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寶寶開口說話什麼時候開始呢

棋子傀儡| 2016-06-18| 檢舉

跟寶寶對話從懷孕開始

國外研究發現,媽媽在懷孕時,睡前固定播放故事錄音帶,孩子出生後,聽到之前常聽的那段故事,喝奶時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示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是會有反應的。

嬰兒語言發展

0~6個月

此時寶寶大多以哭泣表達情緒,1個月時,會開始模仿爸媽說話的樣子,但是由於器官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能用哭來練習,5個月時寶寶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會喜歡尖叫、大笑、甚至吼叫。

6個月

6個月大的寶寶,常常發出類似像漱口聲的音調,也會笑出聲音,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

6個月~1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重複一些疊字詞彙,像是打打、叭叭、ㄇㄚㄇㄚ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會利用發出的聲音吸引大人注意。9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一口氣發出許多聽起來好像完整的發音,並且帶有語氣和音調,會用聲音和手勢與爸媽「說話」,這些都是溝通的方式。

快1歲時,會增加新的辭彙,爸媽如果想知道寶寶是否已經瞭解了某個字詞,可以問寶寶,並請他指出想要東西。

1歲以上

1歲到1歲多的孩子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像是「爸爸」「媽媽」等。張凱忻醫師說:「通常女孩相較男孩的語言能力較快,學說話會比男生早,男孩可能要到1歲半、甚至2歲才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2歲~3歲

2歲之後,進入所謂的「語言爆炸期」這個時候寶寶的字彙增加的速度變得很快,甚至聽得懂複雜的語句,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

兩歲半之後,寶寶說的話每天幾乎都有新的發展,張凱忻醫師表示,這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詞彙可能從200個增加到1200個,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3歲

3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比較長的句子及複雜語句,說話的句子中出現副詞或形容詞,如果你問他簡單的問題,他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並與你交談。

3~5歲

這個階段的小孩,你已經可以明白他說的話,甚至連陌生人也聽得懂,他能清楚表達,並在語調上做變化,生活上溝通已不成問題,但是文法可能還是偶有錯誤。

語言發展

年齡

語言發展情況

0~3個月

以哭泣代表需求

3~4個月

進入咕咕期,會發出疊字但無意義的句子

7~8個月

時常有喃喃自語的情況出現,但仍無意義

9~11個月

值亂語期,愛模彷大人說話,語調明顯改變

12~13個月

進入語言階段

1.5歲

可講出大概10~50個左右的單字

1.5~2歲

辭彙爆發期

2~3歲

會說由2~3個詞組成的簡單句子

3歲以上

可熟練講出句子

如何訓練寶寶說話

在家中你可以這麼做

1. 利用發聲玩具

給孩子玩有聲玩具,讓他辨別並記憶不同及相近的聲音,增強區別和記憶的能力。

2重複告知關鍵字

將環境中有關的人、事、物告訴孩子,同時加重「關鍵字」,並放慢、清楚、並提高語調便於他的模仿。

3多玩發音遊戲

0~1歲的嬰兒有段咕咕期及牙牙學語期,尤其在他心情愉悅時,這時家長就可以和他一起玩,並且模仿他的聲音。也可搭配肢體動作比方說拍手、揮手、點頭,增加他的記憶力。

4.多溝通

常和孩子討論,向他解釋新的字的意義。和他討論家、學校,遊戲中發生的事情。

其實教孩子學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在教導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把握住要點,讓父母和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彼此的溝通更順暢。

5把握關鍵期

1歲半到2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及早開始刺激,可預防日後語言障礙的發生。

小技巧

可以利用色板或布書教學,讓寶寶辨別顏色,當他穿著黃色衣服,教他「這是黃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

在戶外你可以這麼做

1戶外教學

戶外的刺激和待在家的情境不同,可以利用出遊機會,一一講解不同事物給他聽。

2應用戶外場景多說短句

孩子有一段兩字句時期,以兩個名詞組成代表好幾種意思,例如「ㄇㄚㄇㄚ、ㄋㄟㄋㄟ」, 此時大人也應教導孩子兩字句為主的字句,再加入主詞等訓練。在孩子尚未能正確表達前,家長要多製造機會讓他學習發語,也可用唇型小聲提示,引導他發語。

