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請別自稱「媽媽」

棋子傀儡| 2016-06-07| 檢舉

許多年輕媽媽們喜歡在孩子面前自稱「媽媽」,這種稱呼的背後是否暗含一些心理動因,會不會從深層次上影響親子關係的健全發展?

為什麼新媽媽喜歡自稱「媽媽」

對於剛當媽媽的新媽媽來說,有時還不能馬上進入媽媽的角色,此種情況下,短時期內的自稱「媽媽」,有助於讓自己進入角色,儘快適應。

不要一直自稱「媽媽」,成為你自己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如果仍以「媽媽」自稱,容易導致對角色的固化:讓自己陷入這個角色而不能做另外的自己。其實,成了別人的媽媽後,「媽媽」二字並不是自己身份的全部。同時仍是為人女,為人妻,為人媳,更重要的是成為你自己!

當開口閉口以「媽媽」自稱時,實際上代表了對這一角色的陶醉:一方面,在潛意識裡,這可能是想在孩子身上滿足自己未曾完全滿足的自戀需求;另一方面,這可能導致與孩子之間關係過黏而不能正常分化。

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在一個健全的家庭里,它能滿足成員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和依賴之間的平衡。當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過於親密時,實際上正是破壞了這種自主和依賴之間的適當平衡,從而會影響孩子自主性的發展,孩子不能真正地做自己。

你、我的稱謂有利於親子關係正常分化

當有一天孩子長大時,便可能對這樣的稱謂產生反感,因為孩子總是要尋求獨立的,一旦長大,便要尋求自己的那個「我」,要完成與雙親、與原生家庭的分離過程。顯然,粘滯的親子關係,對這一分離過程會產生阻礙。改用「你」「我」的稱謂則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在親子關係之間形成清晰的界限。

為了讓孩子適時形成「你」、「我」的概念,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多運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不妨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時,成人可以跟著說「是的,是你的」。

專家建議

年輕的媽媽們,為了能更好地做自己,也為了孩子的人格健全發展,請不要在孩子面前自稱「媽媽」。

在孩子面前,以「我」相稱,是最簡單卻也是最好、最有益的。

在孩子特別需要的時候,可以說,「孩子,不用怕,有媽媽在,媽媽會陪你的!」但僅限於個別情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167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