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一定都有情緒,情緒發展的教養重點在於「情緒自我管理的能力」與「情緒是否有逐漸成熟的跡象」。
兒童表達情緒的方式從原始到複雜,一般來說,六個月的孩子就知道可以用生氣制約媽媽;
兩歲後的孩子就會大量地說「不要」,來拒絕爸媽的要求;四歲孩子的壞脾氣,經常帶有測試大人底線及挑戰規範的心理層次;
六歲以後的孩子,則非常重視同儕的眼光,大量的負向情緒行為可能都來自於學校及團體。
兒童情緒發展成熟速度的快慢通常因人而異,而成熟程度則倚靠後天環境的培養。
生氣是人類的基本情緒,「愛」生氣這件事則與後天的家庭教育及教養有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提出,孩子在發展主動探索時,若得到正面的讚賞,
能夠有效增強孩子的主動動機,有助於孩子發展健康的情緒;
相反的,如果照顧者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是在探索,而大量禁止或責罰,孩子便容易產生挫折感並延長負面情緒停留的時間。
生氣也是一種情感的傳遞,是兒童的「原始語言」,連嬰幼兒都能以強烈的情緒來表達他們的需求和感受。
因此,了解孩子生氣的背後的特殊原因,才能跟孩子有效的溝通。
很多家長在第一時間總是對孩子說:「你看,你又愛生氣!你又亂發脾氣了!」
其實,這也是對孩子人格貼標籤的負面作法,真正正確的作法是對事不對人,不在第一時間用不正確的言教批評。
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理論經常被拿來討論負面人格的養成。
這個理論是說,一個孩子如果長期處在大量被批評的環境下,就會像一個廢棄的房子,本來只破了一扇窗,但過沒多久,你再去觀察其他窗戶也都被破壞了!
在我引導家庭處理教養問題的這十幾年來,真的發現不少年紀較大的孩子都會在評估的過程中跟我說這句話:「反正我就是爛!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他們在成長的環境中,缺乏大量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如果你覺得這只出現在學齡以上的孩子,那就錯了!很多五歲的孩子被爸媽拎來找我,
就是因為在幼兒園或平常愛生氣、不配合、不合群,整天被老師批評!其實這些幼兒行為,
都跟這群心智已經漸漸成熟的孩子容易放棄自己、變成低自尊及愛生氣有關。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盡量避免過度壓抑孩子情緒的流露,提供傾聽溝通的環境,適度地引導孩子學習以適當的方式去表達心中的感受。
此外,孩子學習情緒的方式,也可以透過家庭成員的角色扮演,提供大量的練習。
為了孩子往後有較為健康的情緒發展,主要照顧者最好也具有安定的情緒,因為近十年已有大量腦科學研究證實,情緒是會感染的。
生氣的情緒,當然也會傳到幼兒身上,被大量的模仿與學習。
「生氣」,是孩子在自己的需求不能做到或被否定時發生的,也是孩子最常表現的一種天生的負面情緒。
例如:他的要求未能實時滿足,他的行動受到阻止,又或者與別人爭玩具,被人搶走心愛的玩物,玩遊戲時與玩伴意見不一樣,這些情境都會使兒童感到挫敗、生氣。
父母必須適當介入,公平地當仲裁者,避免孩子經常性地利用生氣這件事,去尋求主要照顧者的關心。
孩子的情緒並非不能改變,父母正確的教養,有絕對的影響力。
孩子生氣類型對應的人格特質
①默默生氣型:消極對抗,容易放棄,不容易對事情負責。
②大哭大鬧型:處理事情沒耐心,挫折忍受度也較低。
③打人摔東西型:容易動手來解決社交上的挫折。
如何培養孩子適當地表達生氣
①同理孩子,跟孩子說:「爸爸媽媽知道你非常生氣。」
②進行陪伴,讓孩子有安全感,並有表達的機會。
③教孩子一同設立正確情緒宣洩的方法(跑步、打球,甚至揉報紙……)。
④等孩子較穩定,帶領孩子分析令他生氣的事件(注意!很多家長及老師太早介入,反而讓孩子說不清楚而更生氣)。
⑤帶著孩子想一想下次的問題解決策略,並幫他補充,例如提醒孩子不可以傷害他人、自己及物品等原則!
-----------------
覺得有用就轉給其他小夥伴吧!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