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寶寶很稚嫩,作為新手媽媽,總是十分擔心寶寶患病。那麼,在新生兒時期,寶寶可能最容易患什麼疾病?應該如何正確護理?以下介紹的13種新生兒常見病,媽媽們都了解嗎?趕緊一起來看看吧!
1
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通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一般表現出全身皮膚、雙眼、小便都發黃等症狀。
♦防治&護理方法:
1)儘早喂食,及時排出胎便。寶寶出生後,媽媽應在諮詢醫生的建議後儘快給寶寶喂奶,以便排出胎便。胎便中的膽紅素如果不及時排除,會導致寶寶體內的黃疸增多。當寶寶的胎便由黑色變成黃色時,則表明寶寶體內的膽紅素大部分都已經排出來了。
2)及時補充水分。判斷寶寶體內是否缺水,可以觀察寶寶的小便顏色、頻率等。如果寶寶尿液的顏色過深,且一天之內少於6次,則可以判斷寶寶體液攝入不足,應及時補充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出。
3)多曬太陽,儘量安排寶寶在向陽的房間住。在醫院,如果寶寶黃疸指數超過15mg/dL,醫生會通過照醫學藍光來讓膽紅素的含量降低,而自然光的波長和醫院所用的光波長是一樣的,因此可以通過曬太陽讓寶寶的黃疸消退。但是不宜長時間照曬,也不宜在強光下暴曬。
2
尿布疹
尿布疹是發生在裹尿布部位的一種皮膚炎性病變,也稱為嬰兒紅臀,表現為臀部與尿布接觸區域的皮膚發紅、發腫,甚至出現潰爛、潰瘍及感染,稍有輕微的外力或摩擦便會引起損傷。
♦防治&護理方法:
1)要處理寶寶尿布疹,可在媽媽幫他換尿布時,用性質溫和的肥皂與溫水徹底洗凈不舒服部位。
2)儘量不要去摩擦長尿布疹的位置。
3)避免使用寶寶濕巾,因為它們可能含有酒精。
4)然後讓寶寶的屁股風乾一會兒,他的皮膚接觸空氣會對緩解尿布疹症狀有幫助。
5)在患尿布疹的部位上抹一些滋潤軟膏,例如凡士林軟膏或鋅氧化物,保護皮膚免於進一步的不適。
6)當寶寶出現尿濕時,就立刻幫他換尿布。
3
鵝口瘡
鵝口瘡是口部一種常見的酵母菌感染性疾病,又稱真菌性口炎。它並不嚴重,通常看起來好像寶寶的嘴巴內或嘴唇上有凝結的牛奶。鵝口瘡最常發生在新生兒身上。假如生產的媽媽患有真菌感染的話,也可能在寶寶通過產道時傳染給寶寶。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嘴巴內出現白色碎片或板塊。
♦防治&護理方法:
1)如果媽媽親自哺乳且認為自己的乳房疑似有真菌感染的話,要注意感染情形。乳房真菌感染的現象包括乳 頭乾燥、發癢而且疼痛。
2)假如媽媽喂食寶寶奶粉的話,要煮沸奶嘴和奶瓶進行消毒。
3)如果寶寶正在服用抗生素的話,那麼未經醫生指示別讓他停止用藥。
4)如寶寶出現喂食情況不佳、有脫水現象或體重減輕時,就需就醫。假如他出現發燒或有二度細菌感染現象,同時皮膚發紅或流血的話,就需請兒科醫生診治。
4
腸絞痛
腸絞痛是新生兒常出現的現象,而且可能持續到寶寶三到四個月大,甚至是六個月,多發生在夜間。寶寶腸絞痛時會突然性大聲哭叫,手握拳狀,膝蓋縮起,喂食奶水以及安撫均不起作用。一般認為,3個月內的寶寶腸道神經尚未成熟,腸蠕動容易異常的過快或過慢,從而出現腸絞痛。此外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容易在喂食時吸入大量空氣,這也是腸絞痛的原因之一。
♦防治&護理方法:
1)幫助寶寶排出腸胃中過多的空氣。當寶寶腸絞痛發作時,應將寶寶豎抱頭伏於肩上,輕拍背部以排出腸胃中過多的空氣,並用手輕輕按摩寶寶腹部。
2)用布包著熱水袋,輕輕敷在寶寶的肚子上。注意熱水袋的溫度不能過高。
