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故作驚人之語,如果你見過那些讓人心痛或者心酸的個案——厭食症、抑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你會明白此話中的苦心!
那些跟孩子"親密無間"的父母,常常徹底廢掉了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沒法獲得健康的發展,在心理甚至身體上都變成病號。為了孩子,你得有意識地離孩子"遠"一點。
讓孩子「適時」滾出媽媽的被窩
如果孩子5歲了還跟你睡一張床,還要跟你擠一個被窩,那麼是時候讓他/她"滾"下去了。
如何睡覺,這裡面暗藏著家庭關係的重要信號。如果你家床上經常睡三個人,或者乾脆是爸爸讓位給孩子,自己睡沙發,這可能預示著你的家庭關係比較混亂。
爸爸在家缺乏應有的地位,那麼他自然也很難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當然,這更是暗示出孩子跟媽媽過度糾纏,過於親密了——如果一個孩子不願意跟媽媽分開,就是要跟媽媽睡在一個床上,他/她是沒辦法獨"立"起來的
給孩子空間,別把它整個「占滿」
以"愛"的旗號,踐踏孩子心地
你家的兒童房,真的是你孩子的嗎?如果它是按照你的意願布置的。如果孩子弄得髒亂點就會被訓斥一頓;如果孩子不能請小朋友來玩,因為媽媽喜歡整潔清凈……
還有,媽媽老想著幫孩子,比如孩子搶玩具,媽媽趕緊說,別搶別搶,媽媽再給你買一個。生怕孩子吃虧,著急地給孩子灌輸如何討人喜歡,著急地支招如何勝過小朋友……剝奪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把孩子所有時間都排得滿滿的,給孩子報各種班:畫畫班、游泳班、鋼琴班、講故事班、思維訓練班……生怕孩子荒廢了光陰,不給孩子留白,不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發現自己的興趣。
如果你也是這麼當媽媽的,那麼,你的孩子就整個兒被"媽媽"占滿了,孩子並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大人經常無意識地強制孩子,不知不覺間,我們打著"愛"的旗號,以"為孩子好"的名號,肆意踐踏著孩子的心地。
粗暴施壓"成功廢掉"孩子
如果孩子的反抗能讓我們清醒些,看到我們的自以為是實際上在干擾和破壞孩子的成長,趕快調整和改變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我們做父母的水平就提高了一截。
極端的情況是:如果我們堅決認為孩子"不聽話","不乖",甚至認為孩子有問題,更強制和粗暴施壓,好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那個"聽話"的孩子,可能真的被媽媽摧毀了。
媽媽要給自己留空間
媽媽心裡流的淚,常常很容易流到兒子的心裡去。不要以為藏起來孩子就不知道,你過得好不好,有個人比你還清楚——媽媽的感受,常常變成孩子的感受。
所以,孩子3歲以後,你得有自己的空間,不管是工作、興趣愛好還是朋友。總之,這個跟子無關的空間,可以讓你跟別的成年人交流,能夠給你補充精力,得到快樂,讓你更有能量做媽媽。
這也意味著你可以對孩子說"不",當你需要自己的空間時,孩子也要學會尊重和接受這個事實:他/她也不能完全占有媽媽,而這恰恰在鼓勵你的孩子自立。
遠子遠到多遠
遠子,不是說把你的孩子扔得遠遠的,你跟他/她劃清界限,各自不相干,讓他自生自滅。那樣"遠"子,孩子會向你討債的。
焦慮不安型的媽媽根本無法跟孩子分離,親子不如遠子這句話,更多是為她們說的;即便她們牢牢記著"遠",跟孩子的距離也比較近,需要掙扎和努力才能做到"遠"。
假如你是迴避型,本來就不喜歡太過親密的人際關係,你跟孩子的關係已經夠遠了。迴避型媽媽會幹脆把孩子扔給老人或者保姆,把孩子送進全托的幼兒園,孩子哭鬧得再厲害都懶得搭理,讓孩子自己收場……
焦慮不安媽媽需要學習才能做到的事,對迴避型媽媽來說易如反掌。問題是,她們無法跟孩子建立安全的情感聯接。
那麼你需要做些努力,跟孩子靠得近點:花更多時間跟孩子相處,特別地多為孩子做些事,給孩子買禮物,多多抱TA,學習對孩子的情緒更敏感些……你需要學習如何跟孩子親密。
遠和近是一個相對概念
它意味著媽媽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成長、變化和需要,承受住焦慮擔心,逐漸放手,允許孩子自己做主,允許他長大,允許他不需要媽媽,允許他犯錯,冒險,離開我們,成為他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9878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