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蜱蟲……還讓不讓人好好迎夏了

Chai Ku ...| 2016-05-21| 檢舉

從杭州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所了解,眼下已經進入手足口病的高發時間,根據疾控部門的統計,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手足口病的發病人數大約有20%的增長,預計今年可能是個手足口病發病「大年」。由於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都由腸道病毒引起,屬於同一類病毒,因此,最近皰疹性咽峽炎也比較高發,提醒家長要注意預防。

醫院:發熱不肯喝水很可能是皰疹性咽峽炎 每年5月,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會迎來一波高發。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同一類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皰疹性咽峽炎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傳播,初期症狀和感冒有點像,高熱、情緒不佳,咽紅厭食,小一點的孩子會流口水,大一點的孩子能表達,會說自己嘴巴痛或者牙痛。隨著病情發展,患兒咽峽會有皰疹出現。 與手足口病不同的是,皰疹性咽峽炎是口腔咽峽部位有皰疹,而手足口病患兒的手心、腳掌、臀部和口腔都會出現皮疹或皰疹。 皰疹性咽峽炎從發病到痊癒,病程一般在7-10天左右,家長不必過分擔心,到醫院抗病毒和對症治療即可。但也不能太放鬆,如果發熱持續3天39℃以上,面色蒼白、皰疹也較為嚴重,要及時就醫,謹防發展成手足口合併腦病,帶來生命危險。 得過一次皰疹性咽峽炎後,還會再感染嗎?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病毒很多,孩子可能因為這個病毒感染了,對此有了一定抵抗力,但對其他病毒依然空白。因此,得過一次皰疹性咽峽炎並非有了免疫力,如果不注意,孩子還是會繼續得皰疹性咽峽炎。

疾控:今年可能是手足口病發病「大年」 杭州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所的相關負責人說,眼下,已經進入手足口病的高發期,從監測情況來看,從今年四月以來,杭州市手足口病發病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0%左右。根據發病規律,手足口病也有「大小年」之分。每當經過一個手足口病高發的「大年」後,人群的免疫力則會普遍上升,第二年就可能會轉入到發病的「小年」,相反,流行的「小年」之後則可能會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再次迎來「大年」。按照這個規律推算,2016年手足口病的發病數可能比去年高,但可能和前年差不多,屬於正常情況,大家不需要緊張。 一旦進入盛夏,進入高溫天氣,病毒也就自然消亡了。提醒這段時間要注意多洗手、多喝水、多通風,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

專家:蜱蟲可防,不必聞之失色 蜱蟲是一隻極小的蟲,只有三四毫米左右,與一般動物身上的虱子大小差不多,最大的也只有六七毫米長,長卵圓形,背腹扁平,體表顏色較淺。而吸飽血的蜱蟲則有七八毫米長,與甲殼蟲差不多大,血色透出表皮,呈暗紅色。身形和腿全部撐開變大。 被蜱蟲叮咬後,一般人都感覺不到,等蜱吸飽血後,體表會發腫或者發炎,而且有創口,這時才會有感覺。蜱蟲嘴部有3支刺吸工具。左右兩支是倒刺,可牢牢地將身子固定在宿主身上,中間一根管子則負責吸血。開始吸血時,它會分泌一種麻痹劑,因此人和動物毫無感覺。 蜱蟲是一種古老的昆蟲,本身並不帶毒,但當它從感染了相關病原體的動物身上吸血時就會被感染,再爬到人體上叮咬時,災難就發生了。 這個時候,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會產生併發症,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伴血小板、白細胞減少等,多急性起病,可伴乏力、噁心,部分病例可出現黑便、牙齦等部位出血等症狀,部分病例可出現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 據資料顯示,蜱蟲可傳播的疾病很多,主要有病毒類(如森林腦炎、出血熱等)、立克次體類(如Q熱、斑疹傷寒等)、細菌(如土拉菌、布氏菌等)、螺旋體(如萊姆病)及原蟲等。 蜱蟲喜歡人體皮膚較柔軟的部位,常附著在人體的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它也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如發現動物體表有蜱蟲寄生,應及時清除,避免被蜱蟲叮咬。 建議大家去草木叢生的地方,最好穿小腳褲,也可以把衣服領口、袖口、褲口紮緊;外出時還可以在裸露的皮膚處塗抹驅避劑,以防蜱蟲叮咬。如果被蜱蟲咬了,應該立即去醫院,讓醫生將蟲子取出,只要處理及時就無大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8788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