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到世上的寶寶,由於內外生活環境的不同,常常會有許多特殊的生理現象,有時會讓新媽媽虛驚一場。
1.體溫升高
新生兒的體溫一般維持在37℃左右,但是,哭了以後或者喂食後,體溫會升高到37.5℃。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有的寶寶在出生2-5天的時候,體溫會莫名其妙地升高到38℃。有人稱這種現象為暫時性發燒。原因是由於寶寶體內水分不足所致,最好讓寶寶喝點奶和水,體溫就會恢復正常。另外,大人給寶寶捂得太熱也會使寶寶體溫升高。 如果寶寶38℃的體溫一直不退,或者一直保持在35℃度以下,就要去醫院看醫生了。
2.出生2-5天體重減輕
由於出生後最初幾天進食較少,同時有不顯性失水和大小便排出,故在出生的2-5天內體重有所下降,較剛出生時減輕體重約6%-9%,稱之為生理性體重下降。隨著奶量的增大,進食增加,約在生後10天左右恢復正常,進入快速生長階段。 如果這個時候輕率地讓寶寶改喝牛奶,體重當然會很快增加,但這需要媽媽認真考慮了。養育寶寶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增加體重,對寶寶來說,沒有比母乳更理想的營養了。
3.大便從暗綠變黑褐色再變成黃色
寶寶出生2天內,大便的顏色會呈現暗綠或者黑褐色,這就是所謂的「胎便」。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吃下了羊水和腸黏膜,出生後就會排出這種黑不溜秋或者發綠的大便。大約5-6天以後,就會變成普通的土黃色。 新生兒的排便情況總是不那麼穩定,有時候會拉稀,有時候會有顆粒狀的大便排出來,只要寶寶能吃能睡,情緒正常,媽媽就不必擔心。
4.小便量少,次數卻很多
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一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 在不滿一個月的時候,有的寶寶的小便竟然會出現紅色,「難道是尿血了?」可把媽媽嚇壞了。碰到這種情況也不用擔心,那是因為寶寶的尿里含有酸鹽結晶所致。
5.呼吸不規則,嗓子嘰嘰發響
通常初生寶寶的呼吸都不那麼穩定,有可能出現淺表、不規則呼吸,他主要靠膈肌呼吸,以腹式呼吸為主,並可有短暫的呼吸暫停出生2-3天的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約為20-30次。 有的寶寶呼吸時還會有嘰嘰的聲音,呼吸一次,就嘰嘰響一次,有時候響,有時候又不響。寶寶出生的第一周,媽媽總會發現許多奇怪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喉頭很軟,呼吸時喉頭的一部分就會變形,變窄的那部分空氣通過時就發出了種種聲音。只要過一些日子,寶寶柔軟的喉頭逐漸發育變硬,聲音就沒有了。經常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可以促進骨骼發育。
6.新生兒乳房泌乳
新生兒乳腺腫大屬於生理現象,家長不必驚慌。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懷孕期間,母親的孕激素、雌激素、催乳素經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從而促進胎兒乳腺的發育及乳汁的產生。男女新生兒都可能出現,多見於出生後3-5天,觸之有鴿蛋或蠶豆大小的硬結,輕輕擠壓可有乳汁流出。隨後,隨著來自母體的上述激素逐漸消失,腫脹的狀況也會慢慢消退。一般2-3周後就會自行消退。
7.出生兩天的女兒就出「牙」
有些新生兒出生時在牙齦邊緣或上齶中線會有一些黃白色、米粒大小的顆粒狀隆起,表面光滑,為數不一。少的話可能1~2顆,多的話可能有數十顆,這是由於當胚胎髮育6周時,口腔黏膜上皮細胞開始增質變厚形成牙板,為牙齒髮育最原始的組織。在牙板上細胞繼續增生,每隔一段距離形成一個牙蕾並發育成牙胚,以便將來能夠形成牙齒;當牙胚發育到一個階段就會破碎斷裂並被推到牙床的表面,酷似剛出生的牙齒,俗稱「馬牙」。 為什麼會出現馬牙呢?這是由於胚胎時期,口腔內的上皮細胞堆積,以及牙齒髮育過程中,牙板上皮的角化上皮珠殘留所形成。寶寶長了馬牙一般不會出現什麼症狀,隨著寶寶不斷吮奶,馬牙會逐漸吸收或脫落,無需處理。
8.初生的女兒來「月經」
部分女嬰在出生後5-7天會有少量陰 道出血現象或淡紅色血樣分泌物,臨床上稱作「假月經」,也有部分女嬰陰 道會有少量白色分泌物,稱為「白帶」。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時,陰 道上皮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而增生,出生後來自母體的雌激素突然中斷,增生的陰 道上皮就脫落,隨分泌物排出,形成所謂的「白帶」。
