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加輔後,各種營養都不能錯過。終於到了可以給寶貝吃魚的階段啦,媽媽們又開始糾結了,到底是淡水魚好?還是海水魚好呢?
吃魚好不好?
吃魚,當然好!魚是一種健康的食物,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各種鈣、磷、碘等無機物,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營養易於消化吸收。最新2015版的《美國膳食指南》中指出,一個健康的膳食模式應包括:各種各樣的富含蛋白質食物,包括海產品、瘦肉和禽肉、蛋類、豆類(大豆和豌豆)、豆製品、堅果和種子。因此,海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魚類)只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如果你覺得「吃魚就能離小小愛嬰斯坦更近一步」,我勸你還是洗洗睡吧……
魚類的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污染與環境污染密不可分,水中的污染物被浮游生物或植物吸收富集,通過食物鏈逐級向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層層遞進。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魚類中甲基汞的含量。在食物鏈中層數越高,富集的污染物就越多,如鯊魚、箭魚、金槍魚等,每公斤魚肉所含甲基汞經常超過1000μg;而食物鏈底層的魚,如鲶魚、蝦等,可能不到100μg。
另外,魚類體型越大、生長周期越長,接觸和富集的污染物就越多。而且甲基汞在動物體內代謝很慢,因此大型魚類可能含有的重金屬量越多。因此,小魚可能是更安全的選擇。
淡水魚? 海水魚?
通常來說,淡水魚確實比海水魚汞含量要低;蝦、蟹、蚝、貝類等汞含量比魚低,但是並不是說我們要拒絕海水魚。來看看權威機構的建議吧。
2015版《美國膳食指南》推薦:
成年人每周食用8盎司(約250g)以上低汞、高EPA、高DHA含量的海產品,如鮭魚(三文魚)、沙丁魚、鯡魚、沙丁油魚、太平洋牡蠣等,兒童及幼兒更少。對於經常食用海產品超過推薦量的人,要經常換著吃,避免可能存在的風險。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建議:
1. 保持均衡飲食,切勿偏食。
2. 魚類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例如奧米伽-3脂肪酸、優質蛋白質等,宜適量進食多種魚類。
3. 孕婦、計劃懷孕的婦女和幼童等容易受汞影響的,選擇魚類時,應避免進食體型較大的捕殺魚類或其他汞含量較高的魚類,包括鯊魚、劍魚、旗魚、金目鯛以及吞拿魚(金槍魚)(特別是某些品種如大眼吞拿魚、藍鰭吞拿魚)等。
下次買魚可以看看這些標準:
1、從營養價值上來說,海水魚優於淡水魚;從汞污染角度,淡水魚優於海水魚。
2、儘量避免金槍魚、旗魚、劍魚、鯊魚等大型肉食性魚類。
3、同類型的魚,小魚比大魚可能含有的重金屬量更低。
4、野生的魚,進口的魚等,從營養價值或污染水平上來說,並沒有比非野生or國產魚,更勝一籌。
5、除了DHA、EPA以外,魚也有很多其他營養。(是啊,我們不只有DHA好麼)
6、可以選擇鮭魚(三文魚)、沙丁魚、鯡魚、沙丁油魚、太平洋牡蠣等,或是蝦、蟹等。
7、魚肝油≠魚油≠魚,別自己瞎yy。。。
總結:不管是汞污染還是其他有機污染物,都不超過吃魚帶來的好處。
小菜媽媽,復旦大學營養學碩士,80後新晉媽媽ac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5213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