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遇到一件不開心甚至難過的事情時,你會怎麼做?說事實講道理?或者「坑蒙拐騙」的安慰?再或是無動於衷靜觀其變?
然而,有時候你會發現,不管你做什麼,無論你如何做,事情不僅得不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真是越哄越哭,越哭越凶……哎,孩子心理到底在想什麼?
都說孩子氣孩子氣,可你真的理解孩子「氣」的事什麼嗎?下面通過一組漫畫來看看孩子是如何「氣」的。
孩子憤怒過程的圖像

爸爸悠閒的看著報紙,孩子邊晃著腿邊愉快的吃著冰激凌

冰激凌掉了……

孩子——不開心,太讓人失望了
爸爸——沒什麼大不了的,在好心安撫孩子

孩子——這可是件大事,爸爸不理解我……用大聲哭,讓爸爸看看自己有多失望
爸爸——真小題大做,本來就是你的錯,不應該在椅子上晃來晃去。
孩子——非常不能接受爸爸嚴肅的語調和憤怒的言語,覺得很委屈,哭更大聲了

爸爸——怕麻煩,想讓孩子趕緊安靜下來,再買一個
為時已晚,孩子已經完全喪失了理智

區區一個冰激凌竟然引起一片混亂,爸爸心想:這孩子該揍了……

在上面的這場憤怒過程中,孩子出現了麻煩,拉響了自己的「警報系統」,爸爸用自己認為的最佳方式來安慰孩子,然而不但沒成功,還讓局面更混亂,家長看孩子不順眼,孩子看家長也不順眼,然後他們就衝到了「憤怒之巔」。
孩子憤怒過程圖解

爸爸——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雖然不該搖晃椅子,但知道現在不是教訓孩子的好時機。

了解孩子的想法後,爸爸對孩子表示同情。

孩子仍然很傷心,爸爸給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爸爸的話,讓孩子覺得自己獲得了重視和理解,所以悲傷情緒沒有加重,而是思考該怎麼才能改善目前的情況。

爸爸不斷的安慰孩子,讓孩子覺得爸爸是理解自己的。

完全沒有生氣,喊叫!爸爸可以給孩子再買一個冰激凌,並趁機讓孩子明白以後吃冰激凌的時候,不要搖晃椅子。
爸爸如果不再給孩子買冰激凌,最好先向孩子解釋原因,讓孩子自己思考。爸爸先接受這個事實,然後幫助孩子更好的控制情緒,並儘快消除抑鬱情緒。過後孩子可能會重新思考,並想出解決辦法。
所謂理解與共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育兒方法。父母用「理解與共情」的方法回應孩子,孩子以後才能習得「理解與共情」的能力。
理解與共情,是指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能夠為了他人而對自我的行為作出一定的調整,比如為了不對他人造成傷害,而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別人哭了,知道那是悲傷,別人笑了,知道那是快樂。學會理解與共情,是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孩子生氣不開心或者難過,家長首先要暫時把自己的情緒與批評想法放在一邊,體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並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你可以告訴你對他想法的推測(不要過於自信或武斷,因為你無法確定你說的就是對的)。你也可以描述下你對他想法的看法,儘可能說的幽默點。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