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一則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每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對於媽媽的指責,他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甚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小時候,老人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
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如何讓孩子吃苦,吃甚麼樣的苦?
1、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的意識
孩子上學,要他節約文具的開支;孩子放學後,要他順便到菜場去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節日裡讓孩子洗洗馬桶,知道臭和髒是生活的一部分;
讓孩子幹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們照顧;孩子上中學,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
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去吃這些苦。
2、孩子要自立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
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3、父母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養出一個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與孩子參加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遊,這樣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同樣讓孩子得到了鍛煉。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天氣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兒園。父母不遷就孩子,頂著寒風帶著孩子去幼兒園。
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會和孩子像平常一樣去沖涼,而不是倒頭便睡。
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幾米就要到達預定的終點了,孩子喘著氣不想再跑。父母鼓勵著孩子,一起奔到終點。
4、吃苦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願起牀的時候;
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時候;
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後筋疲力盡的時刻;
當孩子正在完成份內的家務活,小夥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
這些都是鍛煉吃苦的場合。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勵、誘導和鞭策,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最後的咬牙堅持之中。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虎媽」、「狼爸」、「鷹爸」不足學。
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願而不強迫命令;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
5、需持之以恆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長的路要靠他(她)自己走,困難也得靠他(她)自己解決。尤其是男孩,對一個未來的男人來說,吃苦耐勞是他的立世之本,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他註定難以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競爭。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作加油充氣、儲能蓄勢的準備,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