3)如果寶寶的腹部脹氣厲害,且長時間沒有排便,這時候可以使用寶寶開塞露,幫助寶寶通便排氣。
4)如果寶寶在哭鬧的同時出現體溫升高、臉色異常、反覆嘔吐等情況,則要及時送到醫院,不能耽誤了最佳的就醫時機。
5 佝僂病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由於鈣、磷或維生素D缺乏,可能引起新生兒佝僂病。佝僂病對寶寶常造成嚴重後遺症,因此預防重於治療。
♦防治&護理方法:
1)應及時為寶寶補充維生素D。早產兒、雙胞胎更應該重視佝僂病的預防性服藥,寶寶出生後14天開始常規服用維生素D,每日400-600國際單位,約合濃縮魚肝油滴劑,每日2-3滴。
2)多曬太陽。寶寶滿月後,在有陽光的天氣里給寶寶進行日光浴,開始時每日5-10分鐘,待習慣後每一周增加5分鐘,逐漸增加到外出2-3小時。
3)進行戶外活動。適當帶寶寶參加戶外活動,有助於提高寶寶的抵抗力,減少感冒情況發生,更重要的是,寶寶皮膚接觸日光照射後,紫外線可以促進鈣的吸收,達到預防佝僂病的目的。
4)為寶寶及時補鈣。根據月齡不同,寶寶對鈣的需求量也有所差異。0-6個月的寶寶每天需要鈣400毫克,6-7個月每天需要鈣600毫克。
6
產瘤
有些剛出生的寶寶頭部可摸到一個腫起的小包塊,這是因為寶寶的頭部透過母親狹窄的產道時容易受擠壓,擠壓的部位發生皮下血腫所致,醫學上稱之為產瘤。
♦防治&護理方法:
1)無論是產瘤還是頭部血腫,媽媽都不要揉按,只要每天注意觀察色塊大小的變化,同時觀察寶寶胃口、活動力、臉部表情是否正常,生活作息是否有異常。這樣為了能給醫生提供第一手資料,利於診斷和治療。
2)頭部血塊吸收比較慢,切記用針挑破,或用注射器去抽血液,否則會因帶入細菌而發生感染,引起不良後果。
7
低血糖
新生兒低血糖多發生在出生後2-3天內,發病時間越早,血糖濃度越低。如果持續時間越長,越容易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永久性的不可逆損傷,因此需要儘早發現和進行早期處理。低血糖常發生於早產兒、足月小樣兒、糖尿病媽媽的寶寶,在新生兒缺氧窒息、硬腫症、感染敗血症中多見。一般症狀是:輕者臉色蒼白、出冷汗、哭鬧不安、尋找乳 頭,重者抽風、昏迷,還可能出現有臉色一陣陣青紫、哭聲微弱、呼吸增快或暫停、四肢癱軟無力等。
♦防治&護理方法:
1)儘早喂奶。在寶寶出生後6小時內就應該開始喂奶,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生後能儘早開奶。如母乳不足,可喂葡萄糖或白糖水10-30毫升。
2)監測血糖。避免可預防的高危因素(如寒冷損傷),高危兒在出生時應監測血糖。通常化驗檢查新生兒血糖水準低於1.66-2.22mmol/L時即為低血糖。
8
敗血症
血液中毒又稱敗血症,是當細菌進入血液中而造成感染所致。在大多數的情況中,血液中毒會繼身體某些其他部位出現局部感染之後出現,例如,盲腸、牙齒或鼻竇感染、尿道感染、耳朵感染或遭受感染的傷口或燒傷。
1)若在家中,醫生可能建議媽媽用醋氨酚或異丁本丙酸來處理髮燒或不適情形。
2)同時要讓寶寶多攝取流質。
3)假如寶寶突然出現高燒,或身體任何地方有感染的現象,如燒熱、變紅或排除分泌物,就需就醫。
9
肺炎
肺炎是由細菌、病毒或化學刺激物所引起的一種肺部炎症。肺炎的已知原因超過五十種,它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發生在寶寶、幼兒和老年人身上時情況最嚴重。肺炎的症狀有多種,但以下幾種要特別留意,包括發燒、咳嗽、痰內可能有血或血絲、呼吸急促、疲倦、畏寒、胸腔疼痛等。
♦防治&護理方法:
1)假如你的寶寶出現肺炎症狀,在他睡覺時使用涼霧增濕機增加空氣內的濕度。
2)除非醫生指示,否則別使用咳嗽藥。
