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記,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胎記在醫學上稱為「母斑」或「痣」,是皮膚組織在發育時異常的增生,在皮膚表面出現形狀和顏色的異常。胎記可以在出生時發現,也可能在初生幾個月後才慢慢浮現。

胎記是皮膚組織在發育時異常的增生,在皮膚表面出現形狀和顏色的異常。主要是由於人體血清中的鋅、銅、鈣、鎂等微量元素及苯丙氨酸、酪氨酸的嚴重缺乏,影響了色素合成的生化過程,導致色素細胞異常增多,通過神經傳導致表皮而逐漸蔓延而形成的斑塊;但邊緣整齊的胎記,蔓延速度較慢。

胎記顏色的診斷

·黑色胎記:黑色素細胞痣、先天毛髮性黑色素母斑、獸皮樣黑痣、斑痣

·青色胎記:蒙古斑、太田母斑、伊藤母斑、青色母斑

·褐色胎記:咖啡牛奶斑、貝克氏母斑

·紅色胎記:葡萄酒色斑、焰色痣、草莓樣血管瘤

·紫色胎記:皮膚靜脈瘤、海綿樣血管瘤

·膚色胎記:表皮母斑、 皮脂母斑、結締組織痣

胎記一般可分為色素型及血管型,常見的色素型包括太田母斑、先天黑色素母斑、咖啡牛奶斑等,血管型則包括葡萄酒色斑、草莓樣血管瘤等。

胎記的主要表現

1.鮮紅斑痣 (西方叫:鸛吻紋)

約1/3的新生兒都會出現這種胎記。它是一種小的、淡紅色的斑疹,多出現在後頸部、兩眼中間、前額以及眼瞼上。一般不需要治療,大部分可以於2-3年內會慢慢消失。不會給嬰兒造成任何不良影響。

2.蒙古斑

這種胎記平坦、光滑,一出生時就有,常見於臀部或腰部。它們多為淡藍色,也可能是藍灰色、藍黑色。這種胎記看上去像是一片淤青,在黃色人種中很常見,通常在學齡前會逐漸消失。

3.草莓樣血管瘤(毛細血管瘤)

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壓之不褪色。好發於頭頸部,通常不在出生時出現,而是在出生後數周內出現,數月內增大,生長迅速,甚至可達數厘米。大多在1歲以內長至最大限度,以後可自行退化,數年內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如果胎記2年後仍不消失,或越長越大應就醫。對淺表性血管瘤,可先觀察。多於半歲後生長減慢,再逐漸消退。較大或較深血管瘤,遵循外科醫生建議。如果胎記2年後仍不消失,可以去做雷射消除。但必須在正規醫院和在醫生診斷後的建議下進行。如果血管瘤長在影響美觀或者影響功能的地方,應該及早治療。

4.海綿狀血管瘤

損害一般較大,自行發生,在原有毛細血管瘤處發生或位於皮下,呈圓或不規則形,可高出皮面,呈結節狀或分葉狀,邊界不太清楚,質軟而有彈性,多呈淡紫或紫藍色,擠壓後可縮小,表麵皮膚正常或與腫瘤粘連而萎縮。出生時或生後不久發生,好發於頭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海綿狀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減少症和紫癜,主要發生於兒童,偶見於成人,是一種嚴重類型,約1/4病例死於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惡變。海綿狀血管瘤無論是局限性的或是瀰漫性性的都不會自動消失。需治療。目前有藥物治療方法。

5.咖啡斑

它的顏色就像是咖啡里加了牛奶,呈棕褐色。這種胎記多為橢圓形,多出現在軀幹、臀部和腿部。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變大、顏色變深,一般不會帶來健康問題。如果同時出現好幾個比硬幣還大的胎記,很可能與神經纖維瘤有關。

6.先天性色素痣

約1%的新生兒會長這種痣。它的形狀不規整,小的直徑約為數毫米,大的則可侵犯整個背部、頸部或整個肢體。這類痣有可能發展為皮膚癌,如果面積較大就應該進行治療。

嬰兒血管瘤

血管瘤是發生在皮膚血管上的一種良性腫瘤,多見於嬰幼兒,是皮膚科的常見和多發病。嬰兒血管瘤因長在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狀,較常發生於頭、臉及頸部,影響寶寶外觀,造成爸媽對寶寶外觀上的擔心與困擾,寶寶長大後會影響人際關係及自信心。

嬰幼兒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系真性血管腫瘤,由中胚葉的正常血管組織過度增殖所致。血管瘤好發於頭、面、頸部,其次為四肢和軀幹。發生率在新生兒為1.1%~2.6%,約有30%在出生時即可見到,通常在出生後2周或4周時緩慢生長,因而1歲時的發生率為10%~12%。女嬰較男嬰為多,比率為2~5:1,多發者占15%~30%。

