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氣就大鬧?3步驟幫助他

「情緒」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發展出來的呢?研究顯示,情緒的「表情」是與生俱來的。然而,這些往往都是最基本的情緒,只有「喜、怒、哀、懼」並不足以表達孩子的心情,而需要更加細緻的分化,而這分化的過程就是由家庭與學校的環境所塑造的。

圖片來源:新手父母提供

﹝案例﹞

小瑜在家裡排行老二,也許是因為上面有一個姊姊的關係,所以每次姊姊在學習時,總是會在旁邊一起聽一起學,媽咪常常不記得有教過他,但是他居然就學會了,而經常和姊姊比來比去。確實,小瑜很聰明伶俐又可愛,但他時不時就流露出「大小姐」脾氣,常常一不順心就生氣的又叫又跳,也不管是不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有一次還突然撲到媽媽的身上,又叫又哭的,媽媽老是搞不懂他究竟是在生氣,還是難過。媽媽真的很擔心小瑜的脾氣,如果以後和同學在一起時,一不順心就生氣,那一定會被同學排擠,會不會以後就被貼上「個性不好」的標籤呢?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情緒」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發展出來的呢?研究顯示,情緒的「表情」是與生俱來的,存在我們的基因裡面,因此無論是在地球上的哪一個地方,即使文化與語言不相同,但是「生氣表情」卻都是「皺著眉、撅著嘴、張大鼻孔」。所以就算語言不通,用「表情」也可以清楚傳達出彼此的「情緒」。然而,這些往往都是最基本的情緒,只有「喜、怒、哀、懼」並不足以表達孩子的心情,而需要更加細緻的分化,而這分化的過程就是由家庭與學校的環境所塑造的。

當孩子在小嬰兒時期,只有最原始的兩種情緒分類:「舒適」與「不舒適」。當嬰兒覺得「舒適」就會微笑顯得很開心,相反地不論是肚子餓、濕濕的、不安全,就會出現「哭鬧」的行為。這時,孩子還分不出來「難過」與「生氣」之間的差別,大約在三、四個月大時才會有明顯差異;並且隨著孩子的成長,到兩歲時孩子會開始對自己感到驕傲;到五歲後,可以察覺到更為複雜的情緒,像是謙虛、自信。隨著人際互動需求的增加,「單一情緒」漸漸地無法滿足生活上的需求,當孩子在六歲之後,開始察覺到有時兩種不同的情緒會同時出現,而變成另外一種全新的情緒,又難過又生氣而覺得自己很「冤枉」。「情緒」的成熟是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而不是當孩子還沒有成熟時,就替孩子貼上一個「個性不好」的標籤,其實孩子只是暫時還搞不清楚情況而已。

表情就是心情?

「表情」就是「情緒」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將這兩者混淆,表情和情緒往往伴隨發生,但是並不一定表情不好就表示心情不好。相對來說,通常小女孩的表情都明顯較為豐富,也因此比較吃香。想想同樣是犯錯,如果可以做出「楚楚可憐」的表情,被處罰的機率也就會比較低。相反地,如果是「面無表情」或「嬉皮笑臉」這時可能就會倒大楣。當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先分清楚孩子是「表情」不好,還是「心情」不好,才能正確引導。

老是在生氣嗎?

「表情」是模仿而來的,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生氣」的表情,也就會跟著模仿,結果常常是沒有真的「生氣」,卻看起來像在「生氣」。對於喜歡生氣的孩子,最不建議的方式就是使用更強烈的情緒來壓制孩子,因為孩子會錯誤模仿到不適當的「表情」,結果常常越學越錯誤。不妨,多讓孩子看看鏡子,讓孩子多做鬼臉,讓孩子熟悉自己的表情,也才能瞭解如何做出爸媽喜歡的「樣子」,自然也就不會看起來很愛生氣了。

就是要惹人生氣?

孩子很「白目」,就是要惹人生氣?其實,絕對不會的,通常很容易惹爸媽生氣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爸媽哪時候要生氣,所以經常到了被處罰時還搞不清楚狀況。其實,當我們要生氣前,會有一個「預備表情」來提醒孩子,只是這個暗示通常只會在我們的臉上出現兩至三秒,倘若孩子不能很快地察覺、分析爸媽的表情暗示,往往等待他的就是真的處罰了。建議,爸媽在生氣之前,需要事先「預告」,讓孩子清楚知道你要生氣了,這樣比你在那裡擠眉弄眼要來得有效多了。有些小男孩甚至要到了三年級以後,才較能準確判斷大人的表情。

就是「態度」不好?

