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體現了一種思維誤區。
黃疸本身不是疾病,只是一種症狀,糾結於一種症狀的指標值來判斷是否可以接種疫苗,這是一種狹隘和機械的思維方式。
這個問題還包含了一個概念誤區:很多人認為黃疸就是肝有問題,B肝疫苗針對肝,所以接種B肝疫苗必須考慮黃疸問題。
實際上,在各種權威的疫苗接種指導文件中,從未提及將黃疸作為任何疫苗接種的考慮因素。這些權威文件包括:
①世界衛生組織的各種疫苗立場文件;
②普羅特金的《疫苗學》第5版;
③Marshall的《疫苗手冊:臨床醫生實用指南》第4版。
對於新生兒來說,絕大多數黃疸是生理性的,完全可以接種B肝疫苗。病理性黃疸情況下,也沒有證據顯示:引起黃疸的原發疾病會增加疫苗的不良反應。如果是病理性黃疸,孩子處於疾病的動態變化過程中,如果接種疫苗正好趕上病情加重,疫苗很容易背黑鍋。
綜上所述,我建議:
①不要糾結於黃疸指數的具體數值;
②對於B肝攜帶者母親(包括攜帶情況不詳者)的新生兒,只要孩子狀態尚可,應及時接種;
③對於非B肝攜帶者母親的新生兒,肉眼觀察孩子不是太黃,建議接種;如果孩子太黃且家長非常糾結與是否可以接種,可以推遲接種。
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問很多,比如:
白細胞低是否可以接種?
孩子肌張力高是否可以接種?
寶寶有點咳嗽能接種麼?
身上有幾個蚊子包能接種XX疫苗嗎?
……
這些問題的共同特點是:缺少權威意見說【可以或不可以接種疫苗】,因為不太可能專門找這種健康狀態的人去做研究。
我對這類問題的回答通常是【沒有不可以】。只有少數特定情況才不可以接種疫苗,包括:
①對某疫苗發生過危及生命的嚴重過敏,不再接種該疫苗(也許和產品的生產工藝有關,換一個產品的產品不一定過敏);
②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避免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
③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時,一般不接種活疫苗(功能低下或抑制有不同的情況,也有例外可以接種的活疫苗,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