有少數長在眼臉、鼻子及嘴巴周圍甚至口腔內的嬰兒血管瘤,則有可能造成寶寶視力、呼吸和吸吮等功能的障礙,若長在肛門會影響排便,一旦表皮潰爛易引起細菌感染,癒合之後比較易留疤痕,尤以發生在鼻、耳、唇的嬰兒血管瘤,潰爛以後會造成組織變型,要特別注意。

對於血管瘤,家長不需要過度擔心,應注意觀察。每個月可給嬰兒患血管瘤的部位在標尺的襯托下照相,這樣才可容易得知顏色和大小的變化情況,利於給醫生診斷。

目前,引起血管瘤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過去要麼等待自行消退;要麼雷射、手術切除等治療。現在積極的方法應是局部塗藥或口服藥物。或者局部注射治療。使用局部或口服藥物必須在有經驗的兒童皮膚科專家指導下進行,並且定時隨訪。治療開始時間越早越好。

有血管瘤孩子的家長,應該去當地兒童醫院的皮膚科就診。如果血管瘤的位置影響美觀、功能,就需要治療,可以口服藥物。如果迅速增大或破潰要雷射或冷凍治療。血管瘤的治療是一個過程,應該按時複診,定時隨訪。

血管瘤的治療

根據1997年美國皮膚病學會提出的嬰幼兒血管瘤的指導方針,臨床上血管瘤究竟如何治療,主要應取決於病變的部位、深度(淺表、深部、混合)、範圍及大小、分期(增殖期、消退期)、是否有功能障礙、主治醫師的治療經驗(如雷射)、特定治療方法的有效性(雷射)以及患兒家屬的期望值等。治療血管瘤的方法主要有等待觀察、藥物治療、雷射治療及手術治療等。

等待觀察

非重要部位的增殖期血管瘤,如體積較小,或處於生長穩定期,未對美觀和功能造成重要影響,可定期隨訪觀察;處於消退期的血管瘤可以定期隨訪觀察。在觀察期間,應採用數碼相片或精確測量等客觀方法監控血管瘤的生長。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適用於全身多發性血管瘤、快速增殖的血管瘤、累及重要器官並伴有嚴重併發症或危及生命的血管瘤。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普萘洛爾等。

雷射治療

雷射治療血管性疾病是通過作用於血管內的氧合血紅蛋白,從而達到破壞血管、消除病變血管的治療目的。雷射主要適用於早期、淺表血管瘤的治療,不主張對所有血管瘤患兒不加選擇地進行雷射治療。對於出生後發現的皮膚紅色小點、片狀病變,及早應用雷射去除,可阻斷其進入快速增殖期。但雷射治療過程中病變繼續增大時,應考慮輔助藥物治療。

冷凍治療

冷凍治療曾被用於淺表血管瘤的治療,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患兒冷凍治療後可出現寒冷性蕁麻疹、冷沉澱纖維蛋白原血症以及冷球蛋白血症等併發症。另外,由於液氮的極低溫度,易導致增生或萎縮性瘢痕、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粟粒疹、組織攣縮等不良反應。但也有報道,應用較溫和的冷凍手術(-32℃)能夠減輕瘢痕及色素沉著等,並取得較好的療效,但具體療效並未得到進一步確認。

手術治療

除少數情況外,一般不主張將手術治療作為血管瘤的首選治療。血管瘤經保守治療或雷射治療後仍有較大殘存病變者,可在消退期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目的是切除或修整殘存病變、瘢痕、畸形、色素沉著、脂肪堆積等,進一步改善外形和功能。

以下情況在非消退期也可酌情手術:

①鼻、唇部血管瘤經其他治療無效者;

②眼瞼血管瘤影響美觀,引起弱視,必須及時手術切除;

③頭皮血管瘤雷射治療後可能會出現局限性脫髮,可首選手術治療;

④血管瘤反覆出血者。

總之,血管瘤的治療方法甚多,且涉及多方面因素,在選擇治療方法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尚無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情況。

血管瘤的治療原則

較小的、處於穩定期或消退期的血管瘤可以等待觀察;淺表血管瘤可採用咪喹莫特軟膏局部塗擦、雷射或雷射+激素治療;深部血管瘤可採用激素、平陽黴素瘤內注射治療;多發性血管瘤、重症血管瘤或生長快速的血管瘤首選口服激素或普萘洛爾治療,治療無效時,可採用皮下注射干擾素治療;手術治療一般不作為早期血管瘤的首選治療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3818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