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愛買兒,爸媽有對策

棋子傀儡| 2016-06-17| 檢舉

「我想買這個!這個!還有那個!」

邦邦每次和媽咪到便利商店,不是買糖果,就是想買玩具,只要媽咪說:「不可以!」邦邦立刻哭得沒完沒了,再不然就是賴在地上,怎麼帶也帶不走,讓媽咪十分沒有面子,有時甚至店裡其他的消費者跑過來說:「才不過幾十元,買給他不就得了…」

心理發展‧為何看到新玩具,就會吵著要買?

爸媽最常見的困擾就是孩子常常吵著要買新玩具!可是玩具的「保鮮期」卻非常短,「折舊率」超級高,買回家玩沒多久就被孩子丟一旁,如同收納籃裡的那些一樣。

「喜新厭舊」是必經之路

孩子「喜新厭舊」的行為,其實是發展上的特色!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表示,觀察年紀較小的寶寶可以發現,當出現一個新事物時,寶寶會對於原有的事物「暫時」失去興趣,而專注在新事物上;而這樣的能力對於心智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不僅代表孩子有區辨不同事物的能力,也反映出孩子能否適應不同環境。

「視覺習慣化」的重要性

當我們給寶寶一個從未看過的圖片,他會安靜下來並且專注地看著該圖片,經歷一個「刺激-反應」的過程;而反覆給寶寶看相同圖片,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興趣逐漸遞減,而且重複注視的時間也隨之縮短,表示對於這個視覺刺激產生了「習慣化」。

如果這時候給寶寶一張新的圖片,他又會重新開始經歷「刺激-反應」的過程,表示寶寶已經學會辨識之前的那個圖片,並且能夠和新圖片的刺激區分開來。因此,這種「視覺習慣化」的能力對於孩子早期的學習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國外研究發現,正常幼兒對於同一刺激重複注視的時間,會隨著觀看次數增加而遞減,而大腦功能發展異常的孩子則否,顯示大腦在處理相同的視覺刺激時會產生慣性,因此注意力會降低或轉移到其他新刺激上。

舉例來說,患有自閉症的幼兒,由於他們缺乏「視覺習慣化」的能力,所以從臨床上觀察可以發現他們有不斷重複把玩同一個玩具的行為;對自閉症幼兒而言,每一次玩都像是第一次看到那個玩具。

「玩具展示架」的魔力

許多爸媽抱怨,平日孩子寫作業漏看漏抄,經常找不到自己的東西,可是一到玩具樓層就像是變了個人,對於玩具的陳列位置可是比店員還要熟悉。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其實仔細探究原因,可以發現在陳列架上的玩具通常具備顏色鮮豔,而且辨識度很高的特質!

加上人類從環境接收訊息的80~90%來自於視覺訊息,因此不難想見當孩子看到架上繽紛的玩具時,會如此陷入興奮與好奇的狀態,是因為眼前的玩具已佔領大腦所有的訊息(視覺),聽不見媽咪說話(聽覺),也忽略爸比拍肩膀示意離開(觸覺)。

「日常作息乏味」的警訊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愛買玩具的傾向也出現在日常作息太無聊的孩子身上!由於爸媽的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玩或者外出運動踏青,因此把孩子送到安親班、才藝班;孩子只好利用新奇的玩具來滿足空虛,或者從擁有玩具獲得安全感與掌控感;而這樣的父母親也因為補償心態,總是用買玩具來替代自己的教養責任。

其實玩與遊戲是孩子發展的早期任務,但也需要爸媽的關注和參與,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父母親先瞭解孩子為什麼吵著要買玩具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的方式。

綜觀上述可以發現孩子並不是無理取鬧,爸媽也會比較瞭解為什麼孩子看到新玩具就吵著想買,一看到架上繽紛的玩具就拉不走的原因。但基於正確教養的原則,當然不能讓孩子予取予求,那麼面對類似情境時有什麼對策呢?

當下處理‧面對吵鬧孩子,爸媽應如何處理?