3)如果有痰產生的話,你可不想要用藥物來壓制咳嗽,因為咳痰能幫助身體去除肺部的分泌物。
4)要多喝水。
5)寶寶想睡時就讓他睡。
10
肝炎
新生兒肝炎多和母體感染有關,起病於滿月之內,多數由病毒引起,特別是B型肝炎病毒是十分重要的病原,目前尚有許多新生兒肝炎病因未明。
♦防治&護理方法:
1)做好隔離。B型肝炎病毒會透過胎盤深到胎兒的血液中,是胎兒也易患病。如果驗血結果為陽性,這種肝炎是具有傳染性的,餐具、衣物等都要隔離。因此,如果孕婦有B型肝炎時,應該及時發現新生兒是否也有B型肝炎,以便對寶寶做好隔離。
2)做好空氣流通工作。得肝炎的寶寶,他的房間要定時開窗,保持空氣流通。如果寶寶得的是傳染性肝炎,最好把房間隔離成污染區和清潔區。寶寶只能在污染區活動,使用物品必須經過消毒處理後才能進入清潔區。
3)隔離的時間從發病日算起,通常為30天,如果寶寶肝功能仍未恢復正常,可適當延長。
11
肛門感染
新生兒肛門周圍感染是新生兒期較常見的疾病,由於臨床表現不明顯,往往被忽略,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形成肛瘺。
♦防治&護理方法:
1)保持臀部清潔乾燥。在新生兒便後用溫水清洗肛門,尤其在腹瀉後臀部已經發紅時,更要衝洗肛門,並用清潔軟布輕輕擦乾,保持臀部的清潔乾燥。
2)選擇合適的尿布。新手媽媽應該選擇尿布質地為柔軟且吸水性強的新棉布,或選用一次性紙尿布。幫寶寶擦肛門不要用尿布,更不可用力。
3)及時就診。如果發現寶寶肛門周圍有硬結,應該進行溫水浴或者熱敷,促進吸收。如果已形成膿腫,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12
硬腫症
新生兒硬腫症是指在新生兒時期,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伴有水腫、低溫等臨床症狀。
♦防治&護理方法:
1)最好在醫院治療。患硬腫症的寶寶最好在醫院治療,護理寶寶時,首先要恢復體溫,使寶寶體溫不低於35℃,病情較輕的寶寶,可放置於26-28℃的室溫中,用已烘熱的棉被、衣服和尿布,外置60℃熱水袋,使其逐漸回溫。
2)確保能量供給。當寶寶體溫恢復後,需要補充足夠的能量。當寶寶體溫恢復至34℃以上時,可開始喂奶,吸吮能力弱寶寶,可用滴管喂奶或者鼻飼。吸吮能力增加後用小孔乳 頭試喂,沒有青紫發憋的情況可以逐漸增加奶量。不能吃奶的寶寶應該從靜脈給予營養液。
3)定期翻身。寶寶因硬腫,肢體活動受限,所以媽媽要給寶寶勤翻身,以防止局部壓傷。
13
淚囊炎
新生兒淚囊炎是比較常見的眼病,表現為寶寶的眼睛經常會出現淚眼汪汪的情況。或者發現在寶寶的眼睛裡會有許多膿性分泌物流出,有的是出生以後第一天就有症狀,有的大概一周後或者一個月以後出現。一旦發現,要儘早治療,因為長時間不治療,可導致結膜和角膜炎症,引起角膜潰瘍,甚至發展為眼內炎症。
♦防治&護理方法:
1)局部使用抗生素眼液。如果寶寶被確診為新生兒淚囊炎,媽媽也不要太著急,因為大多數的寶寶在6個月內,淚道仍處於不斷發育的階段,可先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通常是在局部使用抗生素眼液,配合大眼角皮膚(淚囊部)按摩,促進淚液網鼻淚管方向流動,每天做2-3次,病情較重的患兒可增加至4-6次,每次1分鐘。
2)治療一段時間後,薄膜會自行破裂,淚道也會變得通暢。如果經過一段時間按摩後症狀仍未緩解,可以去醫院加壓沖洗淚道,將薄膜衝破。
-End-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10492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