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竟是寶寶要生病的前兆,爸媽必看!!

寶寶的每次生病,對媽媽來說無疑是場「災難」,醫院跑斷腿,晚上不能睡,媽媽們甚至寧願病生在自己身上。其實與其等寶寶生病後惴惴不安,不如在寶寶生病前,把致病因素及時扼殺在搖籃里。寶寶不會表達,但是寶寶身體上的一些變化,竟是預示著寶寶要生病啦!要媽媽及早預防!

鼻側發青

健康的寶寶白白胖胖,臉色紅潤,很讓人歡喜。而如果寶寶鼻側發青則可能是患病的前兆。

中醫認為小兒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後,可損傷脾胃的陽氣,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寒濕內生,腹脹腹痛。

而腹內寒濕痛可使面部發青,可見孩子的鼻樑兩側發青,父母要引起注意,建議爸爸媽媽冬季儘量少吃涼性水果,應該讓孩子多運動。

舌苔又白又厚、不思飲食

健康寶寶吃嘛嘛香,按時進食,食量也較穩定。但是如果你發現寶寶食慾減少或者拒食的話,可能是寶寶患病的前兆哦!

正常的舌頭應是舌苔薄白,粉嫩清透,呈現淡紅色。

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氣有酸腐味,此時寶寶還會不思飲食,一般是寶寶體內有未消化的食物,引起積食,此時應服消食化滯的藥物,如小兒化食丹、消積丸等中藥。

要提醒家長的是,生病不一定就是食慾下降,有些疾病還會使寶寶食慾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兒童糖尿病,多飲多食,吃不飽,即使吃得多,體重也還是不升反降。這也是媽媽需要提高警惕的呢!

睡覺時翻動不安

健康的寶寶呼吸通常都是非常均勻、有節奏,不緊不慢的。嬰幼兒呼吸系統處於發育階段,患病時易引起呼吸異常

中醫上講「胃不和則臥不安」,如果小兒飲食過量,或吃了生冷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會引起小兒肚脹不舒服,往往還使小兒在睡眠中翻動不安、咬牙哭鬧的情形。

大便乾乾硬硬

寶寶的大便情況是了解寶寶是否生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便秘和腹瀉都預示著寶寶身體不適。95%的便秘屬於功能性原因,這並非身體本身異常,通常給寶寶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纖維食品就可解決這個問題。

正常寶寶的排便為軟條便。若大便變得乾燥難以排出,甚至呈小顆粒狀,或2~3天一次大便,多是腸內有熱的現象,可多給菜泥、鮮梨汁、白蘿蔔水、鮮藕汁服用,以下清熱通便。若內熱過久,小兒易患感冒發燒。

莫名持續哭鬧

如果家長細細觀察,寶寶情緒的變化也能預示寶寶是否生病了。健康的寶寶,通常都是氣色好,眼睛有神,不哭不吵不鬧騰,很容易滿足。但生病的寶寶則會表現出不同平常的異樣,如果寶寶有這樣的表現,爸媽就要多當心了!

孩子還小,對自己的不適不會表達出來,難受時便會用哭鬧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莫名地出現哭鬧不止的情況時,爸爸媽媽就要提高警惕了。

孩子哭鬧可能是發燒了渾身不舒服,不妨這時候幫孩子測測體溫做個檢查。

如何照顧生病的寶寶

量體溫

耳溫、肛溫、口溫、腋溫、背溫都可以用等來量寶寶體溫,以肛溫最接近中心體溫,耳溫和肛溫的關連性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也比較方便,但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常常不準確,不建議使用。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口溫和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量腋溫或背溫。量額溫常會低估不建議常規使用。水銀體溫劑在美國已建議不使用而改以電子體溫計。

耳溫因為方便迅速,常被用來量寶寶體溫,但三個月以上嬰兒幼兒成人才適用,使用不正確也會影響測量結果。測耳溫時,兩歲內是38度以上才算發燒。1歲以內的幼兒,量測時外耳需往耳朵後方拉。1歲以上及成人,耳朵需往上及往耳朵後方拉,以便耳道拉直。將耳溫槍測頭輕輕放入至合適的鬆緊度壓緊測量,對準耳膜角度必須正確。過多耳垢會干擾測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異常時量耳溫會有誤差,應改用其他方法量體溫。待在太冷或太熱溫度下,如剛洗完澡、屋外很冷剛入門,應避免立即量耳溫會不準。多次(三次)測量耳溫後,取最高值。當兩耳量出來之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餵藥

其實寶寶吃藥最好在飯前,即使吐藥要也不不會把剛吃完食物吐光,藥物千萬不可加入牛奶或飯菜中,免得孩子以後拒食,反而得不償失,不妨攪和在診所提供矯味糖水、果汁、果醬等口味重又平時少吃的飲料中試試看。

新生兒餵藥不妨將藥粉沾在奶嘴上或將藥粉藥水調在空奶瓶內讓嬰兒吸允,或使用餵藥吸管推入嬰兒的嘴內,以免藥物吃不乾淨影響藥效。

吃藥馬上吐怎麼辦?