當孩子看到玩具,吵著要買而在賣場哭鬧的當下,爸媽若是順應孩子的要求,不禁擔心下次又會發生相同情況;若是不理會孩子要求,任由孩子在賣場大吵大鬧,又怕影響其他人,到底該如何處理比較妥當?以及有哪些常見的錯誤處理方式?可能會有哪些不良影響?

破解吵買玩具 5 tips

tip 1.轉移注意力

小敬拉著媽咪的手說:「媽咪,我要買這台小汽車!」這時候如果媽咪的回應是:「不行!你昨天才買過。」那麼媽咪已經先輸了這一局。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這時候最好的方式不是否定孩子,而是利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這樣的方法適合3歲以前的孩子;由於年紀較小的孩子容易對於玩具產生好奇,時常衝動地想要購買,因此這時最好找出更有趣的事物並引導去別的地方,通常孩子很快就忘了剛才的玩具。

例如:媽咪回應:「小敬,媽咪帶你去樓上看另外一台大汽車,更好玩、跑得更快,而且還有喇叭唷!」媽咪可以利用小敬對於汽車的興趣,引導至另外一個相似主題的遊樂器材,順利轉移他的注意力。

tip 2.以拖應萬變

而針對4~5歲孩子的應變策略,可以藉由延長獲得玩具的時間來處理;不但可以訓練孩子等待,而且提供孩子冷靜思考的空間,有機會去瞭解自己想買的理由、玩具有哪些吸引的特色、到時候還會想要買嗎…等。

如果孩子吵著買玩具時爸比媽咪就立刻買給他,這類行為會對於孩子的大腦產生什麼影響呢?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大腦裡有一個獎勵機制,是關於「刺激-反應回饋」的調節中樞,越是立即滿足,大腦離下一次需要被滿足的時間越會縮短。

美國史丹佛大學著名的研究找來一群孩子,告訴他們若是可以等待15分鐘才吃棉花糖,則他們可以獲得第二塊棉花糖作為獎勵;結果大多數的孩子都無法等待,看到研究人員一走出房間關上門,就立刻把棉花糖塞入嘴巴,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需要立即性的獎賞。

經過長期追蹤後發現,那些願意等待15分鐘並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較高,在各方面的表現出色且穩定;而大多數迫不及待吃下棉花糖的孩子,則是學業表現不佳,不是輟學就是唸了好幾所學校,行為方面也相當不穩定。

因此不要直接拒絕孩子,而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地「延遲滿足」,請爸比媽咪也要堅持讓孩子等到重要節日,如:生日、過年才進行購買;如此不但能讓孩子思索自己是一時興起想買,還是真的對某特定玩具情有獨鍾而願意等待。

tip 3.預算總額制

浩浩與爸比到大賣場採買晚餐的食材時,順手拿了櫃台旁的小機器人並要求爸比買給他!但是爸比拒絕:「浩浩,爸比沒有錢。」浩浩一聽便抗議:「可是你不是帶了一千元嗎?這個機器人特價只要99元!」

當爸比媽咪每一次進行消費行為時,其實孩子都看在眼裡,他們比想像中還要了解爸媽錢包裡有多少錢,對於孩子而言這是機會教育最好的時刻;引導孩子瞭解爸媽的預算是有限制的,並不是想買玩具就可以任意購買,因為還有其他重要事項需要支出,比如學費、才藝班補習、三餐和點心、交通費用、日用品的支出…等。

所以,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當孩子提出買玩具的要求時,爸比媽咪切記可別只使用「沒有錢」來拒絕,因為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沒有錢買玩具,卻有錢買晚餐的火鍋料;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明確答案。

