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去醫院

當寶寶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去醫院:

發燒。不足半歲的寶寶發燒;發燒並發生了驚厥,或者寶寶曾經發生過驚厥,抑或家族中有人有人有高燒驚厥史;寶寶高燒,體溫超過了39℃;發燒時間超過24小時,在採取了降溫措施以後,依然沒有好轉……出現這些情況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

咳嗽。咽喉、氣管、支氣管受到了刺激,就會引起咳嗽。如果寶寶咳嗽了幾天,病情還在加劇,或出現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

嘔吐。不僅是胃腸自身受到感染會引起嘔吐,甚至像中耳炎、腦膜炎、扁桃體炎、鬧尾炎等其他疾病都可能引發嘔吐。如果寶寶出現反覆嘔吐、上嘔下瀉,並伴有38℃以上的高燒,或出現脫水等症狀,應立即去醫院檢查。

頭痛。確定頭痛的準確部位,仔細觀察寶寶的面頰、下頜、耳部、鼻竇區、牙齒、牙齦等部位足否有異常現象。如果頭痛並發燒38℃以上,或伴有嘔吐、頸部僵直、眼睛怕光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腹瀉。寶寶如果出現持續多次腹瀉,或腹瀉伴有嘔吐,應立即就醫。

便秘。如果寶寶大便時感到疼痛,或者發現寶寶的尿布、內褲上有血跡,應立即帶寶寶去醫院。

頭暈。貧血時,可因大腦供氧不足而發生頭暈;在有些疾病的患病過程中,會伴有頭暈症狀;乘車船不適應時,也會感到頭暈;嚴重的頭部外傷,還是會感到頭暈等。如果寶寶持續頭暈,應立即去醫院檢査。

寶寶害怕去醫院怎麼辦?

杜絕恐嚇。對待調皮的孩子,平時避免用「不乖就帶你去醫院打針」這樣的恐嚇。如果寶寶平寸就誤解治療的意義,生病時就不會合作了。

運用遊戲。為寶寶準備玩具時,可以準備些扮演遊戲,讓寶寶扮演醫生、護士或是生病的小孩,這種訓練對他很重要。在這種遊戲中,寶寶對於自己無法控制的情況,會獲得一些了解,以後不管是去看病還是必須住醫院時,他都會比較容易接受。

講故事引導。寶寶對醫生、醫院恐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熟悉醫院,害怕打針,父母平時不妨利用空閒時間講講醫院裡的一些事情,如生病了為什麼要看病,藥和醫生可以幫助病人解除痛苦等,從而在心理上減輕寶寶對醫生和醫院的恐懼感。

熟悉醫生。定期帶寶寶去做健康檢查,一方面可以知道寶寶的健康情況,另一方面可以讓寶寶有機會去了解醫護人員並不只是給藥、打針的可怕人物。當寶寶2歲左右時,就可以向他解說測量身高、體重或聽診的目的在於幫助大人知道寶寶長得好不好。

心理準備。如果寶寶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有一些心理準備,就比較容易把對父母的信任感,轉移到即將照顧他的醫生、護士身上。

轉移注意力。看病時,不妨採用轉移寶寶注意力的方法來減輕寶寶的恐懼。比如,讓寶寶帶上最喜歡的玩具和書籍,還可以為寶寶準備果汁、水等安撫情緒的食物。

別跟寶寶說打針不疼

有的父母往往對需要打針的寶寶說"打針不疼",這是不對的,因為寶寶自己會感覺到疼,知道大人在騙他。正確的方法是告訴寶寶打針會有點兒疼,但為了治病必須忍住,鼓勵寶寶勇敢地面對。這樣,寶寶雖然仍對打針有恐懼感,但卻可以自我安慰。即使有的當時沒能忍住哭了,打針結束很快就會過去。這樣,寶寶就增加了一種勇敢承受痛苦的體驗,這種體驗對寶寶來說是有益的。

打針和吃藥:各有利弊

吃藥是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的,一般沒有什麼不良反應。有些藥只能口服,如中藥沖劑、中成藥、止咳糖漿、膠囊和藥末等。服後少數在胃部吸收,大部分在小腸吸收,吸收後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有一些疾病口服藥物效果很好,如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藥物通過口服進入胃腸道,並保持有效的濃度,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通過注射給藥,藥物吸收快。有些病是打針效果好,但對藥物製作、注射技術、消毒措施的要求比較高,否則易發生一些問題。如注射局部的感染,易使神經損傷:靜脈注射時,易引起靜脈炎或靜脈血栓,藥液向血管外滲出致組織壞死。臀部反覆打針,局部會有硬結,肌肉收縮能力減弱,少數發生臀大肌攣縮症,甚至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此,可以說,儘管打針效果好,但打針不如吃藥安全。總之,在寶寶生病時,父母應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給寶寶吃藥或打針。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3651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