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堂丨給孩子喂藥的10個「不要」

摘自《媽媽怎麼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媽媽這麼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生病是在所難免的。生病就要吃藥,而吃藥幾乎是所有孩子的噩夢,所有媽媽的難題。那麼,想要順利地給孩子喂藥,有沒有什麼小竅門呢?需要避免哪些方面的錯誤呢?下面就簡單地列出給孩子喂藥的10個「不要」。

1不要捏著孩子的鼻子喂藥

很多父母在給小孩喂藥時會採用簡單粗暴的捏鼻子法,孩子不張嘴就捏著鼻子硬喂,殊不知,這樣做的危險性很大。人的氣管和食管是並排挨著的,當鼻子不能吸氣時,就只能通過嘴吸氣,此時捏著鼻子強行喂藥不僅非常容易使藥和水嗆入小孩的氣管,甚至還可能因氣道被堵而導致小孩窒息死亡。所以,捏著鼻子喂藥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2不要在飯後立即喂藥

如果飯後立即喂藥,一旦孩子吃藥不適有噁心的感覺,很容易連同吃進去的食物一同吐出來。所以,媽媽在給孩子選擇藥物時要儘量選擇孩子喜歡的藥物劑型,如果必須服用味道較苦或口感不是很好的藥物,最好在孩子飢餓的時候先給他吃藥,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胃是空的,不容易把藥物吐出來。

3不要在打罵下喂藥

有些媽媽缺乏耐心,看到孩子生病更是心急如焚,喂藥時雖然想要採取溫和的方法,但如果哄了幾句之後沒有效果,便會換做打罵,最後弄得大人、孩子都精疲力竭。其實媽媽大可不必如此,可以動動腦筋,想點巧妙的方法,例如可以在孩子玩的時候給他喂點果汁,在喂果汁的中間插入藥物,孩子可能不會注意到。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先耐心的勸說,並在孩子吃完藥後給予適當的獎勵或鼓勵。

4不要讓孩子干吞藥片

一般吃藥都是伴水服下的,但由於孩子的吞咽技巧不熟練,有時孩子水喝下去了,可藥片還在嘴裡,這時千萬不要讓孩子干吞藥片。因為干吞藥片很容易使藥片停留在消化道,從而損害消化道黏膜,所以,服用片劑藥物還是喝水用藥比較好。當然,如果孩子學不會連著水吞咽藥片,就需要媽媽們多花心思教導,或者把大藥片碾碎成小片,利於孩子吞咽。

5不要用開水化藥

有些媽媽給孩子化藥時很著急,不等開水晾涼就直接開始沖藥,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這是由於許多藥物遇熱後會變質,如活菌製劑的藥物,用開水沖後就失去作用了,所以必須用溫水化開。

6不要直接用蜂蜜水喂藥

藥物偏苦,有些媽媽會用蜂蜜來做「誘餌」,在藥物中加入蜂蜜後讓孩子服下,這樣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因為沒有經過高溫沖泡的蜂蜜里可能含有肉毒桿菌等細菌,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如果要給藥物里添加「佐料」,最好換成白糖。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在吃完藥物後最好用涼白開水漱口,不然很容易形成齲齒。

7不要把藥物和牛奶混在一起喂

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牛奶和某些藥物混合後不僅會出現凝結現象,還可能降低藥物的治療效果,加之喂奶與喂藥同時進行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慾,所以藥物最好還是單獨喂服比較好。

8不要用過多的水喂藥

孩子的胃容量有限,加之生病的時候胃腸功能可能更差,所以給孩子喂藥的水不要太多,能把藥喝下去就好。

9不要用大勺子喂藥

孩子的嘴較小,用大勺子喂藥孩子不僅很難一口喝完,容易灑落和嗆住孩子,還不容易掌握藥量。所以,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使用滴管喂藥,比如可以用喂魚肝油的滴管,吸滿藥液後,把管口放在嬰兒口腔頰黏膜和牙床的中間,讓藥液慢慢滴入;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用小勺子,或者買專用的喂藥器喂藥。

10不要給孩子過長時間喂藥

孩子感冒了,有些媽媽認為是小事,就自己找藥給孩子吃,一連吃了幾天後,病情還是沒有好轉。這種情況下,吃某些藥物兩三天還不見好轉的,就不應該再吃了,必須儘快帶孩子去看醫生,孩子的病症可能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END-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2173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