例如:「我們如果買了機器人,就不夠錢買晚餐了!」或者是「爸比今天只有買晚餐的預算喲!」明白地告訴孩子各樣消費都是經過編列預算,並不是隨時想買就能買;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也建議爸媽也需要以身作則的堅持,別在孩子面前衝動購買,避免孩子有樣學樣。

tip 4.替代選擇型方案

替代型方案指的是爸比媽咪提出2~3個選項,讓孩子衡量買玩具的選擇是否划算,先讓孩子知道買玩具的決定會影響未來的計劃,給他有機會事先考慮;例如:買了玩具之後,必須要去參加孩子之前抗拒參加的游泳課程,或者吃他總是排斥的食物。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他並不是平白無故就能買玩具,而是要在生活中做連帶的調整,適時地瞭解自己必須有條件地讓步,而此時玩具的角色轉換為獎勵的層次,而非只是玩具。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臨床上可以觀察到許多爸媽誤會替代選擇型方案,就是買比較便宜的玩具給孩子;對於孩子而言「沒魚,蝦也好」的感受,也是某種較低程度的滿足,效果和購買原本的玩具相當,因此下一次孩子就會故態復萌,再次要求爸媽買玩具。因此提出孩子平日不願意或者不敢嘗試的選項,讓孩子練習在買與不買之間做個選擇。

tip 5.離開現場

如果孩子上述的方式都沒有用,直接地上一躺呈現大字型耍賴,並且使用一哭二鬧的技巧來要求爸媽,特別是有人經過的時候就會提高音量,這時候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就建議爸媽必須帶孩子離開現場!

離開現場的好處是轉移陣地後,不但孩子看不到玩具可避免誘惑,再來也沒有可以爭取同情票的路人;至於適當地點,前往停車場或樓梯間都是非常好的選擇。切記別把孩子丟著逕自離開,一來顧慮孩子獨處的安全,再者免除旁觀者無謂的觀感或不必要的介入。

有些爸比媽咪會抱怨這樣的方式沒有太大效果,下一次經過同樣的場景又會上演相同的戲碼,其實歸咎原因就是爸媽當時並沒有解釋這麼做的原因!

因為當我們帶離孩子時,他們正經歷被剝奪與限制的體驗,爸比媽咪需要及時地解釋帶離的理由,例如:「剛才你用哭鬧來吵著買玩具,爸比媽咪不喜歡你用這樣的方式來溝通。」或者「因為你正在哭鬧會影響其他的人,所以爸比媽咪才會帶你回車上冷靜一下。」讓孩子有機會反省自己不恰當的行為,而非像是懲罰式的帶離;同時機會教育告訴孩子,爸媽比較能接受的方式為何,但絕不是哭鬧。

不良處理方式 3 NG ways

NG way1.息事寧人

部分的爸比媽咪碰到孩子一哭二鬧的情境,拗不過他只好買給他,並且會說:「這次就買給你,別再哭了,下次不可以這樣唷!」通常這樣處理的方式也預告了下一次的原音重現,因為對孩子而言「哭鬧」是一個成功要到玩具的方式,所以他會重複使用,認為只要用哭鬧的方式,爸媽就會買單。

這樣的父母親有種「怕麻煩」的特質,希望用最快的方式解決問題,以避免旁人投以關切的眼光;也或者過去試著堅持但可能曾經被別人中斷、打擾,甚至被旁人質疑:「怎麼教孩子的?」因此放棄堅持而直接買單。可惜的是教養並沒有捷徑,而爸媽需要把握每次引導與教育的機會,才不會養成「凡事哭鬧就贏」、「隨意花費」、「不懂珍惜」的習氣。

NG way2.丟下孩子

偶爾我們可以在各大賣場、百貨公司看到一齣戲碼,媽咪威脅孩子:「你再吵著買,我就把你丟掉!」當孩子沒有停止哭泣,接著就看到媽咪氣呼呼地逕自離開,留下不安惶恐、到處找媽咪的孩子。

以威脅離開孩子當手段的父母親有一個慣性,就是從言語威脅衍生到行動威脅;一開始揚言把孩子丟下,發現沒用之後就真的顧自離開,真的拋下無助的孩子。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我們可以發現丟包爸媽有兩種教養特質,第一是缺乏處理壓力的技巧,第二是沿襲自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

