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乖寶,晚上哭鬧,夜啼郎如何安睡?

1. 什麼是夜啼郎?

哭是寶寶的一種本能反應,寶寶不能說話,只能通過哭來表達痛苦與訴求,多見於1歲以內的乳嬰兒,而小兒夜啼指小兒白天就像正常的小孩一樣,但是每到晚上就開始啼哭不安,定時啼哭,甚至通宵達旦啼哭不止的病證。這些孩子又稱為「夜啼郎」。

嬰兒長期夜啼會影響生長發育,都說「睡眠充足的孩子長得高」,因為人體的生長激素在晚上熟睡時分泌量最多,若寶寶夜啼時間過久,勢必減少生長激素的分泌,因而就影響到了孩子身長增加的速度。當遇到寶寶「夜哭」的時候,媽媽們一定要仔細觀察,找出原因,針對原因解決問題。

2. 夜啼的常見原因

媽媽們需要細心觀察找出寶寶有何種不適,給予相應處理。常見的幾種原因如下:

1)環境不適

室溫過冷過熱,衣被穿著不適,衣被過多過少,襁褓中有異物,尿布潮濕,開著夜燈等等。

2)過飢過飽

寶寶餓了哭媽媽可以理解,寶寶吃飽了還哭媽媽就有點想不通了,為什麼呢?正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夜裡肚子鼓鼓的不舒服怎麼睡覺呢?媽媽注意小兒喂養須遵「三分寒七分飽」即可。

3)精神興奮

寶寶白天睡得太多,晚上睡前玩耍,過於興奮,或者是受了驚嚇,或者是開著燈睡覺,這些都容易讓寶寶精神興奮睡不著覺而啼叫。

4)習慣不良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6個人圍著一個寶寶,輪流照顧,寶寶要麼抱著睡著要麼邊拍背邊哄睡要麼搖籃里搖擺而睡,其實這都是給寶寶養成一個睡覺的壞習慣,長期以往,寶寶離不開這些習慣,無法單獨安睡,常常睡不深易醒易啼。

5)身體疾患

中耳炎、消化不良、牛奶或配方奶過敏等情況下,寶寶會因為夜間不適而哭鬧,需及時就醫。

6)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小兒夜啼的主要病因是脾寒、心熱、驚恐所致,如媽媽孕期喜食生冷,素體虛寒,寶寶護理不當腹中有寒;或媽媽脾氣躁急,恣食辛辣燥火;或寶寶受了驚恐,心神不定所致。

3. 學會分辨急性病情引起的夜啼

媽媽們如何分辨寶寶夜晚啼叫不止是不是急性生病引起的呢?這個很重要,若是生病了需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可以通過三個字「短、劇、差」來判斷:

第一,如果是生病引起的夜晚啼叫一般發病時間比較短,就是說以前寶寶能安眠或者偶爾啼哭,但是近期開始夜晚啼哭明顯;

第二,若是生病引起的夜晚啼哭會比較劇烈,經安撫不得好轉,寶寶精神比較煩躁;

第三,生病引起的夜晚啼哭寶寶全身症狀差,可能伴有發熱、腹脹、嘔吐、腹瀉、咳嗽、胃口差等等表現。

根據「治病求本」原則,媽媽們只要帶寶寶去醫院對症治療,夜晚啼哭會隨著病情好轉消失。

4. 怎麼預防保健呢?

小兒夜啼的治療方法常見的有小兒推拿療法和中藥口服。其中小兒推拿簡便、經濟實用,為純綠色療法,能有效改善夜啼症狀,深受廣大家長的喜愛,症狀輕的經醫生辨證採用相應手法治療3~5次後便可明顯好轉。

平時我們家長要注意:

1)保持周圍環境安靜祥和,防寒保暖,但也勿衣被過暖,檢查衣服被褥有無異物。

2)孕婦及乳母不可過食寒涼及辛辣熱性食物,勿讓寶寶受驚嚇。

3)不可將嬰兒抱在懷中睡眠,不通宵開啟燈具,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4)去除誘因外,媽媽在家中可予摩囟門穴或百會穴,分推手陰陽,搗揉小天心,揉按神門穴等保健手法,每個操作平均200次左右。

摩囟門

分推手陰陽

搗小天心

願寶寶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作者介紹:董海城 住院醫師·小兒中醫科,董海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擅長運用中藥及小兒推拿手法治療兒科常見的呼吸、消化系統疾病;尤其在兒童咳嗽、腹瀉、便秘、脫肛、盜汗、遺尿、小兒斜頸等方面治療經驗豐富。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所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我們。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媽咪知道平台致力於為媽媽、寶寶提供最專業的移動健康管理服務。一鍵諮詢,三甲醫院兒科、產科醫生在線免費解答,發布最新孕育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275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