3姿勢要面對孩子

不論在戶外的何處,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大人要面對著他,以便他們觀察唇型。家長可以唱兒歌、說故事給他聽,都可幫助孩子語言發展。在說故事時,可配合動作或手勢,動作可以誇張以及放大,念到他能聽得懂的句子,可以自行變化或添加。

4玩遊戲

可和孩子多玩戶外的遊戲,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讓孩子學習形容詞、連接詞的應用,以及情緒表達等練習。

5提高興趣

孩子在說話時,千萬別因不耐煩而潑他冷水,否定他的練習,家長應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並且耐心地聽,不要打斷他,說錯了也不應嘲笑。

小技巧

建議媽媽可以常把寶寶抱著,摸著他的頭說「這是頭」,接著摸著他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引導寶寶認識自己的身體。

父母應避免的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想早點跟孩子講話的心態是可以理解,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

1避免使用錯誤字彙

比方說在引導小孩認識小狗時,應說這是「狗狗」,而非「汪汪」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說法。

2.勿嘲笑孩子

2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嘲笑他,或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

3.耐心引導

孩子在說話表達語意表達不明時,父母千萬不要嚴厲斥責,讓他在學說話過程中失去信心。

4勿太主動給予

不少父母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若寶寶伸手想拿奶瓶,家人會立刻給予他,張凱忻建議家長:「應慢慢引導寶寶,讓他正確表達自己所需,太過積極的給予會讓他失去練習說話的機會。」

寶寶還沒說話 就會交朋友

澳洲查爾斯特大學研究表示,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就已經知道如何製造笑料和結交朋友。6個月至18個月的小孩就會使用成熟但細微的非語言方式交朋友,並逗彼此笑。研究人員表示,「寶寶彼此互動的方法是眼神接觸、各種手勢以及幽默,除非你密切觀察,不然不見得會察覺到。」

寶寶開始說話了

當寶寶開始說話了,家長可以用稍微誇張的表情和聲音鼓勵他,像是「哇,你好棒!」當他發出聲音的時候,也可以用拍手的方式,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讓他感到開心,進而能體驗說話的樂趣。

經常逗寶寶笑

有實驗證明,在出生第3天會笑的嬰兒,在6歲時的智商為180。嬰兒常在10 到20天左右學會笑,如果超過半個月以上仍不會笑,父母應當密切觀察,可能之後會有智力落後問題。

如何增加和寶寶互動

1.刺激口腔動作

多訓練寶寶玩唇部的遊戲,比方說可利用吸管吸水或是吹樹葉等,訓練嘴部肌肉。

2.進食就可訓練

家長可以從吃的過程中,訓練孩子口腔動作。張凱忻醫師說:「應避免在孩子哭鬧時就塞奶嘴或是奶瓶,長期吸奶嘴的小孩,因為不常咀嚼,會有口腔發展較慢的情形。」

3.養成閱讀習慣

陪小孩讀故事書,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也可適時教育孩子,每天聽故事書對小孩的語言學習能力也有很大幫助,讓他潛移默化中中愛上閱讀。

4.鼓勵代替斥責

應多鼓勵小孩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你聽到他說出不合文法的語句時,不要立即糾正他,可以給他一點空間發揮,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

寶寶不肯開口說話怎麼辦

當寶寶到了3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父母就應注意寶寶是不是有遲緩或是聽力上的問題,及早就醫,不過張凱忻醫師也提醒,並非每個孩子發展速度都很快,父母應多觀察、陪伴,不用過度緊張。

如何發現語言發展遲緩問題?

張凱忻醫師說:「如果孩子在7個月後對週遭聲音毫無反應,跟他說話也沒有任表情,在2歲後也無法開口說話;3歲後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講話也表達模糊,不願意說話,就應尋求醫師協助。」

CHECK!語言發展

ˇ孩子12個月大時,會不會看著對他說話的人?

ˇ12個月有沒有流露出溝通的企圖和興趣?

ˇ18個月大時,是不是至少會說10個詞?

ˇ18~24個月大時,聽得懂簡單指令?