缺乏處理教養衝突情境能力的爸媽,通常在當下會六神無主,不曉得該怎麼辦,情急之下只好用切斷親子關係的連結來嚇阻孩子,例如:「我不要你了」、「你不是我的小孩而是沒人要的壞小孩」;前幾次的恐嚇可能有效,但孩子卻因此失去安全感與信賴感,終日擔心媽咪離開他。

另一種習慣拋下孩子的爸媽,在深入瞭解後會發現他們過去也曾有被丟包的經驗,原來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因襲了過去的教養經驗,還以為這樣教養孩子是有效的;結果造成孩子沒自信且時常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是糟糕的小孩,爸媽才會丟下他。

NG way3.當眾教訓孩子

當眾打罵孩子的父母親具有一種「怕出糗」的潛在特質,覺得孩子在大庭廣眾哭鬧讓他很沒面子,所以,從丟臉轉為生氣,就直接把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通常孩子會認為在公共場合吵鬧,爸媽會因為顧忌而不及時處罰,但怕出糗的爸媽可不這麼認為,孩子吵著買玩具正好引爆怒火,換來一陣陣的打罵,特別旁邊有人的時候會特別大聲、特別起勁。

對於孩子而言,被公開處罰除了造成自尊受損,也同時撕裂了親子關係;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曾有孩子表示過去在便利商店挨打的經驗,讓他覺得他和媽咪不是一家人,覺得別人會以為他們家庭不幸福、沒有溫暖;而時常被公開責罵處罰的孩子,容易衍生出低自尊、對他人冷漠的人格特質!

有些爸媽會質疑當孩子不乖,難道處罰他錯了嗎?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適當的斥責或剝奪權利當然是好的,但是不需要挑在人多的地方,例如:停車場、樓梯間的迴廊都是恰當的地點,除了人少較安靜、孩子比較容易聽到爸媽說話,也不需擔心毀損商品而需要賠償。

事先預防‧如何避免孩子看到東西,就吵著要買?

既然爸媽知道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吵著要買,該如何克制孩子無止境的消費慾望?事先避免孩子吵著買東西的狀況發生呢?

point1.制定買玩具的時機

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玩具依價格或品項可略分為大型玩具或小型玩具,當然每個家庭認定的標準不見得相同,但平日爸媽就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大型的玩具只有在過年(拿出自己部分紅包),或生日時(自己挑禮物)、其他特殊節日(如:聖誕節)可以買;如果孩子平日吵著要購買時,爸比媽咪可以重複平日就耳提面命的原則,平靜地告訴孩子:「今天不是重要的日子,我們可以看看就好,如果你想買我可以先幫你照相保存,到過年或生日的時候我們再來買。」

而小型玩具則是累積優良表現的次數來換取,類似代幣制的概念,明定哪些表現是可以換取笑臉獎章,哪些不恰當的行為則需要扣減,累計到一定的數目後,可以換取某種價格以下的小型玩具。

point2.事先說明地點與目的

爸比媽咪在外出前就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今天要去的地點與目的,例如:要去某某賣場,是為了要買什麼東西;當經過玩具區域時孩子開始吵著買玩具,請爸比媽咪平靜地告訴孩子:「記得我們來這裡是要買什麼嗎?我們要把家裡的電扇和吸塵器買好,家裡才會涼爽而且沒有灰塵,下次等到生日或過年時再選玩具。」接著把孩子帶離現場,繼續完成此行的目的。

point3.擬訂詳細的購物清單

先遑論孩子有愛買行為,其實有些爸媽到了賣場也會失心瘋,看到琳琅滿目的特價品就大肆採購,對於看在眼裡的孩子當然有樣學樣;所以,當爸媽斥責孩子亂買玩具時,孩子便回應:「你上次自己還不是買了好幾雙鞋子!」霎時讓爸媽啞口無言。

為避免當個衝動消費的爸媽,也同時建立孩子購物的好觀念,不妨從平日計畫性採買開始,上賣場或者百貨前先羅列清單,並且機會教育孩子購買某物品的目的為何,甚至可以請孩子參與比價的過程。

