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啼哭中藏著的秘密,麻麻都知道嗎?

嬰兒啼哭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嬰兒不能用語言表達或語言表達能力不成熟,常以哭鬧錶達要求或痛苦,現將非疾病原因的啼哭、疾病原因的啼哭及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生病告訴各位媽媽:

1.非疾病原因的啼哭

原因很多,如飢餓、口渴、冷熱不當、潮濕、體位不當、驚嚇,衣服過緊,被褥過重,尿布潮濕,睡眠不適,養成愛抱和晝眠夜哭等不良習慣,蚊蟲叮咬,銳物刺傷和大便前腸蠕動加劇。哭聲強度不大,持續時間不長,滿足要求或去除非病理性因素,啼哭停止。

2.從寶寶的啼哭性質,判斷是否生病

(1)突然劇烈啼哭,且掙扎不安應特別注意腸套疊、嵌頓疝、嬰兒腸痙攣、泌尿繫結石和銳物刺入。

(2)出現高調尖叫聲或哭聲發直,提示顱內出血、核黃疸、腦膜炎、腦炎或其他原因所致顱壓增高。

(3)哭聲單調,哭時無「傷心」感提示腦發育障礙或嬰兒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4)哭聲嘶啞,提示喉炎、喉水腫、白喉等。

(5)哭聲細小,提示先天性肌弛緩綜合徵或疾病嚴重衰弱無力。

(6)貓叫樣哭聲,提示染色體異常的貓叫綜合徵。小羊叫樣哭聲,提示為comelia de lange綜合徵。

3.從寶寶啼哭的時間,判斷是否生病

(1)進食前或午夜後啼哭,有可能是飢餓所致。

(2)進食或哺乳時啼哭,應注意口腔炎或鼻塞,以及吸乳時嬰兒上唇或母親乳房阻塞嬰兒鼻孔。先天性心臟病、肺部疾患、貧血等所致的缺氧不能用力吸乳或進食,也可啼哭。

(3)夜間哭鬧,應注意飢餓及晝眠夜哭的不良習慣。衣被不當,過熱或過冷。活動性佝僂病、腸寄生蟲病等也可以造成嬰兒夜啼。

(4)排便時啼哭,應注意結腸炎、膀胱炎、尿道口炎和消化或泌尿系畸形等。

(5)外物刺激啼哭遲鈍,反應比正常的嬰兒延遲,多提示大腦病變。

4.從寶寶啼哭的部位,判斷是否生病

(1)嬰兒身體某部有炎症、外傷、骨關節病變或痛覺過敏者,常因體位改變或觸及病變部位而哭鬧。

(2)抓扯耳廓哭鬧者,提示外耳道癤。

(3)轉頭或屈頸啼哭者,提示腦膜刺激症,顱內壓增高,或者有頸部軟組織損傷。

(4)睡時啼哭,抱起則不哭者多為不良習慣。

5.從寶寶啼哭時伴隨的症狀,判斷是否生病

(1)啼哭伴發熱、流涕、咳嗽者多系呼吸道感染。

(2)啼哭伴呼吸、心跳增快、青紫者多繫心、肺疾病。

(3)陣發性劇哭伴嘔吐或便血者,應注意腸套疊、腸梗阻、出血壞死性小腸炎、痢疾等。

(4)啼哭,多汗、枕禿、晚驚等,應注意佝僂病、營養不良等。

(5)啼哭伴面色蒼黃,或肝脾、淋巴結腫大者,應注意血液病。

總之,小兒啼哭時,應首先鑑別啼哭為疾病原因或非疾病原因。對於一時難以鑑別者,應繼續觀察啼哭的性質,規律和伴隨症狀等,細心查找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7819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