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即俗稱的坐月子,在醫學教科書上稱之為產褥期。
月不只是30天:
傳統上人們將產後一個月稱為「坐月子」,但實際上,經過一個月的調整,身體許多器官並未得到完全的復原。比如,子宮體的回縮需要6週時間才能恢復到接近非孕期子宮的大小,胎盤附著處子宮內膜的全部再生修復也需6週;產後腹壁緊張度的恢復也需要6周到8週的時間。如在此期間產婦做重活,就容易患上子宮下垂等疾病。
現代醫學教科書明確規定:
產褥期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的產婦身體、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調適復原的一段時間,需6周,也就是42天。在這段坐月子的6周時間內,產婦應該以休息為主,尤其是產後15天內應以臥床休息為主,調養好身體,促進全身器官各系統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儘快恢復。
▎產褥期保健的「三要」是什麼?
1、要注意衛生:特別是會陰部的清潔衛生。勤換衛生護墊及衣褲,大小便後及時清洗外陰。哺乳前後要洗手。產褥期應照常梳洗、刷牙,可擦浴,禁盆浴。
2、營養均衡:產婦除自身需要恢復外,還要承擔起哺喂嬰兒的重任,因此應當注意合理飲食,可適當增加湯類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做到營養均衡,產褥期避免節食減肥或過度營養致生育性肥胖。
3、要休息與鍛鍊相結合:產褥期除晚間睡眠8~9小時外,白天應有2小時的午睡。儘量與寶貝同步休息。正常分娩後應鼓勵產婦儘早下床,對體力恢復有益。
▎產褥期保健的「三忌」是什麼?
1、忌捂:夏天氣溫高,體弱的產婦及嬰兒容易受熱、中暑,因此不宜關門閉戶、掛窗簾,更不應穿厚衣,將袖口、褲腿系住,蓋厚被等,因每天保持房間通風2-3次,適宜的濕度和溫度。
2、忌受風:產後分解代謝旺盛,出汗多,毛孔經常開著。容易受涼感冒,重者可引起肺炎。產婦可引起關節痛,有時會留下後遺症。
3、忌用冷水:產褥期多汗,毛孔常張開,用冷水洗手、洗尿布等容易引起肌肉、關節酸痛,因此以溫水為宜。
一、產婦的個人衛生
傳統上認為:產褥期不能洗澡、不能洗頭,怕因此受風受涼留下病根。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合理的。
1、「月子」裡產婦的會陰部分泌物較多,每天應用溫開水清洗外陰部。勤換會陰墊並保持會陰部清潔和乾燥。惡露會在大約產後4個星期至6個星期乾淨。
2、一般產後一周可以洗澡、洗頭,但必須緊持擦浴,不能洗盆浴,以免洗澡用過的髒水灌入生殖道而引起感染。6週後可以洗淋浴。
3、居室內經常通風,室內溫度不可太高,也不可忽高忽低。過去常有將門窗緊閉,不論何時產婦都要蓋厚被的說法,這是十分危險的,尤其是在夏季,極易造成產婦中暑。
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坐月子期間要避免身體直接吹到電扇的風。
開冷氣時不要將風口對著產婦,並將室溫設定在攝氏25~28度左右是最適宜的。
坐月子期間衣服若因排汗量過多而濕了,一定要馬上換乾的衣服;冬天時床邊準備睡袍,半夜起來餵奶要立刻穿上,才不會受風寒。
4、產婦「坐月子」期間,進食次數較多,吃的東西也較多,如不注意漱口刷牙,容易使口腔內細菌繁殖,發生口腔疾病。過去,有不少婦女盲目信奉「老規矩」——坐月子裡不能刷牙,結果「坐」一次「月子」毀了一口牙。產婦每天應刷牙一兩次,可選用軟毛牙刷輕柔地刷動。每次吃過東西後,應當用溫開水漱漱口。 只要體力允許產後第2天就應該開始刷牙,最好不超過3天。
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孕期注意攝取鈣營養,保持口腔衛生,避免使牙齒受到損害。
產婦身體較虛弱,正處於調整中,對寒冷刺激較敏感。因此,切記要用溫水刷牙,並在刷牙前最好先將牙刷用溫水泡軟,以防冷刺激對牙齒及齒齦刺激過大。
每天早晚和睡前各刷一遍,如果有吃夜宵的習慣,吃完宵夜後再刷一遍。
可在產後的3天採用指漱,即把食指洗淨或在食指上纏上紗布,把牙膏擠於手指上並充當刷頭,在牙齒上來回、上下擦拭,再用手指按壓齒齦數遍。這種方法可活血通絡,堅固牙齒,避免牙齒鬆動。
5、至於剪指甲、趾甲也可以照常進行,指甲是角化了上皮,根本不存在「剪刀風」的問題。
6、哺乳前應用溫開水清洗乳 頭,切忌使用肥皂、酒精、洗滌劑等,以免除去保護乳 頭和乳暈皮膚的天然薄膜,造成乳 頭皸裂,影響哺乳。
二、產後第一、二週不宜大補特補
