要咬手;不要用手抓飯;不要撿地上的東西吃;不要抓垃圾桶......
第二類「不」:不要踢棉被;不要一點小事就哭;不要磨蹭,趕快吃飯;不要跑,跌倒了可不要哭啊......
第三類「不」:不要亂丟書;不要摳鼻子;不要打架;不要躺著看書;不要躺在地上;不可以說話沒禮貌;不可以在家裡打球;不可以吐口水......
第一類屬於「船到橋頭自然直」。換而言之,這些「不」,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而慢慢消失,所以爸爸媽不用太緊張。
爸爸媽媽說的頻次高的話:「不要吃手」。吃手基本屬於「口欲期」的孩子。照顧好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事。孩子總把手放嘴裡,令你很困擾。那就先將孩子的手洗乾淨,更多的時候準備磨牙棒或奶嘴。
第二類是「說了也白說」。不要孩子哭,就是這類的典型。我之前的文章說過,孩子不會因為你叫他不要哭,孩子的眼淚就可以馬上止住。
「不要跑」,爸爸媽媽跟著會跑,但跑不穩的孩子,常說的一句話。
「不要跑,跌倒了可不要哭啊」,除非爸爸媽媽手牽著孩子,可孩子能不跑嗎?父母也希望孩子能跑跑,不是嗎?每次跟在孩子後面猛喊,孩子跌倒的幾率並不會因此而降低。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景,孩子真的跌倒了,痛了,孩子會反應性會的大哭。跌倒不是什麼大事,是小孩的必經之路。
提醒孩子的話,說幾次就可以了。不要跟在孩子後面碎碎念,父母要及早有所警覺。
第三類「不」: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父母猛喊,以為孩子會自動改進。此時需要爸爸媽媽有所行動才行。
不要躺著看書------寶貝,坐起來看書,距離太近了,對眼睛不好。
人有惰性,都能理解。孩子很多時候需要反覆提醒,父母要儘量做到。例如,近視眼,媽媽每天提醒多一分,就能減少一分對孩子眼睛的傷害:隨手幫孩子開燈;趴在地上看書時,讓孩子坐好等等。
不要躺在地上-----走過去將孩子拉起來,父母不需要碎碎念。其實躺在地上真的很舒服,尤其是夏天,小孩子也會喜歡。
不可以沒有禮貌-----沒禮貌的話語,別人聽了會不舒服,要換位思考哦。
不要在客廳打球-----把球撿起來,樓下鄰居會被吵的不舒服。
不要吐口水-----吐口水是不禮貌的,如果喜歡吐口水,我們洗澡的時候,可以嗎?然後告訴孩子為什麼只有洗澡的時候可以吐。
從第一類到第三類,回頭看出現問題的孩子。不難發現規律,伴隨著孩子長大,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兩歲之前的孩子,任何道理,用緩和的方式來溝通,可能孩子更容易接受。不建議用威脅、恐嚇的方式。
一旦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建立起來,孩子習慣採納父母的建議,而且慢慢體會到,遵守教導帶給自己的那份安全感和規律感,因為這種方式讓孩子覺得最踏實。
好好跟孩子說道理,簡單、好用、不複雜。父母只需具備兩樣東西:耐心和不妥協的態度。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614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