事先預防‧買玩具前的停看聽

不論孩子買玩具的吵鬧行為是如何被處置,爸比媽咪一定很想知道孩子到底為什麼想買;對那些急於買玩具的孩子,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可以藉由提問來瞭解原因,同時幫助孩子釐清自身的狀態,以下就是買玩具前的思考三步驟~停看聽。

step1.「停」:提問原因

爸比媽咪可以問孩子:「為什麼想買這個玩具?」試著找出玩具確實吸引孩子的特質為何,而不是表象的因為它很好或者很酷;藉著一層層深入的提問,爸媽不但能了解孩子選玩具的偏好,也能幫助孩子找出選玩具的想法歷程;讓孩子搞清楚玩具吸引自己的地方,同時幫助孩子分辨及比較不同玩具之間的功能或屬性。

step2.「看」:玩具同質性

爸比媽咪時常覺得納悶,為什麼類似的玩具家裡已經這麼多了,孩子還要繼續買?仔細觀察孩子購物行為可以發現,傾向買同一種類型的玩具,也許只是細微的差異,但屬性是一樣的,例如:同一系列的機器人。

因為孩子習慣從自己熟悉的類型開始探索,若是特質差異太大的必須花更多的時間熟悉,但孩子通常希望獲得立即性的滿足,所以傾向買同種類型的玩具,好上手但是玩不久。

面對同質性高的情況,爸比媽咪有必要事先和孩子討論,家裡是否已有類似的玩具,並且明定「相似的玩具不能再買」;當然孩子一定會抗議,所以,必須接著討論家裡原先的玩具須如何安排處理,例如:捐給慈善機構,或者轉送給其他孩子、同學之間交換玩具等。除非孩子能夠很具體對原先的玩具做處理,不然爸媽應該按兵不動,不輕言購買。

step3.「聽」:買玩具告訴我的事

覺察感受

買玩具的當下,通常給孩子一種「很好的感覺」,因為大腦的獎勵機制獲得滿足,所以,孩子會表現得非常開心!這時候,爸媽不妨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心情和買玩具之間的關聯性,比如:「如果買到玩具,我會?」「如果爸媽不給我買,我會?」如此孩子才有機會從不同情境來看待自己,實際面對買與不買之間的反應與感受為何。

保鮮期

玩具的「保鮮期」太短通常最令爸媽頭疼,因為孩子總是玩沒多久就放一旁;在購買玩具前,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媽試著問問孩子:「這個玩具你計畫會玩多久?」雖然總是換來「我一定會玩很久」的答案,爸媽可以接著問:「那星期天才買的挖土機你玩了多久?」試著把已發生的事實提供給孩子,讓他有機會覺察自己的購物行為,並反思自己是否言出必行。

爸媽陪伴孩子整理玩具的時候,也可以細數那些玩具過去的購買歷史,幫助孩子審視自己和玩具的「蜜月期」到底維持了多久,「保鮮期」又過期了多久。

真的非買不可嗎?

站在玩具面前「非買回家不可」的思維,通常造就孩子看到一個買一個、買過一個接一個的行為,其實爸媽也不難發現孩子買玩具有部分是出於暫時衝動,因此引導孩子在買玩具之前好好想想,是不是非買它不可?會不會有新款出來?等一下別的區域會不會有更棒的玩具?如果結帳了之後才看到更喜歡的怎麼辦?

利用這些提問幫助孩子謹慎地購物,而非衝動消費;敦促孩子仔細思考與評斷,而不是受到大腦獎勵機制的驅使,只想獲得立即滿足。

徘徊在買與不買玩具給孩子之間,爸比媽咪實在感到頭疼;其實除了考量價格、購買頻率、同質性外,也建議爸媽從耐玩性高、可玩性多,甚至具有社交性的類型著手,例如:積木類型的玩具套組。

心理學家指出,已經限制玩法或者角色過於侷限的玩具,其實會壓抑孩子的玩興,也無法為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有太大的幫助。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下次買玩具給孩子時,不妨聆聽孩子的想法,參與購買玩具前的討論,而不是只擔任買單的角色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337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