產後第1、2週的主要目標是「利水消腫」,使惡露排淨,因此絕對不能大補特補。正確的進補觀念是:先排惡露、後補氣血,惡露越多,越不能補。前2週由於惡露未淨,不宜大補,飲食重點應放在促進新陳代謝,排出體內過多水分上。
第1周可以吃麻油豬肝或豬肝(適合在早上、中午食用)、山藥排骨湯、紅棗銀耳湯,幫助子宮排出惡露與其他廢物;可以喝一點蛋湯、魚湯等較為清淡的湯;還可以吃些清淡的葷食,如肉片、肉末。瘦牛肉、雞肉、魚等,配上時鮮蔬菜一起炒,口味清爽營養均衡。適量的橙子、柚子、獼猴桃等水果也有開胃的作用。本階段的重點是開胃而不是滋補,胃口好,才會食之有味,吸收也好。
第2周則以麻油豬腰、花生燉豬腳、魚湯等活化血液循環,預防腰酸背痛。另外,每天補充2000—2500毫升水分。等到第3、4週,惡露將淨,進入進補期,做菜時適當加米酒,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恢復體力。
另外有兩點:
1、油湯最好要少喝,湯中的油多了,奶水中的脂肪量也會增加,新生兒的消化功能還不完備,奶中過多的脂肪有可能會使你的寶寶拉肚子。
2、紅糖一般飲用不能超過10天:由於紅糖所含的萄葡糖比白糖多得多,所以飲服紅糖後會使產婦全身溫暖。紅糖中鐵的含量高可以給產婦補血,紅糖中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能夠利尿、防治產後尿失禁,促進惡露排出,紅糖還有生乳、止痛的效果。
但是也不要食用過多,一般飲用不能超過10天,時間過長增加血性惡露,並且在夏天會使產婦出汗更多而體內少鹽。如果產婦在夏季過多喝了紅糖水,必定加速出汗,使身體更加虛弱,甚至中暑。
三、產後合理膳食
進補不等於大吃二喝大魚大肉,調理得當、合理膳食非常重要。科學的數據表明,產後應少食多餐,菜譜要考慮營養的均衡,盡量不挑食。主食要比懷孕晚期增加一些,還要多吃蛋白質和蔬菜。飲食搭配要均衡,切勿太油膩,否則孩子會得脂肪瀉,大便呈泡沫狀。
「坐月子」往往只注重第一個月的營養,出了月子也即從第二個月起開始忽視媽媽的營養,導致母乳質量明顯下降,不利於寶寶生長。因此,應注重在整個哺乳期的科學合理膳食,應該持續均衡地攝取各種營養,這樣才能為寶寶提供營養充分的母乳。
產婦吃蔬菜水果,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產婦胃腸功能較虛弱,應從少量開始吃。
2.產婦的胃腸對冷刺激很敏感,不要吃過涼的蔬菜和水果。如果過涼容易導致胃腸淤血,影響消化功能。
3.產婦的胃腸抵抗力弱,一定要注意食物是否清潔衛生。 少吃鹽和調味料:一般說來,懷孕全過程所增加的體重約12千克,嬰兒連同胎盤的重量約5.5千克,還有6.5千克,其中水分就佔60%以上。
換言之,因懷孕的各種因素而產生的水分,必須在媽媽分娩後慢慢地排出。因此,若是在坐月子期間,吃的食物太鹹或含有醬油、醋、番茄醬等調味品,或是食用醃漬食品、罐頭食品等,都會使身體內的水分滯留,不易排出。
因此產後的一周少吃鹽和調味料,能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另一方面,婦在這段期間容易流很多汗,而電解質的補充還是需要鹽,此外,產婦胃口已經很不好了,完全不用鹽也不太可能,所以坐月子時鹽還是可以用,但一定要比平時再更少一些。
四、坐月食物禁忌
偏冷性的果菜最好避免(特好是分娩後7~10天內的產婦),如冬瓜、椰子水、楊桃汁、西瓜(但夏天可以吃少量)、梨子(鴨梨)、山楂、檸檬、大白菜、橘子、桔子、柿子、草莓、芒果、醃黃瓜、哈密瓜、竹筍、白蘿蔔、茄子、韭菜、大蒜,少吃苦瓜、枸杞菜、芹菜寒涼的菜餚。
同時,在夏季坐月子時可吃些適宜消暑的飲食,產婦出汗多、口渴時,可以食用西紅柿,也可吃適量的西瓜和水果消暑,不用盲目忌口,以避免產褥中暑。
蔬果的重要性:
產婦分娩後代謝旺盛,出汗量和尿量增多,若不能及時補充水果、蔬菜,易引起便秘。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產婦更應適當地吃些蔬果,以防中暑。
例外:桔子最好避免,但桔核、桔絡(桔子瓣上的白絲)有通乳作用。產婦乳腺不通,可食用之。
哺乳期間不能經常吃巧克力:巧克力中所含的可可鹼會進入母乳,並通過哺乳進入寶貝的體內,損害寶貝的神經系統和心臟,導致消化不良、睡眠不穩、哭鬧不停等。另外,常吃巧克力會影響產婦的食慾,造成身體所需的營養供給不足。這樣,不僅影響產婦的身體康復,還會影響寶貝的生長發育。
不能不限量地喝湯:湯飲味道鮮美,如鯉魚湯、蛋花湯等,不僅容易消化吸收,還可促進乳汁分泌。因此,每個產婦在月子裡都少不了喝湯。但喝湯也是有學問的,不可為了增加乳汁分泌就無限制地喝,否則容易引起乳房脹痛,處理不恰當就會引起乳腺炎。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