同樣,增生的子宮內膜脫落排出,就會有陰 道流血現象。
9.鼻頭上的小「皮疹」
許多寶寶剛出生時,在鼻尖及兩個鼻翼上可以見到細小的、密密麻麻的黃白色小結節,略高於皮膚表面,就像粟粒般,醫學上稱「粟粒疹」。這是因為新生兒的皮脂腺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皮脂腺堵塞所引起的。有時臉上也會出現,一般在出生後幾周內自行消失,不需要治療。可以在每天給寶寶洗澡時幫寶寶清潔一下小臉蛋,但是清洗動作一定要輕柔。不要在寶寶的粟粒疹上抹任何油或藥膏。也不要為了讓粟粒疹快點消失而擠壓,那樣可能會留下疤痕。
10.四肢蜷曲
出生前由於子宮內的空間限制,胎兒的動作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蜷曲、手掌緊握的姿勢。出生後頭、頸、軀幹及四肢會逐漸伸展開來,所以寶寶出生後常有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雙手握拳,或四肢屈曲等狀態。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11.新生寶寶的臍疝
有些新生寶寶的肚臍附近會鼓起一個小小的腫塊,這個鼓包摸上去很柔軟,輕輕一壓可將鼓出的包復位,我們稱之為臍疝。這是由於寶寶的腹肌較為脆弱,臍環沒有很好地閉合,當寶寶哭泣時使用腹肌,腹腔內壓力升高,小腸由臍環處向外突出到皮下而造成的。這種現象十分常見,通常在1年內就會逐漸消失。如果寶寶的臍疝持續變大,到2歲還有的話,媽媽就應格外注意了,需要求助醫生。
12.頭上長「包 」
有的新生兒,頭部可觸摸到一個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軟,壓之有凹陷,這種「包」叫產瘤。產瘤的發生是由於新生兒的頭在通過母親產道時受到擠壓,局部的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頭先通過產道的部位皮下水腫,這種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幾天後會自然消失。產瘤與頭顱血腫有區別。新生兒出現頭顱血腫者, 有精神欠佳、吃奶少、脫水、黃疸重等現象。
13.新生兒黃疸
幾乎90%的足月新生兒在生後3-5天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5-7天達高峰,一般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3-4周。在此期間嬰兒一般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症狀,稱生理性黃疸。這是因為寶寶出生後,紅細胞破壞加快,產生很多膽紅素,膽紅素要經過肝臟加工處理,但新生兒肝臟功能還不成熟,膽紅素過多就表現為黃疸。還有病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表現不同,一定要提高警惕。
14.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受產道骨性突出壓迫或因產鉗助產牽引損傷所致。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常為一側。血腫在出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邊緣較清晰。血腫在數日後可變硬,數周或數月被吸收。小的血腫不需治療,大的血腫可導致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15.鞘膜積液
有些男嬰的陰囊,出生後一側或兩側可見腫大,觸摸有脹實感,這是因為在嬰兒睪丸外面的鞘狀突內含有較多液體及鞘狀突尚未完全閉合的緣故,這種情況在孩子1歲內完全有癒合的可能。
16.斜頸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頭偏向一側,臉斜向對側,且下巴有些抬高,這極可能是先天性斜頸,需及早治療,否則將會影響孩子面部的發育,導致面部不對稱畸形。先天性斜頸的發病與胎位不正、難產或胸鎖乳 頭肌受到損傷有一定的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3003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