吃完藥藥馬上吐,可等一、二十分後再餵一次,可少量少量分段餵,不要一次全部餵完。如吃藥後半小時才吐,且吐不多的,可再觀察。有些寶寶先天就對吃藥很抗拒,藥可以換無色無味或十分香甜(保險幾付藥物有限制)或部份改成藥水、吸入藥物及栓劑方式來治療。

喝奶及飲食須知

寶寶生病,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消耗需求增多,但往往消化功能卻變差,尤其是合併腸胃感染或身體病痛不舒服,寶寶常常食慾不好,令家長十分擔心,希望求醫生能加開胃藥,或怕營養不夠想補充高蛋白食質食物。其實寶寶身體寶寶生病時,消化和吸收能力會變差,不可能如同平常時的食量食慾,強行餵奶或餵食反而增加寶寶腸胃的負擔,應加強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以避免脫水,維持體力,食物以清淡容易吸收不太甜、不太油為原則。不好消化容易脹氣的副食品(如豆類、奶類)也可暫停,待病程改善,寶寶食慾會漸漸恢復。

喉嚨疼痛,避免熱食,以清涼容易吞食食物,如腸病毒引起的皰疹性咽峽炎寶寶,應該鼓勵或勉強生病進食涼軟易吞時流質的食物,如給予涼稀飯、涼牛奶、布丁、豆花、冰淇淋(過敏氣喘不宜冰品)。如果寶寶喉嚨不舒服但沒有咳嗽現象,除了不要吃過熱的奶或食物之外,可以吃些冰淇淋或是豆花等清涼的食品

嘔吐應先禁食 再少量多餐:

寶寶剛吐完的時候,最好能夠先「禁食」一段時間,讓敏感的胃休息一下,再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清淡的食物。有些父母有錯誤的觀念,尤其碰到比較會吵的寶寶和心軟的媽媽,在寶寶嘔吐後,會擔心寶寶口渴水份不夠,就立即餵食大量白開水,或是怕寶寶肚子餓、熱量不足而馬上餵予牛奶,結果反而越吐越厲害,使得嘔吐的病程拖長,嚴重時甚至導致脫水。

因為寶寶有消化不良或是腸胃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初期時,均有可能出現輕微的嘔吐現象,媽媽可以觀察寶寶有沒有發燒、腹脹、腹瀉、鼻水或咳嗽等症狀,再請醫生作進一步檢查。

寶寶有乾嘔、食慾不振的時候,亦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給些清淡的食物,例如稀飯、白吐司、蘇打餅乾等,而牛奶和豆漿則宜暫停食用,待消除乾嘔症狀維持一陣子之後再吃。

如果寶寶嘔吐得很劇烈,而且反覆嘔吐時,應立即禁食,由醫師診治病因。必要時須暫停任何飲食,觀察四到六個小時,再以少量的電解質水或運動飲料慢慢給寶寶試飲,沒有嘔吐後,再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吃些吐司、稀飯、饅頭、蘇打餅乾等清淡的食物。如再嘔吐則再禁食觀察。如果寶寶出現嘴唇很乾、精神不好、哭鬧卻沒有眼淚流出、尿液減少或體重減輕等,就表示有脫水現象,必須趕快看醫生並給予點滴注射。

腸炎 (拉肚子)

米湯是寶寶腸胃炎時的最好食物。不過由於其營養成份不足,短期一兩天尚可,長期食用恐會造成營養不良。腸炎時腸黏膜先會嚴重短缺的酵素就是「乳糖酵素」,乳糖不能吸收,使腹瀉更不易痊癒,也造成營養不足。因此,小嬰兒仍可給牛奶或母奶(濃度與量減半)餵食,依醫生建議換無乳糖的醫瀉奶粉,視症狀改善再漸漸恢復至原來的量和濃度,六個月以上之嬰兒可考慮暫以米湯餵食,必要也可換無乳糖的醫瀉奶粉。大一點寶寶,牛奶已不是主食,可暫停配方牛奶,換吃稀飯、嬰兒米粉、麥粉、吐司、白饅頭及蘋果泥等副食品。

運動飲料反加重腹瀉

寶寶急性腹瀉處理上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特別是小嬰兒容易導致脫水,必要時需住院打點滴靜脈輸液補充,對輕度脫水的寶寶,可先以口服電解液,當開水喝。但市售的話運動飲料不是口服電解液,因糖份(蔗糖配方)高,鈉、鉀含量不足,會越喝越拉。有些家長認為生病要多喝水,大量補充白開水或紅嬰兒水給寶寶,反而引起水中毒(血鈉偏低)。

寶寶生病應注意水份電解質補充

寶寶的體重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份,而新生嬰兒的水份佔到體重的百分之八十。加上嬰幼兒的腎臟器官尚未成熟,濃縮尿的能力比較差,體表面積比例也比較成年人大了兩倍多,容易喪失掉水份。尤其是在寶寶腹瀉、嘔吐、發燒流汗、呼吸次數快、痰和鼻涕分泌加多的時候,會造成水份和鈉、鉀等電解質的大量喪失。加上寶寶生病的時候,食慾就比較差,如果水份補得太少或是不恰當,嬰幼兒就很容易有脫水的現象。夏天罹患腸胃炎的機會比較多,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寶寶,很容易因為腹瀉而脫水,要特別的注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806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