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用品黑名單大盤點,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都在列~ 許多家長都中招了...

一看到黑名單就莫名的緊張,是不是?不用太驚慌,即使曾經或者現在正在使用,我們立刻停止使用就可以了,你一樣是位負責的家長。下面是小編細心收集的寶寶用品黑名單列表,爸爸媽媽要仔細檢查寶寶的用品喔,讓寶寶遠離這些黑名單產品。

黑榜一號:兒童防側睡枕

你也許在購物網站上看過這種防側睡枕頭,銷量還很不錯。但美國CPSC和FDA警告:不要使用這種保持嬰兒特定睡姿的「防側睡枕」。 該枕在過去的15年內已導致了至少13名嬰兒死亡。此類睡姿定位器的賣點本是保持孩子平臥,防止側翻後俯臥而窒息及猝死。可事與願違:側臥沒防著,孩子無意中趴下更麻煩。嬰兒最好還是去枕平臥,越簡單越好。

從沒有任何研究顯示防側睡枕能夠阻止嬰兒猝死綜合症的發生。相反,衛生管理者說,它們倒可能提高嬰兒突然死亡的機率。寶寶可能無意中會把臉陷在軟長枕里,或卡在防側睡枕和嬰兒床床沿之間,或從楔形墊上頭朝下滑下來,或把嘴巴和鼻子壓在防側睡枕上……

黑榜二號:紅藥水、紫藥水

紅藥水含有重金屬汞的有機化合物,故對人體有毒。汞離子經皮膚進入人體會引起中毒。紫藥水,如果抹在破損的皮膚上面,可能會留下斑點。輕微擦傷的話,不需要用任何消毒劑,用清水沖洗一下就好了。 出血的話,可以選擇相對比較安全的碘伏。市場上可以買到小瓶碘伏,然後碘伏再加上外帶棉簽,效果較好。

黑榜三號:捆綁嬰兒

7112744.jpg (600×406)

新生寶寶最好不要捆綁。捆綁不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並且如果捆綁不當還會影響寶寶的肺部,限制寶寶的肢體活動,還可能影響下肢的血供。

寶寶生出來就可以穿一層薄薄的純棉製衣。現在室內溫度高,可以給寶寶只蓋一層小薄被,自由活動。不要因為寶寶弓腿舉手睡覺就都捆綁上。正常的小寶寶睡覺姿勢就是上半身是W型,下半身是M型的。

黑榜四號:牛初乳

2012年9月1日,衛生部實施新規:牛初乳不得添加於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這三類食品。 牛初乳是乳牛產崽後7天之內的乳汁,屬於生理異常乳,其物理性質、成分與常乳差別很大,產量低,工業化收集較困難,質量不穩定,不適合用於加工嬰幼兒配方食品。 兒科學家認為,牛初乳里雌激素過量,如果不能被孩子正常代謝,會留在身體里促進性腺發育,導致孩子性早熟。

黑榜五號:寶寶游泳脖圈

1小寶寶脖子很軟,套脖圈容易傷害寶寶稚嫩的頸椎;

2脖圈是塑料的,臨床有見寶寶對脖圈過敏或脖圈摩擦過度導致皮炎的;

3脖圈容易壓迫氣管;4最最危險的是,人脖子上有頸動脈竇,若不小心被壓到,可發生壓力感受性反射,出現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嚴重者甚至休克!脖圈就有這個危險!!

另外,用脖圈的方式游泳孩子在水中的姿勢是垂直的,背離了傳統意義上游泳是水平進行的方式,容易給孩子造成錯誤的理解。 對寶寶來說,最好的游泳方式,是由大人抱著,用一側前臂拖著嬰兒的臀部。另一隻手扶住嬰兒的背部,貼緊大人身體下水。在水中,可以試試只拖著寶寶的臀部,或者雙手抱住腋下,儘量讓寶寶感受玩水的快樂。

黑榜六號:兒童醬油

市面上兒童醬油營養成分表上能代表鹽含量的鈉含量與普通醬油鈉含量相當,部分兒童醬油鈉含量甚至超過普通醬油。兒童醬油比普通醬油還要 「咸」。 兒童醬油的標籤上,甚至有「推薦每日食用量15ml」的提示語,根據營養成分表,如果消費者遵從此推薦量,意味著孩子每天僅從醬油中攝取的鈉含量就為1020mg。

7至11歲兒童每日全部鈉的適宜攝入量僅1000mg至1200mg,7歲以下兒童的鈉元素推薦攝入量更是在1000mg以下,由此可見無年齡限制的兒童醬油標註「每日食用15ml」推薦量十分荒謬。 嬰幼兒及兒童需要口味清淡,是由於此時孩子的發育尚未完全,臟器很嬌弱,而鹽中的鈉會造成腎臟負擔。與此同時,嬰幼兒的味覺也正處於發育過程中,對外來調味品的刺激比較敏感,加醬油、鹽等調味品易造成嬰兒挑食、厭食。 對1至3歲的兒童而言,飲食中醬油的添加量應控制在1克以內。

