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女兒被過度保護,猶如生活在真空

最近有爆料稱,劉德華女兒劉向蕙幼兒園享特權,朱麗倩護女近痴魔,女兒猶如生活在真空.......對孩子過度保護真的好嗎?你是過度保護孩子的媽咪嗎?

2012年5月8日,劉德華妻子朱麗倩,在香港養和醫院產下一女,母女均安。如今,劉德華朱麗倩3歲的女兒劉向蕙已經入園,在擇園問題上大費周章的夫妻二人。日前又被爆料女兒在幼兒園享有諸多特權:比如早退,生病有醫生前來探病。劉向蕙乘坐的7人豪車可以隨意出入幼兒園。據知情人透露,劉向蕙宛如生活在真空環境中,劉德華夫婦為了女兒的健康,安裝了14部空氣凈化器,女兒也很少和外界接觸,甚至有將要痊癒的友人抱了抱劉向蕙便導致小孩子生病。同樣為了孩子的健康,朱麗倩和女兒一起吃素。有人建議朱麗倩多帶劉向蕙曬太陽接受戶外運動,但遭到了朱麗倩的拒絕。

可以看到劉天王對妻女的良苦用心,也可以理解老來得女,為人父母的護犢之情。我們不評判劉天王夫妻的護女行為得不得當,先來看看你是不是過度保護寶寶的父母呢?

過度保護寶寶的小測試:

寶寶一哭馬上就抱;

任何事情都幫寶寶做好;

稍微不舒服就送醫院;

不讓寶寶跟其他人接觸;

寶寶想要的任何東西,都馬上滿足;

寶寶用過的東西馬上消毒,希望形成一個「無菌」的環境。

註:以上行為,如果你符合了其中三條或更多,那你就可能已經是過度保護寶寶的媽媽了。

你覺得過度保護寶寶可取嗎?

父母究竟要在做「保護神」這件事上下多大的工夫呢?

Q:很少有家長認為自己有過度保護的行為,為什麼您認為家長過度保護的現象很普遍呢?

A:這與我們對過度保護行為界定的尺度如何把握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來說,發生在照顧孩子起居方面的過度保護行為,家長都比較容易察覺,也比較容易理解。而另外一些行為,家長就很難將它們與過度保護掛上鉤了。

舉個例子,當發現孩子們之間發生爭端的時候,為了防止他們的衝突加劇,導致彼此傷害事件發生,很多家長都會快速做出反應,去干預孩子們的行為。比如,有的家長會很直接地對先發起攻擊的孩子說:「你不可以欺負弟弟!你再這樣,阿姨(叔叔或者其他的稱謂)就不高興了(不喜歡你了,不讓弟弟跟你玩了……)」, 類似的行為也應歸於過度保護的範疇。

家長如此處理問題,雖然有時候看似立竿見影,能「有效」地保護受到攻擊的一方,阻止攻擊行為,化解衝突,但實際上會帶來很多隱藏的問題。因為,當家長以這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的時候,孩子們嘗試自我協調關係、自我修正行為的機會就被剝奪了,他們可能會因此形成依賴家長來處理問題的習慣。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他們就會無所適從或在情急之中反應過度,引發更多的問題。當然,過度保護帶來的危害遠不止於此。

Q:既然過度保護帶來如此多的危害,那麼究竟該如何界定過度保護行為呢?

A:過度保護是一個很難簡單界定的行為,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過度保護主要包括在生活上過於細緻的照顧,行為上不適度的約束,心理上不恰當的引導等方面。不同年齡、不同寶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成長曆程,特殊時期界定過度保護的尺度都是不一樣的。

同樣的行為,對1歲內的寶寶可能不算過度保護,但是對於3歲的寶寶就是過度保護。比如,1歲的寶寶被攻擊,家長肯定需要快速做出反應,防止寶寶受到傷害。當然,前提是,家長要溫和而平靜地處理這個問題,不要因此帶給孩子壓力,讓他覺得外部環境如此的不安全。但是,如果是3歲的寶寶被攻擊,家長就可以視情況而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些自我處理問題的時間與空間。

過度保護給寶寶帶來的危害不少,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打壓孩子的自主意識,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他變得軟弱、自卑,缺乏勇氣面對外面的世界,無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主張與需求。

有此特質的孩子做事往往比較被動、畏縮、缺乏創新精神,不容易被同伴看重。成人後,即便很內秀,也不易被察覺,進而失去很多發展機會,並因此更加自我貶低,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2. 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導致他某些方面的能力明顯低於同齡夥伴,從而自我價值感偏低,遇事畏縮。

3. 使孩子變得依賴、缺乏責任感。往往認為父母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缺乏感恩的意識,成為「不孝子」的可能性很大。當然,這樣的孩子成人之後也很難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往往很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係也會出現問題。

4. 過度保護看似出於「愛」,但很多時候帶給孩子的往往是一種軟性的控制,極易引發孩子的對抗情緒,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疏離。

要儘可能避免或者減少過度保護行為,我認為可以把握這樣3條原則:

1. 觀察孩子給予我們的信號,能放手儘量放手。通常,到孩子2歲左右,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個階段,孩子會有強烈的「自己來」的慾望。具體表現就是不斷地說「不」,「我自己(來)」,變得逆反。

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是讓我們放手的信號。當孩子進入這個階段之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建議儘量給他們更多自我嘗試的機會。如此,他們就會獲得更多自我成長的能量,發展得更好。但是,一旦孩子的自主意識受到打壓,他們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模式,變得依賴,我們就會失去鍛鍊孩子的最好時機。

2. 在放手與保護之間尋求平衡。育兒就像走鋼絲,任何一種方式都會有利有弊,因此,尋求平衡,在搖擺中前進是必然的一個結果。放手不等於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以他能夠接受的方式,既給予他發展的空間,又不讓他有被忽視或者逼迫的感覺。如此,我們才不會過度保護孩子,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愛,讓他們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更加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3. 在孩子需要保護的時候,成為他的依靠。當孩子的能力達不到時,我們需要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持,逐步放手,給他一個成長的時間。又或者,當孩子處在某些特殊的時期,比如突然離開父母一段時間、經歷重大事件等時刻,他會因為安全感缺失而暫時性地出現一些退縮行為,此時,允許他重溫一下「小時候」的經歷,暫時性地退縮一下,給他一個心理緩衝的時間,則是必要的。

其實每一位父母都有過對孩子過度保護的行為,這樣保護孩子到底好不好,父母們心知肚明,只是身不由己,父母們要學會克制自己的過度行為,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才好。總之,教育不可以泥古,要根據孩子的狀態及時調整,以便提供給他最適合的教育環境與手段。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489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