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昨天,你的孩子還是襁褓中那個除了吃睡還很聽話的乖寶寶,轉眼間, 他不僅能掙脫你的手去干你不讓他做的事,甚至父母說什麼他都說「不」,一旦不隨他意,就開始大哭撒潑,甚至賴在地板上不起來……到底寶寶怎麼了?(頭痛)
原來,寶寶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1歲半~3歲),這樣的變化讓家長們往往不知所措……
這些媽媽的心聲和無助感,戳中你的痛點了嗎?
為什麼2歲左右的寶寶會這樣?
1、孩子「造反」其實是成長的表現
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到了兩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提高,能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的想法、願望,可以和他人不同。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處世觀點,並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這時,身體和動作的發育使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所以,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發展階段,並不是你的孩子特別淘氣,也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特別有問題。而是孩子享受成就感的一種方式,更是他們走向成熟、建立自信的重要過程。
2、寶寶難以適應爸媽的角色改變
小嬰兒期的寶寶,大人是他們的照顧者。寶寶一哭,馬上就有人給他喂奶,或是換尿片,或是抱起他安撫好久……所以小嬰兒自然地以為自己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人,而大人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他的需要。到了寶寶兩歲左右時,父母對寶寶不再是單純的照顧,而是增加了很多教導。小寶寶開始意識到不是父母要聽他的話,而是他自己要聽父母的話了!這讓小寶寶感到很失落,於是他發脾氣了!所以美國人把兩歲的孩子叫做「terrible twos」(可怕的兩歲)。
3、大人以自我為中心,未照顧到寶寶的感受
還有一種情況,是意見不同時,大人沒有照顧到寶寶的感受,只是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寶寶沒有話語權,就會用另外一種偏激的方法來爭取平等,以抗拒的方式來表示對大人意見不滿。而種抗拒在大人看來,就是「叛逆」。所以,如果大人一直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考慮寶寶的感受,那麼叛逆期反而會變長,甚至持續到幼兒園和小學都有可能。
家長如何應對寶寶的叛逆期?
反抗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策略1:堅守原則
場景1:
孩子已經在遊樂場玩了一個多小時,到飯點時,「咱們該走了吧?」「不!」「那再玩5分鐘」,過了5分鐘再問:「現在必須回家了!」「不!就不!」最後,演變成一場生拉硬拽和號啕大哭……
孩子為什麼這樣:這個階段的孩子之所以很難遵守大人設定的活動安排,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子沒有什麼時間觀念,不能預期未來,他們是典型的「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的狀態。因此,當他們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中時,讓他們轉換活動往往會遇到強烈的抵抗。
袋鼠麻麻支招:這個事例當中的媽媽明明已經說了離開的時間,卻未能果斷地帶孩子走,以致遭到孩子抵抗也束手無策。如果你已經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走,就一定要堅持。千萬不要跟孩子討價還價或無止境地講道理。你要堅守原則,是就該說「是」,不是就該說「不是」。相反,如果你已經定好了時間,卻無法堅持,那什麼技巧都沒有用!
場景2:
帶孩子逛商場,本來是買別的東西,但路過玩具區時,孩子突然看見了一組積木非買不可,而類似的積木你已經買給他了,你說不行,他就開始大哭,甚至賴在地板生不起來,周圍人投來異樣的目光,你沒辦法,狠狠心,買了孩子想要的積木……
孩子為什麼這樣:也許孩子在家裡發脾氣我們還可以理智處理,但是在公共場合發脾氣,在別人的目光之下,要保持理智、維持原則,就有點困難了。一旦孩子發現父母在公共場合很容易讓步,他就會學會在公共場合大鬧來控制父母。
袋鼠麻麻支招:孩子當眾大鬧,絕對考驗你的心理承受力:他人的目光有幸災樂禍的,有懷疑你虐待孩子的,有認為一定是家長粗魯的……對待這種目光,最好就是視而不見。
如果每次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都要買,那麼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時,一定要讓他知道「這樣做是絕對不行的」。要知道,孩子的過度要求基本是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養成的,著名心理學家張道龍說:「正是我們自己教會了孩子如何對付我們。」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不應遷就或粗暴拒絕,而應該用行動告訴他:不合理的要求,我不會滿足你,只有你確實需要,我才會滿足你。
策略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場景:
一位媽媽問:「我兒子兩歲八個月了,一個月前我剛送他上半天制的幼兒園。在此之前,他不執拗,凡事有商有量;但這之後,他好像突然就叛逆起來,稍不如意就撇嘴,甚至做出打人或者拍打東西的動作,「不」、「就不」時刻掛在他的嘴邊。究竟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她突然性情大變,我該如何引導?「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其實,案例里這個孩子的反應看起來比較正常。反而父母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日面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經常採取命令、要求的態度和語氣,甚至簡單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行為?
袋鼠麻麻支招: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做選擇題。比如,睡覺時,父母可給出的選擇可以是:「咱們是現在上床,還是五分鐘後上床?」父母給出的選擇其實是事先篩選過的,並且自己可以接受的。這樣做,父母既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到良性引導,也不會令孩子感覺自己是被控制的,相反還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如果孩子不要你給出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後再重複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有的父母對孩子過於耐心、民主,經常會反覆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父母這麼說只是給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說「不」的機會。更糟的是,這些父母還需花費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釋、勸告、講道理。他們其實已被孩子左右,並未起到很好地引導孩子行為的作用。
袋鼠麻麻有話說:
「叛逆期「是寶寶成長的必然階段,但「可怕的兩歲」並不可怕,只要你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並採取合理的策略解決問題,相信你一定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且幫助孩子塑造一個良好性格!
想要了解更多寶寶成長心理相關的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醫知袋鼠」(jjkkczj),然後回復關鍵字「寶寶心理」,閱讀相關資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