「態度」是很難讓孩子理解的,畢竟它看不到、也摸不到,因此爸媽必須要更明確的和孩子說明,究竟要做到哪些「動作」才表示爸媽滿意了。之前有一個案例是,一個中班的小男生,常常被學校老師抱怨,因為每次和他說話時,總是一副要聽不聽的樣子,常常讓老師氣得要命。在評估的時候才發現,他的肩膀居然一高一低,所以他每次都以為自己已經站正了,但實際上頭卻歪向一邊,所以看起來就像是故意歪著頭說話,眼睛也很自然地往旁邊飄移。當老師越兇時,他越想將頭擺正,卻又越移越歪,結果就使大人更生氣。責備往往沒有什麼作用,了解孩子,清楚和孩子說明你要的「動作」,帶著孩子演一遍,他們自然也就會願意去配合。

專家爸爸這樣做

孩子愛亂發脾氣,一生氣就大哭大鬧,不僅常讓爸媽下不了台,也會導致孩子的人際互動困擾。當孩子犯錯時,你是大發雷霆或是溫和的幫他解釋呢?基本上,兩個極端都算不上正確,還可能會讓孩子的情緒發展受到限制。過度強烈的情緒表達,很容易讓孩子學到錯誤的情緒傳達讓孩子變得易怒;過於順著孩子的想法,容易使得孩子無法了解別人與自己的分別,讓孩子變得固執。帶孩子就像放風箏一樣,要一收一放,讓孩子在過程中漸漸地學習如何順應環境的變化。絕不是不能處罰孩子,在臨床上我們常常看到脾氣不好的孩子,爸媽都非常溫和有禮。但是,必須要記得處罰孩子時,請不要和孩子「說氣話」,不然孩子常常會模仿得很像而使大人更生氣。

夫妻之間偶爾吵吵架,的確有助於家庭關係的維持,透過爭執的過程幫助彼此更加了解對方的堅持,才能彼此調整。相反地,如果都是一直保持「冷靜」,只有禮貌卻沒有溝通,才會是最麻煩的事情。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但是有情緒是可以的,不過要學習控制,因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模範。「家」不是吸塵器,請不要將工作上的壓力帶回家,適時地調適自己的情緒,才是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發展的關鍵。

第一階段 「三步驟」了解情緒

步驟一: 冷靜

第一件要做的,不是和孩子說道理,而是先讓孩子冷靜下來。不論是用轉移注意力或帶離現場,都是可以的。在溝通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可以聽得進去,而不是在旁邊不停地叨念。因此,先讓孩子靜下來,才能真正地聽進去。

步驟二:認同

情緒表達是有價值的,過度壓抑孩子的情緒,有時會出現其他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原則是不可以傷害別人。為何孩子會大發脾氣、無理取鬧呢?最常見的情況是孩子被誤會的時候。先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贊同孩子的感覺,並且幫他完成想要表達的字句,當孩子的「代言人」,當孩子感覺被瞭解之後,就會靜下來聽你說話了。

步驟三:反省

當溝通的橋樑搭上後,就可以開始描述「第三個人」看到的情況給孩子聽,讓他瞭解別人看到什麼?你生氣之後,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其他人在做哪些事情呢?透過這樣的過程,孩子就會漸漸地了解別人究竟在想些什麼,讓他自己思考與反省,才能讓孩子漸漸地發展出「同理心」。

第二階段 只能生氣五分鐘

生氣是一種自然的情緒,也是正常發洩心理壓力的一種管道。孩子不是不可以生氣,而是應該發展出適當的表達方式。當碰到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需要處罰的不是他的「情緒」,而是他表現出來的「不適當行為」。因此,請不要要求孩子「不可以生氣」,因為就連大人自己也做不到。最重要的,要讓孩子可以漸漸地縮短生氣的時間,因為生氣時間長短才是真正惹毛父母的原因。當孩子生氣的時間從30分鐘、20分鐘,漸漸練習縮短到5分鐘,你就會發現孩子不再那麼容易讓你生氣了。

第三階段 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量

因為文化的特質,我們不像外國人一樣,常常會和孩子談論自己的心情,就像將垃圾倒給孩子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唸繪本、說故事,透過故事的內容,提升孩子對於「情緒」的了解,進而增加孩子的情緒詞彙量。很多時候,同樣一句話,差一個字差很多。想想如果本來答應孩子要帶他去動物園玩,但是臨時接到老闆的電話要至公司加班,這時雖然很不願意,卻一定要去。就在你要穿鞋子時,孩子突然跑出來說了一句,「你明明答應我的,你讓我好生氣!」結果可想而知的,應該就是挨了了一頓罵。

但在這時候,如果幫孩子換兩個字,將「生氣」換成「失望」呢?「你明明答應我的,你讓我好失望!」這時你不會生氣,反而會安慰孩子不是嗎?幫孩子認識更多的「情緒」詞彙,才是最有幫助的。

情緒先修班

當孩子不願意道歉時⋯⋯

光了解事情的發生的原因,而不是隨口說,「做錯了,就要說對不起。」有時候說「對不起」,並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禮貌上的表達。就像是如果你坐著好好的,有一個人突然撞到你的腳而絆倒了,這時是誰對誰錯呢?當然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他也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只是禮貌上我們就會說聲「對不起」。因此,當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事時,往往也就不願意說「對不起」,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事情啊!這時,跟孩子說:「說『對不起』是一種禮貌,乖孩子都會說『對不起』。」這樣孩子就會願意配合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62/node10739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