黑榜七號:1歲以內寶寶食用蜂蜜

1歲以內因而勿餵蜂蜜,嬰兒肉毒中毒極少發生在1歲以上,因其腸道內的天然微生物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不利於這些孢子發芽。 不推薦給一歲以內的小朋友喝蜂蜜水。除了奶、白開水是小朋友的唯一推薦飲料。

黑榜八號:學步帶、學步車

435349.jpg (450×338)

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最近播出了一起學步車傷人事件,一名女嬰坐在學步車裡從樓梯上摔下變成植物人。事實上,類似的學步車傷人事件並不少見,去年也曾發生學步車從樓梯上翻落導致寶寶當場摔死的事件。儘管如此,母嬰市場上的學步車仍然賣得如火如荼,很多父母仍然在寶寶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讓其使用學步車。

早在2001年,美國兒科協會AAP發布一份關於嬰兒學步車的研究報告,指出了學步車對嬰兒造成的傷害和死亡事故,建議禁止學步車的生產和銷售。AAP建議禁止學步車主要是處於對安全和寶寶發育的考慮。長期使用學步帶和學步車不利於寶寶下肢發育,研究表明使用學步車的孩子走路更晚,容易養成足內翻或足外翻的習慣,而且坐學步車的孩子,平衡掌握得不好,只要他離開學步車以後,容易站不穩,會降低寶寶的平衡感。

崔玉濤醫師認為學步帶影響下肢發育 長期用學步帶等牽著孩子走路對下肢關節發育不利。走路是自然發育過程,不應過早人為干預。 張思萊醫師認為學步車容易造成足內翻、足外翻 長期讓寶寶坐學步車,寶寶沒有經受爬的訓練,容易引發他的感覺失調。另外,孩子坐學步車以後,他全身的重量,壓在了下邊,雖然他坐著,他走路,但是,他的重量壓在兩個雙腳上,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看到孩子在坐學步車的時候,往往是馬蹄足的形狀走,長期下來後,一個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下肢畸形,另外,孩子也容易養成足內翻,或者是足外翻的習慣。

黑榜九號:濕紙巾

(1)吃進去的危害。濕紙巾給孩子擦手後,手上的細菌是被消滅了,可是消毒顆粒就會溶於孩子的唾液內,進入胃腸道。消毒劑顆粒進入孩子的胃腸道後,會殺滅孩子腸道中本身存在的正常細菌。而腸道內的正常細菌不僅可以幫助人體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還能保護腸道黏膜免受致病菌的侵襲,抑制致病菌在腸腔內過度繁殖,避免疾病的發生,這些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就是益生菌。可消毒劑不可能區分出哪些細菌對人體有益,哪些細菌對人體有害,壹視同仁地全面殺滅,結果就會導致腸道內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的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腹瀉、鵝口瘡、消瘦。

(2)皮膚對濕紙巾說「N0」。長期使用濕紙巾,其中的壹些成分會讓皮膚變得幹燥,冒出許多紅色的小痘痘,這是皮膚過敏的壹種表現。皮膚長期在消毒劑的刺激下,會不堪忍受其「折磨」,產生接觸性皮炎。這種慢性皮炎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會給生活造成不便。

(3)濕紙巾背後的「森林」。每天壹包濕紙巾,若幹年後,壹棵參天大樹消失了。在資源日漸缺乏的今天,環保已經變成了每個有識之士的必修課。

(4)不合格的「消毒者」。許多濕紙巾並沒有產品介紹裏的神奇功能,濕紙巾重復使用時,非但不能清除細菌,反而會將壹些存活的細菌轉移到未被汙染的表面。因此要註意,最好每擦壹個新表面換壹張紙巾,更不要用它擦拭眼部等敏感部位。

黑榜十號:泡泡水

央視媒體曾就播放了一則新聞:煙臺有個4歲女孩在玩泡泡水時,不慎將泡泡水灑在了臉上,第二天孩子就開始全身脫皮,嘴巴也潰爛腫脹,醫生診斷為接觸性皮炎。 孩子玩耍時,泡泡水如果黏在臉上等處,沒有及時清洗,待水分會揮發掉而只剩下鹼性物質時,鹼性會大增,進而刺激皮膚引起問題。

有記者走訪玩具批發商時發現,一些出售這類泡泡水的商家店主根本不知道其成分,連生產廠商都不知道。有人購入3款泡泡水送檢後,發現其成分均含有氫氧化鈉。這種成分具有腐蝕性,溶液能灼傷皮膚,若氫氧化鈉不慎濺入眼睛,甚至可能會導致失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6072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