ˇ2歲半時,能不能瞭解簡單的故事和對話

ˇ2歲半時會不會把3個詞組合在一起?比方說「我的玩具呢?」

語言遲緩因素

1個性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自閉,幾乎都不開口說話,可能會導致語言遲緩。

2腦部發育

可能有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等影響。

3.口腔問題

寶寶在吸奶或是吃東西時,食物常常掉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聽力問題

可能聽力出現問題,導致無法學習說話。

如何讓寶寶聰明發育

醫師和專家認為,孩子從出生到兩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家長可以把握這後天調養的黃金期,為孩子打造一個腦部發育良好環境,也有助於建構腦組織。為了幫助寶寶成長,爸爸媽媽應該為寶寶補充全方位的營養,讓寶寶能頭好壯壯。

出生6~10個月是關鍵期

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一篇論文報告顯示,營養素對於腦部發育的影響主要關鍵期是在出生後24至42周,寶寶的聰明與否又有先天與後天的因素。先天因素是來自爸爸媽媽各一半的基因,然而後天因素則取決於營養攝取的調養。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影響腦部發育的營養素有六大類,包括蛋白質與熱量、鐵、鋅、銅、魚油與膽鹼。

0~6個月

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都來自母奶,一般認為腦部發育需要磷脂質、白脂質與胺基酸,餵母奶的媽媽可以多吃植物性的腰果、核桃及深海魚類。喝配方奶的寶寶要注意在營養上,尤其是鐵、銅、鋅等營養成分需比例完整。

6個月~1歲

6個月大可以吃副食品的寶寶,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等五大類營養素都需要,DHA的營養可從魚類獲取,加上魚肉好消化,相當適合小孩食用。

媽媽可以熬煮稀飯,加絞肉、搭配蔬菜,也可混合糙米、白米,與排骨一起熬煮,蔬菜可選含鐵質較多的深 綠色蔬菜為主,例如菠菜、綠色花椰菜;至於肉類如牛、羊、豬,也可以鮭魚、鮪魚取代,甚至可加一顆蛋黃,增加蛋白質攝取。

蛋白質

寶寶開口說話,良好的神經系統發育是關鍵。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以滿足神經系統發育的需求。

α乳清蛋白含有豐富的色氨基,能轉化為人體所需的菸酸,有助於促進寶寶的認知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的發展,幫助他更好的接受外界的刺激並進行說話。

DHA和AA

DHA有助於寶寶的神經系統和視網膜的發育,寶寶可從日常飲食中獲取一定的量,但很難攝入足量的DHA和AA。為了更好地幫助寶寶健康成長,父母應為寶寶選擇按比例調配的配方奶粉。

1歲到5歲

張凱忻醫師說:「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父母最好都能給予各種不同的刺激,包括觸覺、味覺、嗅覺、味覺、聽覺和運動統合等,透過刺激來平衡腦力的發展。」

已經可以吃一般食物的孩子,偶爾也可以喝一些嬰幼兒專屬的配方奶,著重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補充,不必全部改為一般奶粉。

小孩每餐主食,大約約一碗的飯量、一兩的肉量,及半碗青菜。水果每天需要一到二份。家長每周可讓孩子吃一到兩次深海魚,另外豆腐湯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

除了紅肉外,黃豆製品也含有優質蛋白質,其中豆腐就有助於腦部發育的重要元素銅

多補充水果

蘋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與鋅;香蕉所含的葡萄糖可延緩葡萄糖釋放的速度,有助於穩定大腦營養供給;至於草莓、藍莓或蔓越莓,都是很好的抗氧化物,可提供腦細胞修護。

家長錯誤迷思

很多家長都以為家中小孩,已經學會說話,只是遲遲不肯開口說話,醫師提醒家長應及早發現原因,不然反而會延誤孩子學習。

寶寶哭就是肚子餓?

張凱忻醫師說:「寶寶會哭聲,並不一定是肚子餓,其中包含很多含義。家長應該根據寶寶哭聲及肢體動作,去了解寶寶哭的涵義,了解寶寶需求。」

大人說話就是在學習?

不少家長在帶孩子時,以為自己跟朋友們聊天,孩子聽到大人們講話就是在學習說話,張凱忻醫師說:「家長應常跟孩子說話,說話時也要讓孩子看著自己的口型,讓他們能模仿,加強說話的學習。」

只用奶瓶餵流質食物?

寶寶的語言發育,和口腔運動有很大的關連,張凱忻醫師說:「寶寶在吃副食品時,應用湯匙餵食練習咀嚼糊狀食物,訓練口腔運動,9個月大後,可開始試著餵食半固體食物,慢慢變成餵食固體。」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3487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