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你知道這對孩子的危害有多大嗎!

棋子傀儡| 2016-05-24| 檢舉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在童年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壹生的性格命運。母嬰關係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大量個案是母嬰關係失敗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難以言表,非常艱難而長期的自我成長才能修復。育兒,愛與自由是永遠的答案。

哭聲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給我壹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壹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這是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名言。現在國內網上瘋傳的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行為主義者的理想國就是壹個徹底程序化了、光禿禿的,沒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來看看大師本人的家庭被訓練得如何。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壹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壹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壹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壹種感情基礎。」

悲劇的種子其實早在華生童年已經種下。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童年對愛的絕望,讓約翰·華生傾壹生之力,打造了壹個「沒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國」。

哭聲免疫法曾在美國風靡壹時,但是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付出壹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壹。如今,在歐美生過孩子的媽媽都會得到助產士和醫生的「親密育兒」的建議。親密育兒,按需喂養,已經成為歐美國家最基本的共識。

從專業心理學角度解讀親密育兒

嬰兒出生後處在和母親壹體的感覺中,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哭泣的嬰兒,嬰兒的整個世界已經開始崩塌,承受地獄般的煎熬。

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係里,嬰兒自主地微笑,激盪起母親的喜悅,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壹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衝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成為心理學所說「自我實現」的人,他們會發自靈魂深處對生命充滿熱情和創造力,於人友善,同時會堅定的扞衛自己。

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後,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後,嬰兒對世界有壹個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要毀滅壹切。連環殺人狂,精神分裂症等最嚴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在得不到回應的煎熬中,嬰兒會累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到了兒童期,可能壹些非常小的挫折,就會讓孩子無理取鬧大爆發,對父母拳打腳踢,瘋子壹樣不可理喻;有時候面對壹點危險都沒有的事物,卻驚恐發作,害怕得恨不得躲進子宮裡。完全不像正常兒童,面對新鮮事物,可能有點害怕,但還是滿懷好奇去探索。

如果媽媽渴望壹個安安靜靜的「乖嬰兒」,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無理取鬧」都不願理睬甚至打擊,孩子只能主動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僅剩壹點維持活著,不再對這個世界發出吶喊,成為壹具悲哀的行屍走肉。

夜哭,因為孩子需要你

有些嬰兒經常會在夜半啼哭,於是壹些「專家」又跑出來指點,說夜奶頻繁會導致嬰兒睡眠不足,影響大腦發育,要戒夜奶。相信這些說法的媽媽,如果你自己夜裡餓了,或是做噩夢驚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還是給你熱點牛奶,來個溫情的擁抱?

嬰兒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體穩定性」。就是說,壹個東西,看見的時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見就不存在了。我家貓就是這樣,桌球如果滾進沙發底,小貓咪不會去找,大貓咪知道桌球雖然看不見但還是存在,會去沙發底尋找。這就是為什麼,嬰兒喜歡玩「藏貓貓」遊戲,大人用手把臉蓋上,再打開手露出臉,嬰兒會很驚喜的笑,因為剛才你明明不存在,怎麼又出現,然後又消失,又出現,太神奇啦。大壹些的孩子,已經建立了客體穩定性,這個遊戲就不再逗笑。

有時候媽媽僅僅去上了個廁所,嬰兒也會大哭,因為真的以為媽媽消失了。嬰兒需要經常透過媽媽的撫慰,確認自己和媽媽的存在。就像鏡子壹樣,嬰兒透過媽媽溫情的容顏,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有些「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記不住自己和別人臉部的細節,因為他們曾經很少得到媽媽深情的注視,即使看到媽媽,也常是空洞無物的眼神。

《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如同噩夢壹般,很像嬰兒的思維過程。嬰兒的世界充滿幻想,沒有邏輯,既有美好創意的壹面,也有如《生化危機》壹般的破碎和噩夢,佛洛依德稱之為「初級思維過程」。這個過程,通過父母的撫慰,逐漸人性化,邏輯化,同時成為天馬行空般創造力的來源。如果這個時候還要訓練孩子「獨立堅強」、「完整睡眠」,就是將他推進無底的地獄。不知道那些為孩子腦神經發育著想的專家,這時候是要保護孩子發育什麼呢,發育被迫害妄想的神經迴路?

孩子哭,很簡單,依母親的本能,去撫慰他。任何違背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當然,這也是心理醫生有飯吃的基礎。為了避免你的孩子將來花大量時間和金錢看心理醫生,盡情的親密育兒吧。無論他的「正面」行為,如微笑,還是「負面」行為,如哭鬧,都能得到及時而溫暖地回應,他會感覺自己的雙腳紮根大地,踏實而心安。他可以成為靈魂深處召喚他成為的人,世俗的價值體系可能會嘲笑他,最終,他的成就讓世人驚為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其實,他只是壹個最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應得的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929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