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想讓孩子聽話,就別指望他以後能超越你

很久前看過一個國外的節目,裡面有個場景印象很深刻。一個媽媽帶女兒去冰淇淋店,

媽媽問女兒:你想吃什麼?

女兒說:香草冰淇淋。

媽媽說:巧克力冰淇淋更好吃。

女兒說:我想吃香草冰淇淋。

媽媽說:你不是愛吃巧克力冰淇淋嗎?

女兒說:我就要吃香草冰淇淋。

媽媽說:真怪!這孩子真怪!

當時看到這裡忍不住笑出聲來,小小的孩子,還挺有立場的,這個媽媽也是夠煩人的,好好的吃個冰淇淋也要干涉孩子。

後來自己也當了媽,才發現當孩子有了自己主意,會開始跟我「嗆聲」的時候,我也會不自覺地變成了煩人的媽媽。

比如最近一段時間,我總是因為小拍穿什麼的事情跟她發生小爭執,她好像一下子在穿衣上有了強大的主見。我認為美的、好看的搭配,小拍通通不喜歡。她搭配出的我又覺得不好看,

甚至連季節都沒搭對。

有時候實在不想她穿著「不對」的衣服出門,我也會對著她一頓講道理,「你這麼穿太熱了,你那麼穿太冷了,夏天穿靴子會出很多汗的......」

前幾天我和小拍一起讀了下面這個故事,才強烈意識到孩子的小主見是那麼可貴。我們的干涉和誘惑不但不會讓孩子更好,還恰恰打壓了孩子健康個性的成長。

又到了晚飯時間,黛西早就知道,

媽媽又要這麼說了:「把你碗裡的豌豆吃掉。」

黛西看看盤子裡的綠色豆子,

說:「我不喜歡豌豆。」

「如果你吃了豌豆,你就可以吃一些布丁,

並且可以晚睡半個小時。」媽媽說。

「我不喜歡吃豌豆,」黛西還是這麼說。

「那如果你吃了豌豆,你就可以吃布丁,

再加上晚睡半小時,今晚不用洗澡。」

「我不喜歡吃豌豆,」黛西繼續堅決地說。

於是媽媽給出的誘惑條件越來越多,

多得快把全世界都許給了黛西.

「如果你吃了豌豆,你就可以去超市買下所有的甜點,再也不用去睡覺,再也不用去學校,再也不用洗漱和整理房間。我給你買一個自行車店,一個動物園,一個巧克力工廠.......」

「我不喜歡吃豌豆,」黛西依舊這麼說。

「你真的想讓我吃豌豆嗎?」黛西問。

「是的,」媽媽說。

「如果你把你盤子裡的甘藍菜吃了,

我就吃豌豆。」黛西說。

媽媽看著自己盤子裡的甘藍菜,

說:「我不喜歡甘藍菜。」

「那就是咯!」黛西說。

「你不喜歡甘藍菜,我也不喜歡豌豆!」

「但是我們都喜歡布丁啊!」

故事讀起來特別親切,媽媽為了讓黛西吃豌豆,極盡可能地許給她各種誘惑。

真像在我們自己的餐桌上,為了讓孩子吃青菜時做的努力,只是我們還要添上「吃這個身體才會好」的說教吧。

但真相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細節。媽媽戴的耳環和項鍊都是豌豆形狀的,可見,豌豆明明就是媽媽自己最愛嘛。

有時候,我們把自己的喜愛強加給孩子的時候,便會下意識地找出好多為了他們好的理由。當與孩子發生對抗的時候,我們想贏孩子的念頭甚至超過了為孩子好的初衷。

故事裡的黛西不愛吃豌豆,就像她的媽媽不愛吃甘藍菜一樣。每個人總有自己不愛吃的食物不喜歡的顏色,只要不出格,為什麼就不能互相尊重呢?

這個道理孩子一下就懂了,而家長卻常常困在自己的執念裡。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裡寫到: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就會毫不猶豫地勸說孩子服從,讓弱小的孩子舉起想法的白旗。」

當孩子還是繈褓裡的嬰兒時,我們習慣了當他們的上帝,替他們決定一切。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慢慢有了自主意識的時候,孩子獨立、自主的需求和願望很強烈的,所以他們才會開始變得「不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該干涉和打壓,而是應該為孩子勇敢地提出異議與主張感到高興,因為那是個性、健康與獨立發展的表徵。

故事裡,黛西每拒絕一次媽媽,她在圖畫裡就變得更大,那是她的自我意識在一點點萌芽。孩子就是要在一次次的自主選擇中,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長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

相反的,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都是被控制和被決定,那他剛開始萌發的「自我」便會越來越小,一個連自己「存在感」都沒有的孩子,怎麼能期待他成長為一個有主見、有擔當、有責任心大人呢?

想起來看過的一個段子:「孩子,你5歲的時候我給你報了畫畫班;7歲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8歲我給你報了大學;23歲我給你報了公務員;32歲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

自以為萬事通的我們,總是想替孩子選擇最好的道路。但就是這一步步竭盡心力的鋪就,卻很可能把孩子養成了一個萬事只能依賴別人的「巨嬰」。

養育孩子不是一個只要花費精力多就能做好的「工作」,有時候問題的根源不是因為我們管得太少,而是因為我們管得太多。

交給孩子一些選擇權和決定權,不是要削弱家長的責任或者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我們內心樹立起一種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家丹·吉爾伯特發現:「只要是自己的選擇,他們就會找到更多的支持,即使失敗也快樂。」

一個真正幸福的人並非是沒有問題的人,而是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的人。

對每個人來說,只有自己才能真切地決定未來的一生如何度過。

所以,當孩子開始跟你「嗆聲」,有自己小主意的時候,先別橫加干涉,試著去尊重和理解他們,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成長為真正獨立的個體。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333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